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8-04-08周俸
周 俸
(重庆工程学院,重庆 401300)
微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腾讯公司基于微信的一个拓展项目,其传播优势及特点对科普传播大有益处。
一、微信公众平台
1.概念。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0日呈现在大家的视线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个人或者企业可以申请注册和管理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在其中借助微信的功能,如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进行信息的发布,作为微信的使用者,则可以通过搜索该微信公众号并关注①。
2.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优势。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优势有以下几点:(1)时效性。可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信息和服务能够到达的时间更长;(2)有效性。熟人网络、小众传播,传播有效性更高;(3)高效性。微信公众平台一对多传播,信息高达到率;(4)精准性。了解客户的属性、地域等,进行精确的推送;(5)便利性。富媒体内容,便于分享;(6)互动性。便利的互动性,信息推送迅速实时更新;(7)可持续性。运营、注册成本低,可持续性更强②。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据相关信息显示,微信使用人数已经远超6亿,令人惊叹。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生活、转发感兴趣的内容,扩大了信息扩散范围,同时也带动了微信科普的发展。
正是如此,微信科普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也呈现出来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源于科普内容的传播方,数量多、信息发布频率不稳定、可信度有待斟酌等。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二次传播,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对相关科普信息进行再编辑后发出,如“中科院之声”这个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整合各个渠道的信息,由此大大降低了科普信息的真实度。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问题
1.互动性不灵活。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人们输入的问题是平台在语义分析后的智能回答,存在着一定的不精确性,缺乏相互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这往往会降低使用者的兴趣。
2.信息推送不及时。一些科普官方平台在信息的推送上面较为滞后,推送内容的连贯性上较弱,有的2-3天推送一条,有的5-6天推送一条,这样的推送频率会使使用者逐渐丧失兴趣。
3.自带功能不实用。就目前而言,各大科普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方式以文字叙述,辅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此宣传方法较为无趣,缺乏亮点和新鲜感,久而久之,大家就会逐渐取消关注。
4.账号认证不权威。如最近出现的“糖精枣”等内容,已经被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判定为不实消息。由此可见,科普公众号的管理、认证不合格,大大降低了公众号的权威性以及信息的真实性。
5.明星效应不明显。在中国,明星可以说是众人推崇的,就如微博中明星的粉丝数量及其所发信息的关注度,大众进行转发、辩论等,这种现象却少有体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
四、微信公众平台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对策
1.重活动促互动。在人工回复方面,安排专业人员在工作之余负责答疑解惑,可融入特色人工回复,如采取新闻、气象播报等形式。在特色科普主题方面,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其他功能,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普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强调全员参与。
2.重及时助推送。官方网站安排专人进行信息跟进与扩散。在推送方式上可以借鉴媒体的做法,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将其作为时事信息发布,并捆绑微信。媒体便对重要信息进行不停地转发,并且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客户进行第一时间推送。
3.重功能富信息。在推送形式上面多采用语音、视频和图片等方式,丰富内容,加强使用者对平台的好感,在推送内容上面,充分抓住用户的心理状态,适当融入趣味的言语、插入经典的词句。
4.重科学强权威。应大力推动正规的科研机构、地方科协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科普信息,并同时开设微信辟谣平台,及时对伪科学进行判别,传播正确、科学的信息。此外,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的身份认证,营造一个正面的科学网络环境。
5.重明星利宣传。可采取鼓励政策,推动媒体、明星、名人等进驻微信公众平台,使其形成一个连锁带动的圈子,在微信中产生明星效应,提升辐射范围,扩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影响力。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科普传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微信科普传播要想得到正面的发展,就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到重活动促互动、重及时助推送、重功能富信息、重科学强权威、重明星利宣传,共同努力,为科普传播赢发展。
注释:
①孟凡立,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9-25.
②邵喜梅.微信传播对科普工作的助推作用研究[J].创新科技,2015(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