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工记》信息可视化研究初探

2018-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考工记考工可视化

段 冉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反应了中国先秦时代在手工业生产方式下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内容,还涉及到声学、力学等科技信息,以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这本古代文献仍然带给我们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例如“材美”、“工巧”、“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并且重视生产工具等器物的改造,以此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产生经济效益,都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对于《考工记》信息可视化的研究不止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可视化,也传统文化提供便于传播、易与理解、转化为创新资源的新路径。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过去,信息发布者是信息的主导者,信息接受者只能被动的在获取信息;然而大数据时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信息接受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研究信息接受者的特征让信息能有效的传递。我们处在一个高效的时代,在学习古人智慧、获取传统文化养分的时候,不希望被古今的文化差异所束缚,也不希望因为不能通俗易懂的理解而产生阅读障碍,更希望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成本,产生更高的学习工作效率。古代文献的信息可视化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的信息进行无障碍的沟通,直观有效的传播方式与体验方式让现代人更好接受、理解、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知识的普及,增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提高鉴赏能力更让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资源。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还要面向面向世界,信息可视化的表述方式与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民族、语言、地域等因素的限制,用视觉语言进行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年,国务院制定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可视化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也同样也蓬勃发展。故宫对存留的地面建筑进行景观修复,在原始状态展示的基础上,结合电子解说、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处理为可视化的信息,进行展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还推出《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这样寓教于乐的APP,将传统文化以可视化的信息进行推广。

三、研究初探

《考工记》及其注解在历史上有诸多版本,并在文字注释、图像考证、研究方式等不同方面都做出贡献,同时也有批判有继承,将书中的历史脉络、传统设计思想进行信息可视化的处理,清晰易懂,易于传播与理解。

《考工记》一书篇幅并不长,书中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考工记》于清代开启了“图证”的研究方法,大数据时代信息可视化可以将书中手工技艺、设计信息、变化沿革等信息内容以多维的视觉表现方式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

信息可视化作为一种以视觉为基础获取信息的活动,伴随人类的历史,但作为一个术语,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常被称作信息设计或数据可视化。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对信息的“看”不等于“看懂”,传播不代表最终的效果,所以,让信息适于看,并且看懂,进而有效的进行传播,是进行信息可视化研究的必要事情。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看懂”、“读懂”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形象、更准确的进行传承。

四、结语

《考工记》的信息可视化研究以古代典籍为基础,在探索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同时,探索古代典籍与传统文化的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模式,以历史为起点记录传统的变化、革新、衍生、创新,形成丰满的传承体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参考,让现代人在快速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有效、正确、清晰的理解传统文化,并为传承与创新传统的过程中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考工记考工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浅谈“五行说”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
百花齐放的先秦规划思想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启迪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