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时期下职教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
2018-04-04王珊
王珊
摘要:虽然中职学校不需要培养专职的英语翻译人才,但口语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状况和收效不容乐观。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英语教学核心、营造课内外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职教英语;口语;训练
口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口语教学尤其困难。因为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失去了信心,上课不开口、不动手,被动地听讲,要么昏昏欲睡,要么混乱不堪,甚至自暴自弃,对老师和社会都有叛逆心理。因此,作为职高的英语老师不但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必须有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效果。
一、提高认识,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
英语是一种语言,其本质就是交际。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更新观念,走出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
二、强化服务意识,注重与专业结合
作为职中的文化课教师,应主动强化服务职教的意识,和专业教师多交流、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英语的要求,力求在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中有机渗透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敢说、会说为目标,将语言表达和专业技能充分融合,使学生掌握说英语的技巧;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特征设计教案、教法开拓性地把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专业上常见的术语,激发他们说英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白,英语口语在他们未来的职业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面对专业英语口语交际,热情空前高涨。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兴趣和表达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开口”向“我要开口”转变
我们的学生都害怕张口,懒于开口,久而久之几乎成了拒绝开口。除非对他们特有兴趣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动能静、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优势,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的感官系统调动起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如音乐及歌手、体育和体育比赛项目及运动员、电影演员、科学家及发明、环境及环境污染等学生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素材,然后为他们提供情境,让他们用英语描述或谈论这些内容,尽情地说练。由于多媒体的声音、图象、情境于一体能把枯燥的听力变得形象化、有趣味,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在老师的点拨下自然会产生尝试的念头和表达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
四、创设适宜的语境,开展口语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与学生融为一体,相互交谈。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口,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口头错误,在鼓励的前提下帮其纠正,使学生的口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内容丰富多彩,英语课堂也应多姿多彩,让学生不感到乏味和厌倦。为此,教学中必须重视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比如编排课本剧、讲述小幽默、学唱英文歌、口语比赛等。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一个輕松自如的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帮助学生学会复述课文,提高说英语的技巧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单词、短语、句子读不通,课文就读不懂,更谈不上复述了,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单词的读音,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了复述的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必须会正确的应用,这样学生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英语知识,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英语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复述课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六、教给学生会说英语的技巧
在口语教学中,交给学生说英语的一些技巧是必要的。首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朗读训练不仅可以练习发音、语调和拼写,而且通过眼、口、耳和大脑促进大脑积极思维,建立起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语言感官密切联系,逐渐形成熟练的语言技巧,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朗读要有正确的语音和语调。该怎么朗读?连续停顿怎么处理?升降调怎么把握?这些都需要老师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规则,并进行大量的训练。其次要练习连贯表达的回话技巧。我们和他人交流时很少发表长篇大论,要立足培养自己理解别人讲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