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刀鱼之味》透视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
2018-04-08王玉玉
王玉玉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11)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拍摄了五十三部电影作品,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永远用固定的仰视机位以及稳定的景别来刻画人物场景,很巧妙的抒发出日本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秋刀鱼之味》说的是家长里短,蕴含于其中的家庭情怀却耐人回味,细腻的电影笔法更是打动人心。时光的斑驳,人生的况味,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一、嫁女
小津在电影中酷爱“嫁女”题材,甚至在这个题材中往往以父女间的情感纠葛作为表现的核心。一般认为,战后小津的一系列优秀作品是始于1949年的《晚春》,在影片中小津将战后的颓败拂拭尽净,只展现他那高端的形式美的世界之内的人及其生活。一户只有两个人的简单家庭——鳏居的父亲和即将超过婚龄的女儿;一种单纯而又微妙的情感——伴随着相互依恋的父女之爱;一个必须直面却又总想逃避的现实——女儿出嫁,女服分别。
如果《晚春》堪称最为纯粹和细腻的蓝本,那么此后一系列影片则都有这进一步演绎和变奏意味在其中。《秋刀鱼之味》是小津的遗作,虽然多了一些参差含糊的社会意义,但咏叹的依旧是《晚春》的复沓。父亲既担心晚年的孤独,又怕耽误女儿的婚事,而老师家父女俩的悲凉命运更是他不可重蹈的覆辙,生怕会像老师一样生活在自责之中,就是这样“嫁”,“留”两难的处境产生的紧张情绪才引出了后来的一个个场面。在女儿出嫁以后的晚上,他独自一人坐在房间,显得是那么可怜。没有人再去给铺被子,还好,他身边的儿子说了“明天我给你煮饭吃,”忧伤涌来,生活使然。
嫁女与其说是一个过程,倒不如说是一种平衡的破坏,更是一个家庭走向衰亡的转折。在父亲发现女儿路子需要出嫁的时候,他那内心的自私,在顷刻间就分崩瓦解了。但从导演创作的角度来分析父亲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始终不肯给女儿寻找归宿,害怕打破这样的常规,只是因为女儿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的习惯。小津安二郎在其短暂的一生当中从未有过婚姻生活,他一直陪伴母亲安度晚年,这可能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谜团。在他的电影里几乎都能见到结婚的幸福场面,但我们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发现了小津安二郎对家庭,对孤独父母的爱。在这些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人性的细腻把握,在主人公的得到与失去的挣扎面前,思考生活的本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二、酒
小津安二郎从小不喜欢制度化生活,对学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纪律,还染上了饮酒的癖好。这在他几乎全部的电影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里的人物几乎都是在酒馆里度过各自的休息时间,也许这也是导演在社会压力下的一种宣泄。
在谈到酒时,南帆说:“在所有的饮料之中,甚至在所有的食物之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比酒更富有文化涵义了——这种散发出刺激性香味的液体充满了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小津的电影镜头一向偏爱酒吧,或许源于酒“充满了文化的隐喻与象征”。酒的降临就是一次对于庸常的背叛,一种原初生命力的张扬,真实的人格在醉酒之后得以完全的展示。生活的苦闷在醉酒之后得到暂时的缓解与释除。然而,狂欢的饮酒场面始终未曾出现。
在《秋刀鱼之味》中,父亲平山周吉和他的两个朋友一次又一次在酒吧喝酒,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画面构图反复出现。平山与几个高中好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偶尔说笑一番,却没有那种毫无节制的大吵大闹。一种中庸之美在悄然流动,大碗喝酒的豪爽之气未露踪迹,放浪形骸的醉酒形态也隐匿起来。喝酒之时,空气里到处都是怀旧的味道,那些陈年往事被提取出来,成为谈资和笑料;偶尔拉些家常,话些工作,却没有指点江山的激情。人世的心酸与喜悦,都在眼波流转之间,甚至时刻流露在那些优美的背景音乐之中。静默的胶卷之中,平凡的人生舒展开来。整部电影说的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谁说家长里短不足为道?它们只是像空气般遭到我们的忽视罢了。
影片的结尾,嫁走的女儿道子的父亲再次来到那家老板娘酷似自己当年妻子小酒馆,孤独郁闷之情溢于言表。夜晚的家里很寂静,小儿子在睡前说了一句:“明天一早,我给你煮饭吧。”父亲却忽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回答儿子好心的关心,淡淡说道:“孤独一人吧。”“不叫剧中人哭泣,却能表达出悲伤的心情,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却能使人认识人生。”
影片虽名为《秋刀鱼的中味》,但自始至终似乎都没有谈到秋刀鱼。很多人为此争论片名的来由和含义。直到小津安二郎的母亲刚刚去世,时年59岁的小津安二郎在日记中写道:“山谷中秋天已至,樱桃花开如云,但是这里,凝滞的目光,秋刀鱼的滋味——花儿也惆怅,清酒的味道也变得苦涩。”秋刀鱼在日本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鱼类,家家户户都常吃,大众而且廉价。我想,影片就是想在对普通人生活的描绘中,传递着对生命的质朴关注和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