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理工科高校研究生的课题培养模式研究

2018-04-04彭咏梅刘海明

价值工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

彭咏梅 刘海明

摘要:西部理工科高校的研究生是西部建设的主力军,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课题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广泛采用,结合昆明理工大学近年来研究生创新课题的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发现课题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课题缺少创新性;研究生的科研能动性差;导师的指导性不强;科研管理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昆明理工大学课题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Abstract: Graduate students fro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are the main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ubject training mode are widely us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internship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mode of subject cultivation: the subject is lack of innovation; the mo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poor; the mentor's instruct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re are proble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oject training mode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graduate research ability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课题培养模式;研究生;创新能力;理工科;西部高校

Key words: project training mode;graduate student;creative ability;science and engineering;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0-0013-03

0 引言

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方略,云南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省份,需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较多,包括交通、政策、基础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缺乏。由于地域、环境以及待遇问题等,西部发展所需大部分人才培养的重任落在西部高校的肩上,而研究生的培养将任重道远。近三十年来,西部高校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近20万名研究生[1],这些毕业生已成为西部建设的主力军,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东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素质存在明显差距。如何提高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推进云南“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一直在高等院校工作,且攻读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一些课题,掌握课题培养模式在西部理工科院校的情况。本文首先分析课题培养模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课题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能提高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1 课题培养模式的优势

課题是指需要研究的项目或解决的问题[2],根据资助主体可分为国家课题、省课题、组织课题、个人课题等;根据资金来源可分为国家财政拨款、基金会资助以及私人资金资助;根据资助周期可分为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课题是研究生参与科研的重要途径,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以及独立从事课题的研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3-5]。

1.1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中,研究生必须完成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学科新的研究方法,新发现和新成果,掌握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通过发展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来深化知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科学批判精神,最终提高研究生的能力。批评也是创新的基础,不断地对前人进行批判和分析,将会超越以往研究结果,从而实现创新的目标。

研究生的创新不局限于研究领域,还涉及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和问题,敢于探索和挑战权威。科学研究贵在创新,始于发现问题。研究生创新应加强“问题”意识,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2 引导研究生学术创新

课题的导师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并在本学科有所建树,且具有很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敏锐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6]。导师在课题立项时可为研究生提供具有可实习性的和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导师犹如大海航行的灯塔,为研究指明方向,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当课题的结题时,导师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指出课题研究的不足,并提出课题研究的改进措施。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能够加强科研方法和科研意识的培训,锻炼科研操作能力,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3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氛围

科研氛围在研究生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创新性思想诞生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科研氛围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激情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影响。科研氛围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指物质环境,包括实验或教材、研究经费、网络环境等。软件环境是指学术氛围、学习氛围、学术交流活动等。鼓励研究生学术争鸣,主张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并把这个理论贯穿于实践,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通过自由、协调的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1.4 研究生科研制度保障

在课题的立项过程中,为保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和具有研究实力的团队得到资助,科研立项必须保证程序化、公正化和科学化,从而有效地调动研究生的科研主观能动性;在课题的实习期,课题的管理者要确定课题的实施情况以及经费的执行情况;当课题结题时,科研成果验收和归档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管理将避免资源的浪费,并能结合已有成果进一步展开研究,对科研课题完成结题申请书,锻炼了理工科研究生的写作能力。

2 课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自2010年开始,昆明理工大学每年组织申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课题,每年资助课题690余项,资助金额接近200万元,研究周期为1~2年。2016年,共发放问卷150项,有效问卷112项,经过调查研究表明,课题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题缺少创新性

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23.2%的研究生专业知识欠缺,对其研究的课题调研不足,其学术研究价值较小。对于理工科的研究课题,研究生经常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反复地尝试,同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突破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统计表明约有36.6%的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缺乏探索精神,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听老师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一盘接受,缺乏批判性地接受精神,由于课题研究一般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需要不断地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时甚至要综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揭示实际的客观规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挫折,研究生在面对挫折时缺少斗争。约有41.1%的研究生缺乏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创新的源泉,批判是创新的源泉,基于现有理论,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得到事物的科学规律。批判精神要求研究生改变思维方式,并以审视的眼光客观地分析问题。此外,在课题的研究中,约有27.7%的课题导师学术能力欠缺、指导性不足,研究课题不能有效地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2.2 研究生科研能动性差

一般来说,理工科的研究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较文史科研究生差。理工科院校的研究课题需要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具体的研究课题,提出相应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一般需要进行不断地科学试验和尝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最终得到课题的研究成果。问卷调查表明,约有43.8%的理工科研究生在文献整理过程中,缺乏系统有效地归纳整理文献,其中的原因表现在一是投入的时间较少,二是英语较差,当前,优秀的成果往往会投在英文刊物上,理工科的英语较差,又缺乏專业英语的学习,很多理工科研究生一碰英语就头痛。约有57.1%的研究生的课题申请书不能准确地采用专业术语进行撰写,造成表达不够简明或是表述不清,措词不严谨等问题。由于西部理工科高校的经济条件有限,研究生的学术报告较少,常常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再加上西部高校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较少,课题组团队相互合作能力不强,不利于科研创新和研究生培养。

2.3 导师指导性不强

导师对研究生课题的指导不够,理工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且要承担教学任务,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有限,很多只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的指导较少,当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碰到问题时,导师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调查结果表明:在课题申报之前,约有63.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课题缺乏指导。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约有78.6%的研究生的导师对课题的试验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试验结果不理想甚至失败。在课题的研究中,约有52.7%的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次数为3~5次,33.0%的研究生为1~2 次,达到或超过6次的仅有14.3%。研究生与导师缺乏学术交流,使课题的研究成果达不到预期。

2.4 科研管理不科学

首先,科研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不明确。对科研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其次,课题管理拘泥于形式。在课题的申报时,科研管理者对课题的论证工作不足,导致一些研究意义不大的课题得到资助,同时,一些研究团队没有能力完成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资助。在课题的研究中,没有及时对课题进行跟踪和督促,导致有些课题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结题,而研究生有可能已经毕业离校,导致该课题无法完成。科研管理者制定的考核机制不当,科研管理者往往对科研的申请阶段监督较严,而对课题在执行期考核较少,同时由于在课题成果考查时,只注重发表文章或是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而对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结果考核较少。最后,科研管理者在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中缺乏淘汰机制。在课题的申请阶段有淘汰机制,研究实力不强的团队或是较差的课题在此阶段就会被淘汰;而在课题执行过程中,没有按申请书执行的课题没有实行淘汰制度,一些研究生不能按申请书执行课题时,科研管理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 基于课题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强化导师的指导职责

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着方法论和指航灯的作用。导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预测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同时导师必须切身力行地从事科学研究,并承担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并经常阅读本学科的相关论文。导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加强自身修养;在掌握研究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研究生的特点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另外,理工科高校应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导师的指导职责,强化导师的管理,并对导师可带研究生的数量进行限制,避免研究生出现无导师约束的情况。

猜你喜欢

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