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VC/CPVC发用纤维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

2018-04-08静,静,威,英,成,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分子稳定剂熔体

贺   静, 郭   静, 齐 善 威, 夏   英, 管 福 成, 宫 玉 梅

( 大连工业大学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 )

0 引 言

PVC树脂纺丝而成的纤维[1],延伸性等方面接近于天然毛发,又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2],是制备假发的优良材料。熔融纺丝法生产效率高、产品性能好,但PVC存在加工性能不好、热稳定性差等特点[3],CPVC是PVC氯化的产物,与PVC相容性较好,同时CPVC具有耐热性好、阻燃性好、燃烧时生成的有毒烟气量小等特点[4]。PVC通过共混少量的CPVC,再添加适量的加工助剂,可增加PVC树脂的热稳定性[5-6],使其可顺利熔融纺丝生产人造毛发用纤维。但是,加工助剂中增塑剂多为小分子油状化合物,在熔融挤出加工过程中,有利于PVC/CPVC树脂的熔融塑化挤出,但小分子的存在削弱了大分子间作用力,导致纤维尺寸稳定性差,热收缩性不好,也会降低PVC/CPVC纤维极限氧指数,而且小分子本身与大分子结合不紧密,作用力小,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迁移的可能[7-8],影响制品使用性能。本研究采用熔融纺丝制备PVC/CPVC共混纤维,探讨了热稳定剂对纤维加工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加入CPVC提高纤维的阻燃性能,采用乙醚萃取PVC/CPVC共混纤维中的小分子化合物,改善纤维热收缩性,增加纤维的使用性能。

1 实 验

1.1 原 料

PVC粉,SG3,平均聚合度1 260,k为71,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PVC粉,J-700,潍坊亚大塑胶有限公司;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单硬脂酸甘油酯,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抗氧剂1010(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分析纯,大连锦隆化工有限公司;Ca/Zn 热稳定剂,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乙醚,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

1.2 实验过程

将42.6% PVC粉、18.2% CPVC粉、24.3% DOP、12.2% DBP、1.8%单硬脂酸甘油酯、0.9%抗氧剂1010分别与不同剂量的Ca/Zn热稳定剂和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混合在一起,常温塑化20 min,静置24 h。

采用单螺杆挤出机制得初生纤维,螺杆温度为155~180 ℃,纺丝组件温度175 ℃,螺杆转速为15 r/min,喷丝孔直径0.75 mm,卷绕速度20 m/min,喷丝头拉伸比300%。初生纤维后拉伸在90 ℃水浴中进行,拉伸倍数3~5倍。

将拉伸后的纤维在乙醚中处理40 min,得到纤维在90 ℃水浴拉伸5~8倍。

1.3 纤维性能测试

流变性:用英国Rosand公司的RH2000型毛细管流变仪测定流变性能,毛细管孔径0.5 mm,长径比16∶1,剪切速率200~3 000 s-1,温度174、178、182 ℃。

TGA:采用美国TA公司的Q50型热重分析仪测定,升温速度10 ℃/min,扫描温度范围为室温至600 ℃,气氛为高纯氮气。

DSC:采用瑞士梅特勒DSC-2C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升温速度10 ℃/min,扫描温度范围为室温至150 ℃。

SEM:采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SM-6369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纤维横截面进行观察,加速电压10 kV,放大倍数200~2 000倍。

热收缩率:将乙醚萃取前后PVC/CPVC纤维悬挂一定质量的负荷使之伸直但不拉伸,取300 mm长纤维,记作原长l0,将纤维负荷去除后,分别置于50、60、70、80、90 ℃烘箱中,30 min 后取出,冷却至室温,重新悬挂上负荷,量取长度l。热收缩率=(l0-l)/l0×100%。

极限氧指数:采用SH5706氧指数仪测纤维的极限氧指数。

1.4 流变数据的计算

根据毛细管流变仪测定的流变数据,计算拉伸应变速率(ε)和表观拉伸黏度(ηe)。

式中:ηa为表观剪切黏度,Pa·s;n为非牛顿指数;γ为表观剪切速率;Δp为入口区压力差。

2 结果与讨论

2.1 PVC/CPVC共混体系的流变性

图1为PVC/CPVC共混体系的表观剪切速率与表观黏度关系曲线。可以看出,两个体系配方有共同的特点: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表观黏度减小,即出现“切力变稀”现象。这是由于剪切速率增大,流动时间短,大分子构象改变但是链段来不及松弛,流层间分子间作用力减小,流动阻力下降;大分子链间缠结点的破坏速率大于生成速率,缠结点减少,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小,流动阻力下降,表观剪切黏度减小[9]。如图1所示,Ca/Zn热稳定剂含量越多,熔体黏度越小,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热稳定剂是小分子,在PVC/CPVC体系中起到一定增塑剂作用,导致分子间作用力变小;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为随着PVC/CPVC熔体测试时间的延长,Ca/Zn热稳定剂含量多的PVC/CPVC体系出现了部分降解反应,导致表观剪切黏度下降。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含量越多,熔体黏度相对较大,反映了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含量多的PVC/CPVC体系热稳定性较好,没有发生降解反应[10-11]。

(a) Ca/Zn热稳定剂

(b) 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

图1PVC/CPVC共混体系的表观剪切速率与表观剪切黏度关系

Fig.1The relation between apparent shear rate and viscosity of PVC/CPVC blends

图2为PVC/CPVC共混体系的拉伸应变速率与熔体表观拉伸黏度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拉伸应变速率的提高,熔体表观拉伸黏度减小。从熔体拉伸流动时结构变化角度分析,拉伸应变速率对拉伸黏度的影响有双重作用[12]。随着拉伸应变速率的增大,会发生大分子链解缠结,导致拉伸黏度下降。在本实验的拉伸应变速率范围内,熔体拉伸时以大分子链缠结点的拆散为主,所以出现所谓的拉伸变稀现象,这种流体在纺丝时易出现拉伸共振现象,影响挤出成型的稳定性,因此纺丝时应加强喷丝头拉伸倍率的控制,避免出现拉伸共振现象[13]。图2显示,Ca/Zn热稳定剂PVC/CPVC体系中,相同拉伸应变速率下,Ca/Zn 添加量为1.2%时熔体拉伸黏度较大,熔体挤出成型更稳定,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PVC/CPVC 体系中,相同拉伸应变速率下,有机锡T-580添加量为2.4%时,熔体拉伸黏度较大,在熔体挤出加工过程中成型更稳定。

(a) Ca/Zn热稳定剂

(b) 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

图2PVC/CPVC共混体系的拉伸速率与表观拉伸黏度关系

Fig.2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tching rate and apparent viscosity of PVC/CPVC blends

图3为两种热稳定剂分别为2.4%时的lgτ-lgγ关系曲线。可以看出,PVC/CPVC共混材料熔体的lgτ-lgγ关系曲线呈线性,符合幂律方程。该直线的斜率即非牛顿指数列于表1。由表1可见,n在0.33~0.45,说明PVC/CPVC共混材料熔体具有较强的假塑性流动行为。温度提高,熔体的n增大,这是由于温度升高,链段具有的能量增加,熔体内部自由体积增大,使得链段活动性增大,分子链的构象改变和解缠结更容易,表观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减小,所以n增大。

2.2 PVC/CPVC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

图4、图5为PVC的热分解曲线。可以看出,PVC热分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失重在200~350 ℃,是PVC受热脱HCl反应。HCl脱出后分子形成共轭双键,热稳定性提高,表现为曲线下降缓慢[14]。温度在400~500 ℃共轭双键大分子链断裂,形成第二阶段失重。

(a) Ca/Zn热稳定剂PVC/CPVC体系

(b) 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PVC/CPVC体系

图3 PVC/CPVC共混材料lg γ-lg τ 的关系曲线

Fig.3 lg γ-lg τ curves of PVC/CPVC blends

表1PVC/CPVC共混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非牛顿指数

Tab.1Non-Newtonian indexes of PVC/CPVC blend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稳定剂θ/℃174178182Ca/Zn0.380.400.45T-5800.330.340.36

Ca/Zn热稳定剂作用机理为锌皂与PVC树脂中不稳定的烯丙基氯形成配位键,从而取代不稳定氯原子,缓解脱HCl的降解反应,钙皂与ZnCl2的氯原子发生交换反应,生成不能促进脱HCl的CaCl2,抑制“锌烧”现象而导致加速降解,最终使热稳定性得到提高[15]。由图4可知,随着Ca/Zn热稳定剂含量的增加,PVC/CPVC体系起始降解温度降低,第一段最大降解速率较大,原因是当热稳定剂含量较多时,发生了“锌烧”现象,导致了PVC的降解。有机锡T-580热稳定剂作用机理为置换PVC分子中不稳定的烯丙基氯原子或叔碳氯原子,消除引发降解位点作用,同时吸收PVC降解产生的HCl,抑制其自动催化降解。由图5可知,T-580热稳定剂加入量越多,起始降解温度越高,第一段最大失重速率越小,热稳定性越好,原因是热稳定剂加入量越多,置换的PVC分子中不稳定氯原子越多,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引发降解位点作用,其热稳定性越好。

(a) TGA

(b) DTG

图4 Ca/Zn稳定剂体系的TGA和DTG曲线

Fig.4 TGA and DTG curves of Ca/Zn heat stabilizers

(a) TGA

(b) DTG

图5T-580体系的TGA和DTG曲线

Fig.5TGA and DTG curves of T-580 heat stabilizers

2.3 PVC/CPVC共混体系DSC分析

图6为PVC/CPVC共混体系的DSC曲线。可以看出,两条曲线都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说明CPVC与PVC相容性较好,没有发生相分离。PVC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约是40 ℃,PVC/CPVC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大约在50 ℃。原因是CPVC本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PVC,共混之后PVC/CPVC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PVC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分子链的运动能力。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室温越接近,大分子链段运动能力越强,表现为纤维越柔软,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室温越多,大分子链段的运动能力越小,纤维柔软性得到改善。

图6 PVC和PVC/CPVC共混体系DSC曲线

2.4 PVC/CPVC共混纤维的横截面形态

图7为PVC/CPVC共混体系的扫描电镜图片。由图7可以看出,PVC/CPVC共混体系中PVC和CPVC两相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无相分离现象。

2.5 PVC/CPVC共混纤维热收缩性

图8为PVC/CPVC纤维乙醚萃取前后热收缩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变得更容易,分子链间易发生解取向作用,使得取向作用下伸展的大分子链发生卷曲,产生回缩现象,温度越高,解取向作用越大,纤维热收缩率越高。同一温度下,乙醚萃取之后纤维热收缩率明显小于处理之前的纤维,原因是经过乙醚萃取之后,PVC/CPVC纤维中的小分子增塑剂大部分被萃取出来,经过进一步拉伸取向,大分子链排列更规整、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增大[15],故经过乙醚萃取,纤维的热收缩性明显变小且随着温度升高,大分子长链本身制约了分子的运动,所以随着温度升高,乙醚萃取后纤维热收缩率变化不大。

(a) PVC

(b) PVC/CPVC

图7PVC和PVC/CPVC共混体系的SEM图

Fig.7SEM photographs of PVC and PVC/CPVC blends

图8 乙醚处理PVC/CPVC纤维的热收缩率

2.6 PVC/CPVC共混纤维阻燃性能

表2为PVC纤维和PVC/CPVC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以及在不同N2和O2浓度条件下的燃烧状态。据有关报道,极限氧指数在21%以下属于易燃材料,在22%~27%属可燃材料,27%以上属阻燃材料。可以看出PVC基纤维为阻燃纤维,由于CPVC本身含氯量高于PVC,其阻燃性能也强于PVC,加入CPVC共混的纤维具有更优异的阻燃性能。

3 结 论

PVC、CPVC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加入CPVC后提高了纤维的阻燃性。

表2 PVC纤维和PVC/CPVC纤维极限氧指数Tab.2 LOI of PVC fibers and PVC/ CPVC fibers

PVC/CPVC共混物熔体为假塑性流体,n小于1,加工时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表观黏度呈下降趋势。

Ca/Zn热稳定剂添加量为1.2%和有机锡T-580 添加量为2.4%的两个配方更有利于纤维的加工成型,有机锡T-580添加量为2.4%时纤维的热稳定性更好。

乙醚萃取降低了纤维的热收缩性能,提高了纤维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 KIM H C, GILBERT M. Characteris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riented PVC fibers[J]. Polymer, 2004, 45(21): 7293-7301.

[2] GAO Y S, WU J W, WANG Q, et al. Flame retardant polymer/layered double hydroxidenanocomposit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4, 2(29): 10996-11016.

[3] LI M, ZHANG J W, HUANG K, et al.Mixed calcium and zinc salts of dicarboxylic acids derived from rosin and dipentene: preparation and thermal stabilization for PVC[J]. RSC Advances, 2014, 4(108): 63576-63585.

[4] 李侃社,李树良,陈创前,等.类石墨烯/氯化聚乙烯-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4,31(5):1219-1227.

[5] 宋晓玲,崔学民,林坤圣,等.聚氯乙烯/偏高岭土基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37(1):137-142.

[6] 徐明媚,王晓.聚丙烯腈/改性羟基磷灰石共混复合膜改性工艺[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3,32(4):297-301.

[7] SALAVAGIONE H J, MARTINEZ G, MARCO C. A polymer/solvent synergetic effect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of mo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14): 7020-7027.

[8] LIU J Z, SU Y L, PENG J M, et al.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ntifouling PVC/CPVC ble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J].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2, 51(24): 8308-8314.

[9] PULNGERN T, PADYENCHEAN C, ROSARP V, et al. Flexural and creep strengthening for wood/PVC composite members using flat bar strips[J].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1, 32(6): 3431-3439.

[10] FAHMY M M, MOHAMED R R, MOHAMED N A. Novel antimicrobial organic thermal stabilizer and co-stabilizer for rigid PVC[J]. Molecules, 2012, 17(10): 7927-7940.

[11] LMD E, GEVERS A, WOLDT B. Sulfur-containing fatty acid-based plasticizers via thiol-ene addition and oxidatio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in PVC formulations[J]. Green Chemistry, 2014, 16(4): 1883-1896.

[12] 程博,齐暑华,何栋,等.纳米石墨微片/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2,29(1):8-15.

[13] XU J F, PENG F, BIOMIMETIC J Y. Synthesis of zinc hydroxystannate coated calcium carbona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VC[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197/198: 227-280.

[14] QUSAY F, ALSALH Y. Influence of spinning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pore siz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PVC hollow fiber membranes[J].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8(2): 234-245.

[15] 李志伟,黄永山,李小红,等.一种新型ZHS-MF复合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在软质PVC中的应用[J].复合材料学报,2013,30(4):29-34.

猜你喜欢

大分子稳定剂熔体
非硫系SBS改性沥青稳定剂的应用评价
“生物大分子”概念及包含的物质种类辨析
半柔性大分子链穿越微孔行为的研究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注射保压过程中O2/N2分子在PMMA熔体内部的扩散行为
长碳链植物油基热稳定剂的合成及其在PVC中的应用研究
姜黄素作为PVC热稳定剂的应用研究
含硅芳炔树脂及其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性能
季戊四醇锌热稳定剂的制备与应用
注气口前后段螺杆中聚合物熔体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