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8-04-04沙石磊

魅力中国 2018年47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贫困家庭

摘要:精准扶贫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步,全国上下都在倾尽全力打好打赢这一硬仗。目前,国内的扶贫开发大多聚焦于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外部因素,比如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等,而对于影响贫困群体,尤其是对影响贫困家庭的内在心理因素关注较少。本研究结合个人调查,以探求贫困家庭致贫的内在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贫困家庭;致贫;心理机制

一、贫困家庭致贫的心理机制

(一)主体意识淡薄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国家在扶贫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但由于地域偏远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中,受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认为出钱办事是政府的事情,自己只需要享受政府给群众带来的福利即可,缺乏主人翁意思。同时,由于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存在帮助贫困家庭解决棘手问题,使贫困主体更加认可有问题找政府即可的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家庭主体意识淡薄。

(二)家庭惰性严重

在一些贫困家庭中,由于缺乏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志气,对党和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采取的扶贫措施等,这些家庭消极对待,比如扶贫中的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等,不愿意通过优惠政策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认为能够住就可以了,甚至说:“想让我改善住房条件,就政府帮自己盖个房子”等等。有些地方出台政策鼓励贫困家庭外出务工,但有些家庭成员认为外出务工累死累活不说,赚到手的钱也不多,遇到黑心的老板自己的工资甚至没有保障。脱贫致富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双手,家庭成员的惰性也严重影响脱贫致富。

(三)价值观缺失或者滞后

价值观是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行动的内在动力,决定着贫困群体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和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贫困家庭中存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享乐主义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贫困家庭内生动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脱贫致富的真实意义,进而难以从根本走出贫困。

(四)自我認知不足

贫困家庭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多以消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他们一般拥有相对比较消极的自我观念,比如自卑、自暴自弃、知错不过、怨天尤人等等。由于拥有这些比较消极的认知,因此在人生规划中往往没有目标、缺乏规划、胆小退缩、盲从投机、人穷志短等,这些因素也使得贫困家庭成员丧失进取精神,陷入家庭长期贫困。

二、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策略

简要探寻情况家庭致贫的内在心理机制,目的是为了寻找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策略,基于前面的探寻和个人的思考,我认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脱贫舆论引导

改变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让其意识到脱贫的重要性及贫困可耻,需要我们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高贫困家庭脱贫的思想意识,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脱贫的决心和信心。策划开展“精神脱贫”、“脱贫先立志”等宣传活动,着力解决扶贫中“领导热、群众冷”的困局。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牌和宣传标语、现场解答、有奖扶贫知识竞猜等活动让贫困人群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救助、小额贷款、养殖政策等,让贫困家庭成为“扶贫政策的明白人”,进而从思想和行动上主动配合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同时,通过对鲜活例子的宣传报道,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前后的对比宣传,尤其是贫困家庭身边脱贫致富样板的报道,使贫困家庭树立我也能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脱贫要先立志”,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扶贫的重要性,通过优秀文化、身边先进典型等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突出宣传“扶贫不扶懒”,触动贫困家庭脱贫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脱贫的思想认识,树立脱贫靠自己的志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对脱贫家庭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挖掘他们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让这些脱贫致富的典范通过现场教学的模式对其他贫困家庭人口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从而给还未脱贫的家庭带来心理上的一课,让其意识到脱贫光荣,顶着贫困的帽子是可耻的,不自力更生完全靠政府的帮助生活是无耻的,从而激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强化贫困家庭人口心理资源

激发贫困家庭人口的心理资源,能够从心理上认识自己,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心理资源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分阶段、多手段进行心理资源的强化教育。对于婴幼儿,可采用儿歌、童谣、游戏和童话等方式进行脱贫心理资源的启蒙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等手段引入脱贫心理资源(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等)强化教育;对于新婚夫妇,应该接受系统的心理资源培训,以提升追求目标的心理品质(新家庭建设计划、脱贫致富规划等);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来说,其需要定期进行脱贫心理资源(尤其是目标规划、脱贫致富知识技能等)强化训练,激励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四)对贫困家庭进行精准心理帮扶

培训选拔一批专业的心理扶贫工作者,对贫困家庭进行精准心理帮扶。选派一批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扶贫干部,选拔一批具有过硬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支教大学生,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为贫困家庭提供心理帮扶服务。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贫困家庭的心理资源进行评估分类,做到心理帮扶有的放矢、精准到位;对于表现出来得共性心理资源匮乏问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集中心理帮扶(比如说对于安于现状的群体,可以采用动机激励的方法进行纠正);对于那些明显的个性心理资源贫乏问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进行个体心理帮扶(如对于那些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员,可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改善);对于比较常见的心理资源贫乏问题,可以编制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帮扶操作手册,使常见的心理帮扶工作流程化,提高心理帮扶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庞洪伟、巩艳红.如何逃脱贫困基于?贫困心理文献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2]王志章、刘天元.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J]区域经济,2016年第5期

作者简介:沙石磊(1986,07-),男,硕士研究生,中共恩施州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领导干部心理、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贫困家庭
多部门联合发文促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教育部等三部门:五大举措助力52县贫困家庭毕业生尽早就业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召开“两后生”职业培训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