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及意义
2018-04-08黄兰兰戴钢书
□黄兰兰 陈 鉴 戴钢书
[1.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2. 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 成都 61004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向峨乡作为5·12地震灾后重建乡村之一,与一般乡村相比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特殊在于它是灾后政府组织的村民集中居住点,对它的振兴既要重视物质层面更要重视村民灾后的精神建设,对它进行灾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研究在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5·12地震10周年的今天,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一、都江堰市向峨乡乡村振兴战略链
都江堰市向峨乡乡村振兴战略链的思路是以乡村振兴理论进入农民头脑、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乡村整体性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农民头脑中的极大彰显,并形成相应的乡村振兴战略意识为鲜活的研究对象;以“三链振兴体系”为向峨乡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导;以神经认知为科学依据;这一战略链体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文明成果和经数年建设乡村实践检验的振兴体系为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相符合、与振兴方法有效要求相一致、与村民、乡镇政府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入脑入心相吻合的三链振兴体系。此外,这一振兴体系能充分发挥乡镇政府与党政工作人员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且使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学习有一个“获得认知、形成认同、树立观念、坚定信念、付诸实践”的有序学习过程。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入脑需遵循获得认知、形成认同、树立观念、坚定信念、付诸实践的过程规律,涵盖了村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通过振兴战略使乡村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并使得村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质的提升。我们认为,都江堰市向峨乡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实质就是通过科学化、信息化的实践活动,使乡政府和村民采用党建思想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向峨乡更好的培育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体系是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为方针,以共同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审视向峨乡震后建设的方法并改进需求,将党建思想工作链、经济社会发展链和自治法治德治链融为一体,将乡村振兴中的基本要素和各关键环节系统、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村民全覆盖的崭新的全局化乡村振兴思路,从而最大程度优化了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结构体系。党建思想工作链、经济社会发展链和自治法治德治链三者彼此环环相扣,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且最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对“乡村振兴”产生稳定的内聚力(见图1)。
图1 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体系
在“产业兴旺”这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应的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自治法治德治路径对应的是“理念、价值、精神教育”,党建思想工作路径对应的是“明确思路,理念为帅”;在“生态宜居”这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应的是“多样发展,绿色经营”,自治法治德治路径对应的是“道德、法治、感恩教育”,党建思想工作路径对应的是“创新机制,政策为王”;在“乡风文明”这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应的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自治法治德治路径对应的是“自我管理教育服务”,党建思想工作路径对应的是“铸魂育德,普法为励”;在“治理有效”这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应的是“研究摸索,改进为要”,自治法治德治路径对应的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党建思想工作路径对应的是“乡镇干部带头为范”;在“生活富裕”这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应的是“多渠道多层次增收”,自治法治德治路径对应的是“房前屋后,瓜果鸟花”,党建思想工作路径对应的是“招商促销就业为策”[1]。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是党建思想工作路径和自治法治德治路径的振兴指向,自治法治德治路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党建思想工作路径的深度领悟,而党建思想工作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自治法治德治路径能够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二、向峨乡乡镇震后建设十年的历史性变革
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就是在5·12地震这一重大灾难面前,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全面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乡人民共同富裕。在震后10年的今天向峨乡全乡村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通过乡镇府和村民共同的不懈努力,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5·12地震”以来的十年,是向峨乡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面对全乡村民房屋倒塌、居无定所、土地复苏乏力、交通不便等的外部环境,面对村民亲人逝世、心情颓废、内心信念倒塌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向峨乡乡镇政府和全村人民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朝着党和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取得了灾后10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首先,过去十年,向峨乡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实现了乡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其一,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向峨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产业优势,政府按照党委提出的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完成了猕猴桃小镇总体策划,通过以点带面、集群成链的发展思路,着力规划出向峨乡产业功能布局,强力带动和促进全域旅游大发展、业态大转型、产业大融合、群众大增收。其二,重大项目带动成效凸显。“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都江堰•莲花湖)”项目的落地,成功填补了向峨乡高端项目发展的空白,带动效应初步显现。现一期项目有序推进,社会关注持续升温,区域投资后续效应不断凸显,进一步奠定了向峨经济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增强动力。其三,特色集镇建设取得实效。启动了“中国•向峨猕猴桃小镇”重点项目,总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了特色街区主体工程建设;使用上级支持资金,配合完成风貌、景观等工程;实施了场镇核心区路灯安装、片区市政风貌改造、绕镇路南段路基建设等工程。
其次,十年过去,向峨乡立足实际、抢抓机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其一,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巩固。近年来,向峨乡坚持实施“生态兴乡、产业强乡、特色产业富民”发展思路,大力发展“4+N”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猕猴桃提质增效工程,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其二,特色种植业凸显成效。整合乡域优势资源,成功引进千力原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土地入股流转方式,引进四川壹亩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常林苗木合作社为载体,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其三,农旅互动良好开局。制定并加快实施《向峨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推出邹家大院、茶溪谷、观景平台、莲花湖等5条 “踏青之旅”精品线路;成功举办了“三月三”采茶节、猕猴桃采摘节、环中赛等活动,创新搭建了“涅槃山乡-向峨”“猕恋向峨”新媒体平台,向峨乡对外吸引力得到提升。
(二)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首先,过去的十年,向峨乡落实政策、保障民生,全力构建社会和谐幸福新向峨。其一,社会保障增面扩效。完善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开展农民工维权行动。其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全民素质教育工程,认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发挥文化场所阵地作用,以送技术、送信息、送农资等方式,抓好三结合新增户、联系户、帮带户帮扶工作。其三,扶贫济困深入推进[2]。按时按标准发放城乡低保救助金、残疾人专项救助金。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按照“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为社区经济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发展生产、资金帮扶、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改造无障碍设施、提供居家托养服务等方式,成功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
其次,过去的五年,向峨乡依法行政、规范运行,全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干部学习制度,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干部政策执行能力,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二是坚持高效行政。认真开展“走基层”“乡村夜话”活动、以群众坝坝会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创新开展了便民服务“三延伸”活动,落实干部轮流坐班制度和服务工作制度,提供优质便民服务。三是利用政务微博平台、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开展网络舆情搜索,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有效处置不良舆情。充分发挥社区村民议事会、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参政主体作用,畅通议政渠道。四是坚持廉洁行政。整改班子成员“四风”问题,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的问题,确保了问题真整改、作风真转变[3]。
此外,武装、统计、应急、档案、保密、老龄、移民、宗教、群团、工商、税务、气象、邮政、电信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进展。
(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年来,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和推广科普知识,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强化文化经费保障,打造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文化队伍,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扎实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二孩政策,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积极开展“三新”(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教育活动。在广泛、深入宣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性。组建了小区腰鼓队、舞狮队和秧歌队等文化队伍,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村组干部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治理、规范小区住户装修、环卫设施摆放,引导住户有序晾晒、堆放杂物,规定节日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点位,发动集中居住区群众积极参与小区植树栽花,绿化、美化完善小区环境。
(四)乡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十年以来,向峨乡积极进取、创新实践,切实推进了社会治理的持续深化。一是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创新。向峨乡严格按照“三个清单”要求,规范村公资金(即各个村的公共发展资金)的使用内容、流程,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民主机制的基础[4]。二是城乡环境治理持续好转。以“十乱”治理为重点“五清一拆除”为抓手,持续开展以农集区、场镇、交通主干线、河道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拆除道路两旁的棚房,实施防汛沟渠清掏和修缮,常态化设点开展超载超限车辆整治,有效整治乱搭乱建、未批先建行为,对场镇严重影响环境的重点位进行常态化治理,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职责,加强督促,定期考核,奖惩分明,抓实日常保洁工作,乡域环境有明显提升。三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信访案件、积案。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切实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和“五强”行为治理,广泛开展法制大讲堂活动。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抗洪救灾期间,全力以赴抓好群众转移和安置工作,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过去的十年,向峨乡完善配套、优化环境,建设出看山望水的美丽乡村。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成资金、政策优势,实现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全域覆盖[5]。实施了成都市低碳示范区项目,打造了棋盘猕猴桃基地标准化、景观化车行道、游步道等项目,为向峨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二是自然资源管护加强。加大对森林、国土、矿产等资源巡查监管力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退耕还林和基本农田、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宣传,及时打击和查处非法盗采矿产资源、乱砍滥伐林木资源行为。向峨乡成功迎接都江堰生态市创建验收,并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三是公共服务全面配套。按照“1+28”“1+23”和“1+21”的配套标准,先后完成了向峨小学、乡公立卫生院、公益性幼儿园、政务中心、派出所、农贸市场、综合文化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供电所、电信服务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13个社区的活动中心配套完善了“五站两室一店”、健身场所、停车场、公厕、红白喜事场所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设施配套齐全,城乡居民享受了与城市居民同质的公共服务。
三、向峨乡乡镇振兴的经验
向峨乡积极利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的支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向峨乡人民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完成震后各项事业重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向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十九大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峨乡振兴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对向峨乡十年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这就必将为向峨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助推向峨乡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丰富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建设的经验
首先,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猕猴桃、优质茶叶、“三木”药材和笋用竹“四大”优势特色农业,实施“四个万亩”工程,实现优势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其次,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强调向峨乡的生态旅游定位,坚决取缔乡域内的大小煤矿,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思想,结合向峨乡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最后,打造特色观光旅游业。坚持贯彻“旅游兴乡、生态强乡,特色产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借助向峨乡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天然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莲花湖、茶溪谷、安缇缦等一批特色旅游风景区,助推向峨乡猕猴桃特色风情小镇建设。
(二)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
在政治、法治建设方面,向峨乡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乡村治理体系,重视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乡级治理现代化进程良好。向峨乡在增强农民法治意识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法治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并致力于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取得的成果与成效显著。向峨乡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建设的同时,打造同心同德、共度时艰的精神建设,并在中国梦的指导下完善向峨梦建设。
在道德建设方面,向峨乡不断加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农业道德、个人品德意识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与方法,举办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全乡树立道德模范榜样,激励号召群众提高道德修养,争做道德模范先锋。
在法治建设方面,向峨乡在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政府法治能力建设。通过完善社会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弘扬和传播法治文化等途径,在树立法治权威和提高群众法治观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6]。大力实施法治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治理的法治化。
(三)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
在思想建设方面,向峨乡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同时,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共度时艰的恢复重建精神以及开拓进取、除旧布新的改革创新精神,构筑了向峨乡人民的伟大精神支柱,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下实现向峨梦。
在文化建设发展方面,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修建社区图书馆、社区青年活动馆、老年活动馆等社区休闲娱乐设施,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蜀绣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都江堰市每年都会举办蜀绣技能大赛,以比赛的形式为蜀绣传承者提供一个展示蜀绣文化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蜀绣技艺的交流与传播,把蜀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大家的视野,有助于把蜀绣文化发扬光大。第三,特色饮食方面,向峨乡不仅有四川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九大碗”,还有取之当地食材,运用特别烹饪方法而做出的特色菜,以推动向峨乡美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第四,在“三基地一窗口”方面,“三基地一窗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示范基地以及展示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平台。此外,在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向峨乡政府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现实情况,大力推进和加强向峨乡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宣传和展示向峨魅力。
(四)人民生活、社会建设重构的经验
向峨乡社会建设灾后重建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保证了震后社会建设各方面工作的稳步开展。
首先,把学校重建作为震后社会建设重构的重要任务,借助上海援助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向峨乡小学和幼儿园,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
其次,全面建构向峨乡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向峨乡卫生院的重建,同时在13个社区建立社区卫生站,为广大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贯彻落实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低保、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再次,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由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负责社区事务,保证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投身于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性。借助“立人微教”和“智慧社区” 建设,不断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
最后,向峨乡在实现了教育、医疗、卫生、基层组织等基础设施重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为涉及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了灾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保证了社会稳定。
(五)生态美丽重构的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生态美丽重构在向峨乡生态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向峨乡过去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煤矿开采,乡域内分布着各种大小煤矿。因向峨乡地形多以山地为主,煤矿开采严重地造成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进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向峨乡政府在震后积极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关闭大小煤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美丽生态向峨。
其次,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向峨乡政府借助欧洲投资银行优惠紧急贷款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人工造林、人工点撒播、封山育林等方式,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草珊瑚、银杏等植物,全面修复了规划范围内林区受损房屋、管护站点、巡护道路、森林防火、病虫防治等生产设施,使得毁坏植被得到恢复,增加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和净化空气能力得到提高,森林生态效能得以增强。
最后,在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上,向峨乡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各种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红线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使得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觉地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成为向峨乡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四、向峨乡乡镇振兴的难题
向峨乡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增强,猕猴桃风情小镇建设稳步推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构建,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和“智慧社区”建设等成就斐然。但是,向峨乡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距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然差距很大,这些问题经过长期的积聚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已经成为阻碍向峨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亟待解决。
(一)经济发展建设的难题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向峨乡在震后十年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向峨乡实现了由单一发展煤矿工业向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转变,并且形成了农、林、牧、旅游共同发展,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局面。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向峨乡经济建设依然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完整建构起现代的产业发展体系。向峨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确立了发展猕猴桃、优质茶叶、“三木”药材和笋用竹“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打造莲花湖、茶溪谷、安缇缦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结合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向峨乡特色旅游业。但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尚未完整的构建起来,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深度不足,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要方式,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程度依然不足。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在向峨乡农业生产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科技要素投入比重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销售方式仍然以传统的销售方式为主,尽管个别生产主体采用了“互联网+”的电商销售模式,但其范围和影响依然十分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储备弱,农业科技设备的运用能力不足,农业生产创新意识薄弱,缺乏资金支持和政府相关的政策引导[7]。
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缺乏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向峨乡13个社区中,高层次知识青年人才外出择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幼留守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仍然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的阶段,人口“走出去”的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逆转。另外,向峨乡由于现代特色农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不足以提供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导致高层次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日益加剧,而这些问题因为长期的积聚反过来又加重了向峨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严峻形势,长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破解人才资源“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难题是向峨乡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步和关键一招。
三是土地产权矛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程缓慢[8]。向峨乡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土地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及时,造成个别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时无法支付农民土地青苗费,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再者,企业在进行土地使用过程中消除了原有的土地界限,在进行生产建设时造成了土壤表层的破坏,在企业破产倒闭后就造成了土地边界不明、土地生产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了村民、企业、政府之间关于土地产权矛盾纠纷的出现,而政府的处置不当和企业负责人潜逃更是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进一步形成了历史遗留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是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向峨乡以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业为产业定位,致力于打造猕猴桃风情小镇,但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住宿方面,游客住宿选择单一,且民宿的环境和条件参差不齐,缺乏高端的酒店、特色宾馆和中小旅社等设施,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住宿需求,这就更加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饮食方面,向峨乡有多种特色菜品,食物素材具有绿色,健康和生态有机的独特优势,但当地缺乏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提供优质与舒适就餐饮食环境的餐馆、酒店等带有当地特色的饮食项目。在游览交通设备方面,建设旅游特色小镇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设便利的交通,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向峨乡在为游客提供的交通出行设施上依然不足,游客出行方式选择较为单一,缺乏特色的交通设备。
(二)民主法治建设的难题
向峨乡在震后重建过程中,政治、法治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进步,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不断加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引起重视和妥善解决。
一是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向峨乡13个社区中都建立了社区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委员会,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由社区村民委员会成员共同协商解决社区事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民主被过度强调放大,社区治理中出现了村民只关注涉及自身利益事务,对事关社区发展的其他事务一概不予过问的窘境。村民集体意识淡薄,只注重个人自由,片面强调民主的情况依然存在,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战斗力弱等情况进一步恶化[9]。
二是在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向峨乡基层客观实际的情况,造成这些政策法规脱离现实情况、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而执行困难或难以执行。同时,在一些社区中存在着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部分居民法治观念淡薄,对法律没有认同感,不懂法、不知法、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等问题,社区普法宣传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普法宣传成效有限。各级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然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求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制度。
(三)思想文化建设的难题
思想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共同认知、丰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文化保护、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和国际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向峨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开展的不充分,难以达到深入人心的实效。重物质生活丰富,轻道德素质提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农民精神风貌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需要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亟待提高。
二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有个别领导认为文化建设是软工作,虚工作,见效慢,成果显现不明显,存在抓不抓无所谓思想,没有摆到首要位置,引起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议多,文件强调多,而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个别社区中还存在着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发展目标,必须及时解决。
(四)社会建设重构的难题
社会建设重构是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峨乡震后各项事业开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向峨乡人民在向峨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
一是社会服务建设仍需改进。社会服务建设的不足集中表现在教育方面,学校教师配备上仍显不足,在教师待遇上以及相关政策方面也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引进高层次的教育教学人才来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趋于集中城市,乡村教育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城市教育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入学儿童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受阻,加剧了乡村教育形势的恶化,教育公平矛盾突出。
二是社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严重,战斗堡垒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仍未完善。行业组织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而仅仅是一个松散的带有象征性的由个人组织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带有专业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服务、市场开拓、引领当地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组织[10]。
三是震后建设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在向峨乡震后重建过程中,由于经验缺乏导致的决策错误,造成了震后社会建设中出现了因不符合实际情况而给农民、农业、农村带来损失的问题。如都江堰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在石碑社区,造成了石碑社区环境恶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损害了社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加剧当地群众同政府之间的矛盾,必将对社会稳定大局产生不利影响。
五、向峨乡乡镇灾后建设的振兴
未来向峨乡发展要始终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市委“一城两区”发展架构与“三步走”战略部署,发展旅游、产业品质提升、改革创新突破、社会事业进步和政府自身建设,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中国猕猴桃山地运动旅游休闲特色小镇,助推国际旅游名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努力提升农户自身能力,消除“本领恐慌”,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增收,达到人的振兴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成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政策体系、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需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同时,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努力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11]。目前,农村的工作主要还是在耕地方面,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力强,素质高学历高的人口都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随之流向城市的还有部分重要资源,这就给向峨乡的乡村振兴带来重大危机。向峨乡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引进,向峨乡需要培养一批志愿从事农业,愿意将青春奉献给农村的职业农民,同时也要吸引已经走向城市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返回农村就业或者创业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首先,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三级联调纠纷化解机制,积极有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科学推进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智慧治理,促进基层治理“向峨探索”制度化、长效化、品牌化。其次,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坚决打击滥砍、违建、盗采等行为,逐步取缔和规范传统养殖业,积极开展集镇靓化、院落美化、道路绿化行动,加大旅游公厕、农垃点位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提升全域美化水平。最后加大治理工作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建筑、交通、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做好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首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乡,坚持推行学法制度,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依法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其次,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市场主导、农民主体。最后,扎实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围绕发展大局,以为群众方便办事出发,着力抓好各社区便民服务站、乡便民服务中心制度建设,要做好向峨乡13个社区的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六、研究和探讨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的意义
研究和探讨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对于加速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向峨乡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科学化进程,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振兴意义。研究对向峨乡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其研究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 灾后重建是一个包含了诸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交互过程,其推进必须要建立在周密且科学理论的规划之上,此课题的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灾后重建理论,对我国地震后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发展能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有利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富有深邃的内涵。“三农”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次,践行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相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战略。都江堰市向峨乡震后建设的变革、经验与振兴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农村发展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村发展实践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灾后农村重建的实践体系,为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支撑;揭示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村发展的新特点、发现新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村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为在全国农村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典型案例示范。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美丽。其次,为向峨乡打造“特色乡”提供指导[12]。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最后,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乡村振兴,主体在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农民群众是这场攻坚战的主体力量,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实施者。只有充分调动、发挥他们攻坚克难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取得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三)振兴意义
我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如何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全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精神与市委领导关于成都乡村发展的战略规划意义,进一步从世界乡村发展历史的视野出发,追溯与研究乡村振兴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结合世界格局、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成都实际,深入探索与谋划成都“乡村振兴”建设战略与路径对策,是关系到成都市乡村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与紧迫性问题。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彰显和振兴新理念、新思想等“三农”理论的最新成果;其次,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最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
[1] 廖彩荣, 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 16(6): 795-802.
[2] 孔凡义, 况梦凡.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政策冲突:现实困境与实践逻辑[J]. 中国农村研究, 2016(2): 3-25.
[3] 王雯慧. 全方位政策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印发[J]. 中国农村科技, 2017(6): 6.
[4] 苑体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村民自治的空间和作用[J]. 农村经营管理, 2017(12): 22-23.
[5] 黄汉权. 在“振兴”中处理好三大关系[N]. 经济日报, 2018-01-09(14).
[6] 张宏升. 新时代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J]. 领导之友,2017(24): 16-18.
[7] 唐微. 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解读《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J].农民文摘, 2017, 37(7): 6-8.
[8] 韩长赋. 深入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吉林农业, 2017(24): 3-6.
[9] 周其森. 乡村振兴呼唤四种主体意识[N]. 新农村商报, 2018-01-10(A02).
[10] 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村成人教育, 2000(4):16-20.
[11] 四建磊, 王博.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N]. 河北日报, 2018-01-17(1).
[12] 做足特色小镇之“特”文章[N]. 山西日报, 2017-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