APP下载

论大别山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2018-04-08赵明

魅力中国 2018年50期

摘要: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探讨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一个开放型的的论题。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列入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有着比较充分的客观基础、主观因素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敢于担当;客观基础;主观因素;现实依据

大别山区是中国革命重要的发源地、主要活动地和战略转折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别山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之一;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区是全国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开辟了豫鄂边根据地,成为中华民族坚持华中地区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根本性转折。在长达28年的革命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创造了“四度辉煌”[1],为萃取和提炼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为了为追求民主、獨立与解放,实现救亡图存历史任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信仰、革命意志、革命行动以及革命品质的总和。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鄂豫皖三省立足不同的角度,对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有着不同的表述①。若仅仅考量其核心内容,笔者以为,“敢于担当”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可以考虑列入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本文从客观基础、主观因素和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证。

一、突出的战略地位作用:大别山敢于担当革命精神的客观基础

大别山区突出的战略地位作用,是形成大别山敢于担当革命精神的客观基础。首先,以大别山脉为中心,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有赣南闽西根据地、湘赣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等根据地[2]。从这些根据地的名称,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建立革命根据地选址不是随意的,呈现出的倾向是:选择农村而非城市,选择山区而非平原,选择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地带而非某个行政区划之内,大体上在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地带中的山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并非中国共产党人不向往城市,城市的资源比农村丰富,平原的交通更为便利,共产党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面临强大敌人实行白色恐怖的情势,生存是第一位的。大别山区与全国其他主要革命根据地一样,具备了革命斗争最为基本的条件。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大别山脉为中心,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这块区域,层峦叠嶂、沟深林密,山高路远,地域偏僻,远离国民党三省的统治中心,反动派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便于革命斗争的发动和革命力量的生存。大别山脉自西向东380公里,从南到北175公里,当力量壮大起来之后,地理范围相对广袤,大别山区又有利于革命力量的战略展开,便于革命斗争长期开展。

其次,大别山区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把大别山区放到中国的版图中,不难发现,这里南濒长江、北带淮河、西扼京汉铁路、东接江淮平原,大别山雄峙中央。其中,京汉铁路同样是那个年代国家南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从大别山区的西面通过;南面的长江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水运体系;大别山处于淮河的南岸,被视为中原的南大门。这块根据地的存在、巩固和发展,西逼武汉、东慑南京,直接威胁国民党对这两大城市的统治。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它被称为“中原的脊梁,中国的心脏”[3],无疑成为铁骑逐鹿之地。

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其他主要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与中央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基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党中央赋予了鄂豫皖根据地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中央发来指示信,要求充分利用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距长江交通,有直接威逼武汉,进而与全国红色区域达成一片”的重大作用”[4]。作为党组织领导的一块地方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实施策应、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活动,甚至不惜完全放弃自己的革命根据地去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的战略地位作用再次凸显。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了把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战略决定,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区,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别山地区。1948年邓小平曾经这样讲到,“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5]。之所以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落脚地,与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脱不开关系的。

纵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不同阶段,大别山区基于客观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被赋予了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需要担当起来。这里革命斗争不仅仅关乎本区域,还与中国革命的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服务大局、勇挑重担:大别山敢于担当革命精神的主观因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革命斗争很大程度上是与流血牺牲画等号的。大别山区的党组织、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革命、服务革命大局、勇挑革命重担等主观上的努力,是形成大别山敢于担当革命精神的主观因素。

(一)历史的荣耀是最好的诠释和说明。

大别山是“将军的故乡,红军的摇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开始的陆海空三军大授衔的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县”。经统计,十大将军县是: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6],其中的五个县属于大别山区。在幸存的湖北、河南、安徽籍的人们解放军指战员中,除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之外,仍在部队工作的同志仅1955年至1963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就有570人,占全国将军总数的35.5%。这里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鄂豫皖根据地在全国革命斗争中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做出的突出贡献。

“28年红旗不倒”,这句话是对大别山革命斗争最为形象的表达。它是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主力部队虽然数次离开大别山,但在主力部队离开之后,大别山区自觉坚持斗争不曾中断,党革命斗争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这里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全过程。历史荣耀的背后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整个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有 200 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 名。仅以新县为例,已查明为革命牺牲的 5.5 万余人中,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 1.2 万多名,著名的烈士有王志仁、桂步蟾、吴焕先、程儒香、晏春山、叶承焕等[7]。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面对极其残酷的斗争形势,矢志不渝,以“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的悲壮牺牲完成使命和责任,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服务大局、勇挑重担的品格。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倚仗其军事实力,加紧部署内战,妄想吞并或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摧毁解放区,继续实行其独裁统治。豫鄂解放区(1945年10月改称中原解放区)堵着蒋介石出川的大门,成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必欲先夺取的战略要地。1945年8月上旬,中共中央指示豫鄂边区:日军失败后,内战可能爆发,你们现有平原地区必难完全保持,现在就应考虑在桐柏山、大别山扩展根据地问题;目前应极力发展豫南力量,并考虑将五师师部和边区党委移至豫南,创造精神与实力的条件,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内战危险。中原部队顶住压力、牺牲坚守,牵制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为其他各解放区做好反内战准备争取了时间。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发动对中原解放区和中原部队的围攻,引发全面内战。中原部队以巨大的牺牲和代价突破国民党重兵包围。中原突围是一个壮举。在这次壮举中,经过全体中原部队的英勇善战,粉碎了国民党30万大军的包围、封锁、追剿、堵击,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扬与鼓励。毛泽东在1946年7月15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中原部队发电报,对中原突围作了正确的评价,他说:“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关系全局甚大。”从中原突围开始,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序幕就此拉开。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大别山区的另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47年7至9月,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相继由内线转向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担任此任务的刘邓大军能否在大别山立足建立根据地,是能否顺利实现战略反攻目标的关键,也是影响解放战争整个战局的关键。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形势危急,刘伯承、邓小平接到毛泽东关于陕北“甚为困难”的电报,“……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8]刘邓大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行无后方作战”[9] 。邓小平指示部队,“我们就好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10] 刘邓大军通过一系列自然障碍的限制,血战汝河、跨过淮河,来到了大别山,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从此,国民党被“特别的困惑和烦恼”[11]所困扰,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为之一新。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12]从这次重大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中国的曙光,看到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即将结束了。正是由于大别山区“吸引了蒋介石南线的一半以上的兵力”“虽在全国范围吃苦头最多,付出了代价,但换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18]

三、历史为现实服务:大别山敢于担当革命精神的现实依据

除了客观基础与主观努力之外,萃取敢于担当作为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还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新世界需要新史学[14],史学研究既要对历史负责,又要为现实服务。当前,敢于担当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词。2015 年 12 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在新时期新阶段需要造就一支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凸显了弘扬担当精神的时代紧迫性。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敢于担当,是好干部标准的重要方面。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15],要求地方和各部门出台实施细则,为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种种方面,反映了党和组织部门对干部队伍敢于担当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折射出干部队伍中不敢不愿不想担当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综上所述,把敢于担当列入大别山精神的的主要内涵有着切实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弘扬和传承大别山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丰碑永驻大别山——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2~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273~276.

[3]何若.漫话大别山[J].时事通讯,1947,(3):38.

[4]《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特委的指示信》,1930年10月18日。

[5]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9.

[6]“十大将军省”与“十大将军县”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2/0824/c85037-18823285.html

[7]新县志编纂委員会.新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3.

[8]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9.

[9]毛泽东文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8.

[10]邓小平论中共党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30.

[11]适意. 本刊特约通讯:大别山的烦恼[J].时代,1948,(55):19.

[12]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4.

[13]邓小平军事文集:第 2 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4.

[1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

[15]《人民日报》[N],2018年5月20日。

注释:

①“大别山精神”在鄂豫皖地区自成体系。河南信阳总结的“大别山精神”以“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为主要内涵;安徽金寨总结的“大别山精神”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为主要内涵;湖北红安总结的“大别山精神”以“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为主要内涵。

作者简介:赵明(1980—),男,河南项城人,法学硕士,中共信阳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