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滕州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田
2018-04-08王欢
王欢
山东省滕州市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屡次刷新我国二季作马铃薯单产纪录,辖区内界河、龙阳、姜屯、大坞等多个乡镇得益于马铃薯种植而脱贫致富。不久前,记者到滕州市龙阳镇李沙土村,探访了当地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田。
依托适宜的水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滕州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菜薯第一品牌”,龙阳等乡镇的马铃薯产业多年前就已达到“亩产万元”,在滕州种植马铃薯的收入明显高过种植其他作物,但马铃薯种植却并没有在全市普及,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几个乡镇。究其原因,除了传统种植习惯和水土因素以外,还在于马铃薯种植虽然收入高却非常苦累,很多乡镇仍然以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节省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市区打零工赚钱。而李沙土村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却彻底改变了过去马铃薯种植高劳动力的面貌。
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2017年年底,在山东省供销社牵头指导和支持下,李沙土村引入了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项目,滴灌技术用在了50亩马铃薯示范田上。在50亩示范田旁有一个机井和总控制管道,提供水源和压力,通过分管道连接31家农户的田地,每家农户有一个自己的控制阀门,来具体操作自家田地里的浇水、施肥。“普通的马铃薯种植方式消耗巨大,通过水肥一体化项目能节省90%的人力。以前下一次地回来满身都是泥,现在只需要看看表,拧一下阀门就行了。”李沙土村支部书记张靖介绍说,早春马铃薯需水量较大,而滕州春季雨水较少,灌溉主要用地下水,农忙时农户要在地下水井旁排队用水,耗水、耗时、耗力。水肥一体化项目让每家农户都有了自己的控制管道,不需要再排队用水,滴灌技术也使总用水量能节省50%以上,更重要的是农户不需要再在泥泞的田间劳作,只需要在田头操作一下管道开关即可。除此之外,该项目还能更好地把控马铃薯大棚内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用水用肥量更加精确,预计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还会有小幅提升。
通过这一项目的引进,农户实现了“穿上西装工作”,能有效解决农户因体力劳动大、工作不体面而不愿种地的情况,同时一家一户的管道控制方式也让小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对探索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意义重大。
现代技术推广需要更多支持
据了解,该项目引入后,50亩示范田也成了“明星田”,不仅李沙土村和龙阳镇的村民纷纷叫好,其他乡镇也多次来参观学习。但该技术能否大范围推广,张靖坦言目前难度还很大:“村民多数是有心无力。”该项目每亩成本大概2000元,田间设施2年需要更换一次,现在大多数村民宁可继续多出力,也不舍得拿出这么多钱上设备。李沙土村民对有经费支持的50亩示范田羡慕不已,也期待政府對小农户有更多的支持,而现阶段的财政支持大多还是针对有规模的大企业和大农户。
我国现在还有大约2.6亿小农户,预计到2050年仍将有1亿,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数亿小农户早日搭上现代农业快车,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各级部门的更大支持。同时也应看到,农业现代化仅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灌溉技术就是水利部门的强项,在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中,就是供销社发挥了联结作用,把先进的水利技术用在了农田。乡村振兴需要各类部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合作。
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李沙土村几年前建设了马铃薯存储冷库,春节期间里面摆满了来自内蒙古的马铃薯,内蒙古马铃薯怎么存放在了滕州的冷库?原来,滕州马铃薯因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售价一直比较高,去年价格大概是1.3元/斤,而内蒙古马铃薯的价格大概是6角/斤。于是在李沙土村就有个别“菜贩”从内蒙古低价收购当地马铃薯,运回村子冒充滕州马铃薯对外出售。结果由于两者品相差距大,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区别,导致收来的内蒙古马铃薯大量滞销,最终以4角/斤都难以卖出,只得暂存在冷库内。
虽然这一出闹剧并没有成功,这种砸自己牌子的做法也遭到当地百姓唾弃,但长此以往下去,“天下大米假五常”“阳澄湖洗澡蟹”的现象会不会出现在更多优秀的区域品牌身上难以预料,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滕州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村庄不在少数,水肥一体化项目为什么单单选中了龙阳镇李沙土村作为试点?“没有好的村两委班子,好事难办好。”引入该项目的山东省供销社负责人一语道破。基层党组织对乡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村两委班子如果不能做到公私分明,会严重阻碍村集体的进步。以李沙土村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引入前就决定不可用在村两委成员的土地上,类似这种有经费支持的好项目李沙土村一向如此处理,这种先人后己的做法也让村集体对两委班子非常拥护和认可,两委班子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也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相反的,个别基层党组织借推广农技谋取私利,或者服务意识差没有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导致新技术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使基层党组织在村集体中丧失威信,进而导致很多集体决定无法顺利通过,新技术难以推广,阻碍乡村发展。
李沙土村两委班子能有今天的公信力,与村支书张靖的以身作则密切相关,乡村振兴离不开这样踏踏实实为民办事的基层干部。张靖作为一名80后已经在李沙土村当了十余年村支书,他的曾祖父曾在革命时期成立了李沙土村第一个党支部。红色基因传承到他,依旧带着极强的责任感。除了做事公私分明,心系村集体发展,他还十分注重党风宣传。他自己出资把个人的养殖场改造成了村史馆,展示李沙土发展至今的艰辛不易,让更多人铭记老一辈的革命精神。除了村史馆内鲜明的红色文化,全村上下也随处可见红色标语,最新的中央精神真正深入到了最基层。
李沙土村展示了“一村一品”思路的发展成果,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为解决“谁来种地”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同时也应看到,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需要各级部门更多的补贴支持,优秀的区域品牌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如此乡村振兴的道路才能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