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之我见
2018-04-04施国妹
施国妹
摘 要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等有所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细心倾听,细致地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172-01
音乐欣赏课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从参与和实践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首先欣赏教材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其次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再就是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二、视听相结合
欣赏课仅仅让学生对着黑板聆听是不够的,现在的多媒体手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幻灯片、图像、实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上来。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首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题曲,让学生来观察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根据这些动物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动物的叫声,从而引出他们的兴趣,然后导出今天老师要领着同学们去大森林中看一看,听听里面都有什么声音,利用一些声音片段,让学生听风声、雨声、蛙声、蝉声、以及小鸟的声音。听完这些声音后问问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声音组合到一首歌曲当中,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乐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这样学生就注意听这首乐曲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声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看动物,模仿声音,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而然接下来就对这首乐曲产生了兴趣。再教学舞剧之窗中的欣赏课《快乐的女战士》,这首乐曲是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剧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剧中所要表现的形象与场景描述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先来欣赏一段《红色娘子军》的舞剧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场景,人物的情绪,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現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情感后,再来让学生通过聆听了解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旋律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然后再进行主题旋律的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自觉地吸引到欣赏乐曲当中。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可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四、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音乐就是要求由内心有感而发,表现出来。我们在歌唱课教学中有一个创编活动环节,欣赏课也一样。在通过听和看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乐曲之后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与表现乐曲。例如在教学欣赏课《彼得与狼》,这一单元的欣赏课分为三个课时,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这个交响童话的概况,也让学生了解到每一段表现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旋律都是都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在最后一个课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演绎这个交响童话,分为几个角色,有少先队员、小鸟、小鸭子、大花猫、老爷爷,还有狼和猎人。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来表现这些角色的形象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跟着音乐模仿这些角色的心理和动作,更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当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在课堂上创造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愉快中欣赏音乐,在欢乐中感受音乐。
参考文献:
[1]王艳艳.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7(12).
[2]田莹.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J].教育革新,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