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8-04-07邓连安
◎邓连安
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进行了改革,设计了很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有效地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不到位、记笔记不认真、课后复习不及时等不良学习习惯。究其根本,主要就是因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缺乏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是造成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再加之受农村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道德意志略显薄弱,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战胜自身不合理的需求[1]。尤其是这个阶段的部分学生逆反心理强,将违反课堂纪律看作是“英雄行为”,以顶撞老师为乐趣,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健全,也助长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滋生,再加之,有的学生因性格上的缺陷,诸如:自私、任性、傲慢等消极负面情绪,都是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受教育改革的影响,各地区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整合,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师多职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教师工作量大,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就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指导,甚至于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再加之部分教师对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知不到位,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新课改提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依然不敢放手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定式思维,遏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增长,同时也压制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很多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以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得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而且,在农村有些学生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成绩不理想,就会选择让其早日走向社会,从而对学习不重视,更别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了。
4.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不良风气的增加影响着农村学生的教育。在农村,由于教育投资时间长,回报不确定等因素众多,使得很多的学生家长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趁虚而入,而此时初中阶段学生的是非观念还不成熟,非常容易走入迷途,从而助长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学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同时,课前预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将前后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2]。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开展课前预习前,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针对教学目的对课前预习目标进行设定,提出本节《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将本章节知识与所学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中教师所讲内容。
2.培养学生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是巩固和记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堂笔记也是学生日后开展复习的重要资源,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记笔记习惯的培养。记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助于学生课后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3.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一门综合性课程,所涉及和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情理法治。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各种时事新闻,将时事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充分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时事关注的习惯。例如,我就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时政点评”活动,对每日发生的热点新闻、国际政治事件进行评述,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使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局限于教材,对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将时事新闻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多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从而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上亦是如此,教师不仅仅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开展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可以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将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学校师资力量本就有所欠缺,教师更应当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养成,当然这项重要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实践。
[1]高德胜.《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养成[J].现代教学,2017(20):25-25.
[2]程一峰.浅谈初中学生政治课程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