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趋向及承接选择
2018-04-08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的拓展和要素流动的无界性,使区域产业转移愈发成为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常态现象。一般认为,区域产业转移遵循从经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规律,发达地区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发展新的产业部门腾出更大的空间,而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部门可以快速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会实现区域间的“双赢”。
一、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趋向
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趋向指的是行业在不同区域间转移的趋势和方向,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工业部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工业行业的区域转移趋向。产业在不同区域的重新布局必然会引起区域间工业行业产值、投资规模等变化。工业总产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工业行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生产规模,资产总额反映产业累积的资产数量和投资规模,实收资本通过当年实际的投资额反映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一般而言,某个区域行业产值、投资规模、投资意愿等会因产业转出而缩小和减弱,随着转入而扩大和增强。通过考察我国工业部门2006~2014年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实收资本等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可以判断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趋向,公式(1)表示这一计算过程。
(1)
2014年与2006年相比,四大区域27个工业行业部门的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和实收资本份额变化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四大区域27个工业行业部门的指标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受生产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工业部门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每年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调整,在原有生产地域进行小规模生产调整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现较大规模的变化往往是跨区域调整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部门指标比重相对降低,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提高,表明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工业生产地位有所提升,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差距也呈缩小趋势。
从分行业转移趋向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行业特征:(1)区域产业转移的空间趋向上,主要呈现从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指标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产业从发达地区转向相对欠发达地区符合产业转移的规律;(2)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指标比重减少较多的主要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有不少指标比重以两位数的速度下降,而同时这些行业指标比重在中西部地区增加较多。这一行业变化趋势与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的事实是相符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东部地区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炼焦加工业等资源类制造业指标比重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钢铁、石化等原材料产业因原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向沿海地区转移和布点的现象。(3)区域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梯度性。从劳动密集型行业指标比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增加得多,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等都比西部地区发达,而且毗邻东部地区,率先成为区域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域,这一趋势也是符合梯度转移理论的。
二、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承接选择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是产业空间布局双向选择的过程,产业转出往往选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产业承接则积极吸收本地区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部门,当产业转出与承接利益协调一致时,区域产业转移才能实现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目标。在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趋势下,中西部地区围绕产业承接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个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着力承接本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和产业基础的行业,以实现承接区域利益最大化。
(一)指标的选用
判断一个地区某个产业发展是否具有优势可以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进行评判,通过对投入和产出的区位商指标计算,可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区位商是通过衡量某一区域某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该产业部门的优劣势,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评价方法。如果一个地区某个行业的投入和产出方面与本地区其它行业相比均具有优势,则可判断该产业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由于区域产业转移主要以工业为主,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投入方面选择工业行业的资产和劳动力指标,产出方面选择总产值指标,通过计算这些指标的区位商指标,综合比较考虑后确定本地区的优势行业,具体公式为:
(2)
(3)
(4)
其中,LQi表示产值区位商指数,qia表示a地区i行业的产值,qi表示i行业全国总产值,Qa表示a地区工业总产值,Q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LKi表示资产区位商指数,kia表示a地区i行业的资产总额,ki表示i行业全国资产总额,Ka表示a地区工业资产总额,K表示全国工业资产总额。Lli表示劳动力区位商指数,lia表示a地区i行业的就业人员,li表示i行业全国就业人员,La表示a地区工业就业人员,L表示全国工业就业人员。如果计算结果中某地区某行业三项指标的区位商指数均大于1,则表明该行业在该地区有较强的优势基础,是可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行业,也是在区域产业转移中可以重点承接的行业部门;如果有两项指标区位商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行业在该地区有一定的优势基础,可以结合该地区行业发展基础和趋势有选择地承接;如果只有一项指标的区位商指数大于1,表明该行业在该地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应充分考虑发展该产业的区域条件,谨慎承接;如果三项指标的区位商指数均小于1,表明该行业在该地区没有优势,不应盲目承接。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的计算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十八个省(市、区)27个工业行业部门的区位商进行计算,得出了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优势基础的工业行业(三项指标的区位商指数均大于1)和可重点承接的工业行业。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工业行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增长较快,占全国的比重也有显著提升,但多数行业的区位商指数并不高,且各行业参差不齐,各省区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在具有较强优势基础的工业行业数量分布上,湖南省最多,有11个,河南省居其次,有10个,江西省和山西省最少,各只有1个。从区域布局来看,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中北部和西南地区相对较多,主要是这两大区域毗邻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受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能享受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从具体行业来看,各省区具有较强优势基础的工业行业多数是依托本地区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发展起来的行业,如山西省的煤炭开采和选洗业,西部地区的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西部内陆地区的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等等,真正依托劳动力资源形成优势的工业行业很少,技术密集型行业几乎没有。
(三)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行业选择
产业承接本质上是招商引资,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承接行业的选择关系到产业承接后的收益,区域在承接行业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影响行业承接选择的因素很多,包括产业发展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区位环境等。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优势基础的工业行业基础上,结合当前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趋势,适当考虑政策环境和区位环境,宏观上适应国家产业布局的要求和各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国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提出中西部地区可重点承接的工业行业(如表3)。当然,除了这些可以重点承接的工业行业外,中西部地区还可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有选择性地承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大创新空间的行业部门。
总体上看,各地区重点承接的产业既延续了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又积极适应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同时还体现了相邻区域间产业协调性,如中部地区省份几乎都提出承接电子信息业、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重点承接产业包括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层次总体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将会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如中部地区将形成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西南地区将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川渝地区将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西北地区将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助推中西部地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并通过高新技术的注入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基地。
三、结论与建议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加快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完善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互动共赢的重要途径,承载着转移方、承接方以及企业的利益诉求。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政府政策调节,提高产业转移承接效率和效益,实现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通过考察我国工业部门四大区域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实收资本等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空间方向主要从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行业指向上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呈现明显的梯度转移趋向。在此趋势下,通过区位商指标的测算,得出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并进而提出可以重点承接的行业选择,这对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产业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总体选择上,西部地区应从自身优势出发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来者不拒,形成多头转移,应当考虑到自身原有的产业结构,在承接过程中,应当同时注意到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可持续科学发展。注重本身优势产业的培育,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强创新力度,从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应协调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利益为导向,市场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弱化长期以来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导地位,把重点从制定优惠政策转向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上,将各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以实现承接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优契合。
2.区域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承接区域之间要友好协作,良性竞争。打破行政边界,加强产业合作和政策一体化,相邻省区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资源要素共享,凝聚优势力量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同时,区域之间又要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遵循竞争规律,争取引入大产业和大项目,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3.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建立新兴产业部门,因此,既要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承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促进高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还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承接、技术注入等方式不断强化传统产业的特色优势,以形成区域产业特色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
4.招商选资与区域分工的关系。承接产业中实行招商选资,使有限的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用于保障重大项目的引进,以形成区域龙头行业,避免一般性产业挤占发展空间。同时又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与周边区域产业错位发展,避免区域承接产业恶性竞争,也要避免承接产业中一哄而上,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化。
5.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承接产业转移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着眼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坚决抵制污染产业的承接。西部地区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生态环境也相对脆弱,要特别注重生态脆弱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产业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6.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创新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区,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本地产业的发展,力争形成新型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在承接的同时注重创新,才是西部真正走向富裕的真正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斐,张新芝.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期.
[3]刘红光,刘卫东等.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4]贺清云,蒋菁,等.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5]马涛,李东,等.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