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演唱特点
2018-04-08张敏
张 敏
(常州市歌舞团,江苏 常州 213000)
一、前言
各种民歌风格的形成,受到语言、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制约。吴语地区盈盈细语,鱼米之乡水网交叉、小桥流水,生活细致讲究,在民歌里就必然反映出这种典型的江南风格。而中原大地—马平川,黄土地上黄河的波涛奔腾汹涌,语言铿锵有力,民歌的风格就必然是荡气回肠。
一般来说,水乡地区的民歌大多比较婉转,平原地区的民歌比较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高原地区的比较嘹亮,草原地区的则往往比较悠扬宽广。在声音方面也同样有鲜明的特色:水乡平原地区的民歌声音比较纤细清亮,也比较柔和,山区的民歌声音比较激昂高亢,高原地区的民歌声音比较清脆挺拔,草原上的民歌则比较自然纯朴。
二、中国民歌的特点
在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民歌”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经过改编的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可唱性很强,很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它来自民族音乐丰富的土壤,更集中体现出某个地区民歌的特点,再融入作曲家的审美和创作技法,是经过艺术加工提高的声乐作品,因而比起原始的民歌来,更容易流传。这类歌曲非常多,有许多优美的作品流传十分广,这是我们歌曲创作的一个方向,—个重要的方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而运用我们自己民族的音调创作的艺术歌曲,更能够唤起我们心中的共鸣,更能够表现出我们国家民族的丰厚的文化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乌苏里船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太湖美》、《我从瑶山归》、《火把节的欢乐》、《桂花开放幸福来》、《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等;还有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高天上流云》、《我爱你寒北的雪》、《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父老乡亲》、《乌苏里江》等等;还有如最近唱遍全国的《春天的故事》、《珠穆朗玛》等等,不胜枚举,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歌。它们之所以得到我们从事声乐教学和表演的专业工作者的喜爱,也得到广大听众的热爱,因为在这些旋律中,流动着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一言以蔽之,就是流动着我们自己的血液。因而对这些歌曲的热爱是从我们心底升起的,由衷的,它们的美与意大利歌剧、古典艺术歌曲的美是一致的,都是人类文化的珍品,但无论如何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更亲切些。
三、民歌的演唱方法
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可以听到各地区民歌演唱的录音,这些录音中有大部分是真正的普通老百姓演唱的民歌,虽然是原汁原味,但是在声音的技术要求上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不太一样。声乐课教学往往是改变某种“自然”到“自如”的过程,作为了解民歌的风格韵味,要求学生演唱民歌时,要注意民族风格与科学的歌唱技相结合,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发声的调整。我国的声乐教师们经过长期研究探索,孜孜不倦地寻求符合歌唱科学的、符合我们民族审美的歌唱方法,并逐渐形成了当今比较公认的所谓“民族唱法”。应该说这是演唱民族风格歌曲的歌唱方法,因为它不同于真正的民歌演唱方法,结合了“美声歌唱”的某些特点,至于结合多少,取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的关系,仍然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部分,但这是一条民歌风格演唱的发展道路,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方向和希望,但是决不等于现在的“民歌唱法”就是民歌的唯—标准的演唱方法。
民歌风格歌曲的演唱经历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在延安时代,王昆、郭兰英可作为第一代民歌演唱代表,这种演唱风格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期,演唱特点一般是声音朴素、自然、明亮甚至有点尖锐,几乎全部用真声演唱,与我国某些地区的戏曲演唱方法相似。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出现了以李谷一、朱逢博为代表的演唱风格,加入了一些“美声”的发声方法,譬如真假声结合、重视气息运用和共鸣的运用,声音明亮而柔和‘院耳,表现力比以前的更为丰富。同时像何继光的湖南民歌真假声交替使用形成的演唱风格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近年来,彭丽媛的演唱方法无疑是代表了现今民歌演唱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在演唱技术上明显提高,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共鸣、气息运用自如;同时能够哈当地表现纯正的民歌风格而显然在艺术品位上提高到了—个不同于以往的阶段。中国民歌的演唱方法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需要我们站在—个文化的审美角度,更高层次地研究探索。
四、结语
总之,男性民歌手的情况与女民歌手的情况不太相同,除了像何继光那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演唱风格之外,很少出现像上面提到的女民歌手那样被全国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吴雁泽的演唱可以说是有一定的代表陛的,与美声的方法相对接近,如果用那样的歌唱方法演唱外国艺术歌曲的话,风格上也并不是格格不入的。似乎男声的演唱方法共性更多些,现在活跃在歌坛上的男民歌手的演唱方法也是如此,大同小异。也有些年轻的歌手一会儿唱民歌,一会儿唱咏叹调,真是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