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4李紫毅
李紫毅
摘要:中职教育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教育的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中职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实现中职教学改革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行动导向;应用
近些年,由于高校的扩招以及适龄人口的逐渐减少,职业教育的空间不断被压缩,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职业教育要获得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行动导向作为德国职业教育采用的主要模式,对培养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作用明显。近年来,很多中职学校相继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实际教学中,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使用的实际效果与引入预期对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学老师,在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务必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优化,使其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中职学校行动导向教学的发展现状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就护理专业而言,培养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及知识综合能力。“行动导向”实质上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将学习目的定位在一个重复发生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建构—重构—解构的循环过程,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1.2中职学校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取得巨大成效与该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大多数选择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出于兴趣而非高等教育选拔制度的淘汰;其次,德国的基础教育模式是引导型教育,其目的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培养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反观国内职业教育,与德国相比,存在如下问题:首先,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如高等教育,一方面我国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没有形成良性的金字塔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不如高等教育,大多数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并非处于兴趣或者“自己想学”,而是因为中考或者高考选拔制度的淘汰;其次,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义务制教育,目前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学生掌握更多书本知识应付初高中的选拔,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填鸭式学习,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目标一致,那行动导向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和学生的需求不一致,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需求管理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需求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通过需求管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赋予学生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首先,通过需求管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形成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为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打下基础,使学习真正发生。其次,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学习的方法论,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从而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化。
三、构建基于需求管理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策略
通过上述阐述,职业教育要构建基于需求管理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涉及职校学生的需求管理和以此为基础的行动导向法两个层面。需求管理层面首先,统一各需求主体的需求。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还需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家长、学校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技能熟练的毕业生,家长希望孩子有个稳定高薪的工作,学校则希望学生对口就业率高,而学生则希望有个自己喜欢的职业。需求的不统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学成效。其次,要根据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学习特点,掌握各学习阶段的需求变化。以五年制护理专业为例,五年的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二年级以基础课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课及操作技能学习为主,第五年以实习、职业资格准备为主。学习阶段的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同。最后,在需求管理基础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都是从学校需求、社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大都考虑的是如何教,而不是考虑学生如何学。因此做好学生的需求管理,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使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构建基于需求管理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需求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统一各需求主体的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加强招生宣传推广,使学生和家长真正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就业岗位以及对学生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②建立由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共同参与的家长会制度,进行需求交流;③学校建立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的用人单位参观制度,通过实地参观调整各方需求;④完善各方的信息化交流渠道,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时时掌握各方的需求变化。由于职校学生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尚处于成型时期,使其很容易受到其他需求方的影响。通过需求统一形成共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学习阶段,动态掌握学生需求变化。
综合运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共同完成一个护理项目,同时还可以采取经验交流法,将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实习中形成的经验进行交流,最终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