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一栋楼,不如发现其“福流”
2018-04-08张丽钧
■张丽钧
哇!他提出了“福流”这个概念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广泛、深入、持久研究了成功人士的高峰体验之后,提出了“flow”这个概念。
这个词语最初被翻译为“心流”,后来,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先生将其翻译为“福流”。“福流”既是音译,又是意译,更是神译!
什么叫“福流”?福流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一种体验。它是指当一个人沉浸于自我至爱的一种活动或事物中时,充实兴奋、浑然忘我、痴迷陶醉、意识不到时间流逝的一种“幸福的极致体验”。
你不可不知的“福流模型”
在这个福流模型当中,共划分为8区,分为激发、心流、掌握、厌倦、轻松、淡漠、担心、焦虑。2区是高技能、高挑战区,这个星球上的成功人士差不多都聚集在这个区;而6区则是低技能、低挑战区,那些活得又失败又窝囊的人差不多都聚集在这个区。
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不妨说给大家听:我学校一个烙大饼的临时工闹情绪,找我来发泄:“管理员对我不满意,主任对我不满意!我不干了……”我没等她说完就柔声对她说道:“可以呀。这个月还没到月底,不过我们可以给你整个月的工资。你明天就不必来上班了。”
天!她分明是个活在6区的人呀,怎么可以来跟我耍2区人的脾气?须知,烙大饼的职业门槛太低,可替代性太高!我们食堂一律用电饼铛烙大饼,操作极其简便;而大饼嘛,按其口味分为甜饼、咸饼,按其口感分为发面饼、死面饼——复杂度也太低了!我们新招聘一个毫无相关职业背景的员工,五分钟即可成功入职。
——活在6区的人,上帝都会为ta叹息。
人人都可“福流澎湃”
福流不关乎物质,关乎精神。
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以铜钱覆葫芦口,“酌油沥之”,“而钱不湿”,他在为康肃表演这手绝活儿时,内心一定福流澎湃。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举家食粥酒常赊”,但是,他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他内心一定福流澎湃。我学校一个痴爱书法的老师,将“月”字连写了3000遍!——这事若放在一个被罚写的学生身上,ta定然痛不欲生——对这位书法教师而言,写“月”的时候,他内心一定福流澎湃。我弟弟也有一手绝活儿,将废旧摩托车翻新。当他埋头为那些破烂摩托车“美颜”的时候,他内心一定福流澎湃。最有力的例子,大概就是日本那个“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了吧。他捏寿司时,翘着兰花指,一如梅兰芳演女角儿;在加工章鱼之前,他坚持为它做50分钟的按摩,为的是保持章鱼烹饪后的柔软;八十岁的人了,他半夜还常常被一个个美妙的捏寿司创意惊醒,他几乎天天活在澎湃的福流里……
获得福流体验的人,工作的过程就已经是对其至高的奖赏了,至于工作完成后能够获得物质奖励,那其实是锦上添花的事了——问题是,人家本身已经是一块令人惊艳的锦了!
打蔫儿的孩子没有“福流体验”
当一个孩子玩着最爱的游戏时,绝不会打蔫儿;当一个孩子跟最心爱的异性在一起时,绝不会打蔫儿。
打蔫儿,是“精神溜号”的表现。
专注即幸福。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是上帝对一个人的奖赏。
我曾经在《他为什么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一文中写过,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德国弗雷德里兄弟,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他们身上的福流——专注某事,物我两忘;当孩子长大,幸运地从事了能够带给他们福流体验的工作,从而煌煌星耀,青史留芳。
我小时候常听人喊的一句口号是“干一行,爱一行”,事实证明,这是一句无视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谰言。今天,我们智慧地将这口号改成了“爱一行,干一行”。——唯有爱,才能使我们以初恋般的心情欣悦而长久地从事某项工作,才能使我们享受痛苦,才能使我们创意不断,才能使我们“持续贡献”。
用心观察你的孩子,发现ta身上某种稳定而浓厚的兴趣,竭力让ta的长板更长,让ta吃上香甜的“长板饭”,这比你买一栋楼送给ta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