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感受中华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2018-04-04林珊珊
林珊珊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条件下,学习规范礼仪、应用礼仪,常常能在思想上和人的行为举止上对人产生影响并作出改变。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习旧礼、明新事,这不仅仅是素质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习礼;明礼;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一、现代如何习礼?
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文化之间的交融也更加频繁。现代礼仪在时代的冲击下,产生了差别性,虽都是在一定范围规格内的要求人不去做一些损害公德的事情,但是细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区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统一一个和平美好的相互交流方式,礼仪也逐步形成了几大通则,他们分别是:以人为本、维护形象、不卑不亢、求同存异、入乡随俗、信守约定、热情有度、不必过谦、不宜先为、尊重隐私、女士优先、爱护环境、了解媒体,有备而至等。这些通则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形成了一套互相认可、接纳的可行体系,更是可以根据不同国情产生变化的。
现代人为何习礼?如何习礼?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用人成长的轨迹来进行区分。不难发现,现在无论在哪个城市,无关一二三四线的城市之分,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在让孩子上幼儿园时已经开始在给孩子报读童学馆。童学馆学生年龄一般是在8个月——3岁之内年龄段的学童,而童学馆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外来教育模式,在中国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同。在孩子们咿呀学语的年纪,童学馆的老师们常常会通过《弟子规》或是《三字经》的诵读,给孩子灌输礼仪知识,在他们长大明白什么是“礼节”时,已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们去体会到了“礼”的重要性。幼儿期的孩子,年纪约为3——7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正是处在于“性格养成期”和“语言形成期”之间。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一个小小的动作,比如“双手奉上茶杯”、“筷子放于左侧”、“公共场合轻声细语”等,这些举动都是“礼”的体现。
二、中職学生的礼仪状况
中职学生,通常指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毕业之后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人,学龄条件一般是在15——18岁期间。由于生长环境、教育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养成和文化基础程度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提及“素质”二字,这不单单是社会教育的责任,最关键的还离不开家庭的监督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今年4月份,因为学校的一次外出学习任务,将近两个周的时间参与到了下乡走访的行列中。海南省是个岛省,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而四月份我们参与到的走访地点,到的便是一些比较贫穷落后的中部地区。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宏伟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全新的塑胶跑道所构成的优美学习环境, 这仅仅是一家乡村学校,便已经是建设得非常完好了。但是接下来经过观察,很多行为教育却也是让我们大跌眼镜。原定于每天下午14:30的上课时间,我们已在教室外等待,学生却也还是寥寥无几,几乎课程过半,一整个班级的学生才全部到齐。拖拉现象严重,就更不必去提及上课质量了。交头接耳、玩手机的现象频频发生,老师也没有发挥到相关的责任制度。更让人探之为奇的就是一个整体的着装情况,校服不统一,几乎人人都是穿着拖鞋,这一幕在我脑海中久久没有辉去。站在礼仪的角度,我们看到的问题是:不遵守时间、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自己。这是礼仪缺失的表现,形成习惯是最能体现的。
三、礼仪不同寻常科目的教学方式
一次下课时离校回宿舍的途中,需要通过一条蜿蜒的草地小路才能走回宿舍。而这时,正前方的几个“好姐妹”正相亲相爱的勾肩搭背,有说有笑。后面一行的同学正在犹豫着是直接从他们中间“无理”的走过去,还是踩踏草坪,因为他们好意的小声提醒已经没有用处了,如果是你你应该如何去做?
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是没有肯定的结论的,但这样能够让大家在主观意识上尽快的去了解到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往后在生活中他也不会如此的去做。
肢体上的礼仪学习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日常礼仪和迎宾礼仪。在这其中就会有效的开始给学生安排学习课时,在循序渐进的科学课程安排中给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的约束力。日常礼仪中常常会教到衣、食、住、行、访、购等礼仪,迎宾礼仪中会教到迎、见、谈、译、赠等利益,有时会结合不同的地区文化展开区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礼仪课程的第二大类便是“文化礼仪”,“文化礼仪”的学习范围广泛,但用一种最容易区分的方式来区分,便是国内礼仪与国外礼仪。
文化礼仪课程看似是一门“乏味学科”,但上课方式的改变是可以给他注以活力的。从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出发,《弟子规》、《三字经》、《三国演义》等故事,都能给人带来启示。再简单一些,相关的成语故事身上都不乏有“礼仪”的影子出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给我的学生们“讲故事”,我发现“讲故事”更能让他们从中有所发现,得以回味。有一次在讲到礼节礼貌时的口腔情节部分,有给同学们介绍过一样食物,便是瑞典的鲱鱼罐头,大家对于这个鲱鱼罐头可是记忆尤深,比任何的一项作业安排产生的效果都好。“臭”是一种能让人感知的气味,在给学生教授的过程中,告知了他们吃鲱鱼罐头的三大禁忌:一、不能带上飞机;二、不能在人群居住较密集的室内打开;三、食用完了以后罐子不能随意丢弃,要密封袋装好,及时处理。有一次在食堂打饭的过程中,无意间听到了几位学生在谈论此类的问题,随后便开始展开探讨如何清洁口腔和吃了重味食物如何及时妥善解决的问题,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而对于我来说,看到的是他们对礼仪意识的一种认可,在这同时,他们正悄悄的有着改变。
国内礼仪与国外礼仪最大的不同之处,都能够体现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吃的礼仪、住的礼仪甚至是如厕的礼仪都应十分的尊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便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还有的便是现身说法。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它是这么说的:人一定要行走在路上,要么开始一段旅行,要么拿起一本好书。我也正是如此,我非常的喜欢旅行,也更愿意将所见所闻分享给我的学生。
有一次 ,我在跟学生们谈起“印度人吃饭不能用左手”这一话题时,在班级里开始沸腾了,而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左手在印度被视为是非常肮脏的,右手则是圣洁之手,左手在印度的作用只是为了清洁肛门的。所以不会有印度人用左手抓饭吃,想想都恶心呢。有话题便会开始有所讨论,同学们从这一点上开始更想要去了解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了。印度是神奇的,但并不是这样那样的一些俗话,它神奇在于它是佛教的起源之地,一个孕育慈悲的地方,怎能不神奇?他们拥有最好学的人物品格,他们拥有最勤劳的劳动本质,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以点引玉”的教学手法在课堂中并不少见,而我们老师除了将课程上完之外,还要掌握学生的兴趣之点,如何由浅入深的去展开课堂教学,也是一件值得相互探讨的事。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有些人会开始想:“礼仪课需要布置什么作业,无非就是玩玩闹闹吗?”其实不然,“礼仪”二字如是体现在作业本上那将会是毫无意义的,礼仪作业的“检查”不在于书面,而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简单来说,一个学生是否把“礼仪”学好,将他把他曾经做过的同一件事与如今进行对比便能知道。一学期的学习过后,学校的绿荫小道上鲜少见到勾肩搭背行走的同学了,原来嬉嬉闹闹的女生,如今在说话时也学会把握着分寸,语气语调减少了,肯定的事情多了,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结语
古时的“礼仪”二字在人们心中更是根深蒂固,我们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教学“礼仪”时更是有着这樣一个有意思的典故:古时的“趋”指的是小步快走,在遇到长辈谈事时,晚辈“趋而行之”能表示着晚辈对前辈的尊敬。有一天孔子也正在自己的庭院中,孤身一人赏玩花草,孔鲤见了孔子,便赶紧“趋而行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孔子的意思是,不多读书,以后如何与人相互商讨。孔鲤听了便退下学诗去了。第二天,孔鲤又在自己的庭院中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正打算“趋而行之”之时便被父亲抓了个正着。孔子又问“学礼了吗?”“没有”“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不学习礼仪的人,以后还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自身?这便是“不学礼,无以立”的典故出处。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先师孔子,早已是将“礼仪”的重要性向世人指出。礼不在于形,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教育体现和思想表现,这句话之后也流传了下来,记载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留给后世学子深深揣摩利用。
不可松懈的学习使命,在中职学生学习的三年时间里。除了专业文化的培养,还在于学生人为性格的塑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学习二字具有片面性的理解。中职学生需要的是能够运用于社会生活的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从未停止,礼仪的体现不只在校园里,更体现在社会实践中。讲究礼仪、懂礼、习礼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以一种偏偏使然、落落大方的方式,给人受尊重和愉悦之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涉外礼仪教程》第四版,主编:金正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