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陇文化的早期形态

2018-04-04张兴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半坡炎帝遗存

张兴波

(郑州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秦陇区域的远古文化遗藏十分丰富,如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大荔人等及其文化遗存的发现,新石器时代有老关台文化、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等。这不仅为证明土木建筑、文字符号、彩绘陶塑等生产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也显示了秦陇乃是原始先民优选的宜居之地。这片土地也是传说时代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之祖伏羲氏、女娲氏的诞生地,炎黄部族的崛起地。作为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诞育的源头之一,此时期也是秦陇地域文化的源起与萌芽期。

一、秦陇地区旧石器文化遗存举要

(一)早期蓝田猿人等文化遗址

1963年9月,关中蓝田县城西北10公里泄湖镇北的陈家窝村30米左右厚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块老年女性的下颌骨。1964年在该县东南的公王岭又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命名为“蓝田猿人”。在化石产地附近还发掘出一千余件旧石器生产工具,并伴有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出土。蓝田人的脑容量为780毫升左右,较北京人更为原始,是目前亚洲北部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盖骨的年代距今115万年,陈家窝的下颌骨年代距今65万年。[1]

泾川大岭上遗址,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最靠西的一处。1976年秋于泾川县城东南约8公里处的太平乡梅家洼背后村发现,后又多次进行探采工作,共出土了41件石制品。泾川正处于关中与河套的中间地带,距离陕西蓝田、山西丁村、宁夏水洞沟等旧石器文化遗址都不很远,这里可能是华北古人类流动迁徙、文化交流传播的通联区域,其文化面貌显示出某种复合性。

(二)中期大荔人等文化遗址

大荔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性化石。1978年在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级阶层的砂砾层中发现一具保存较完整的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它的发现为探索黄种人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大荔人于1978年和1980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同出的有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小型石器居多数。与蓝田人使用的大型石器迥然不同,和北京人的石器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关系密切。

甘肃境内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有两处:镇原姜家湾、镇原寺沟口。姜家湾遗址位于镇原县太平乡姜家湾村的东坡头。1965年,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在此采得打制石器39件,包括杏仁状石核、龟背状刮削器、复刃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等,还有人工痕迹的鹿角1件及少量脊椎动物化石。寺沟口位于蒲、茹两河的汇合处,属镇原县太平乡柳家嘴村,这里距姜家湾遗址约10公里。1974年,文物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到9件石制品和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姜家湾与寺沟口文化遗存距今10~15万年。

(三)晚期巨家塬、楼房子等文化遗址

陇东地区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很多,除了上文提及的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姜家湾和寺沟口外,还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巨家塬、楼房子、刘家岔、黑土梁等处。

196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在庆阳县巨家塬发掘了一个“含有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的”地点;同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在环县楼房子发掘了有石器、骨器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组成考古调查组再次对这两个地方进行了考察。就已发现的26件石制材料来看,以巨家塬的雕刻-尖状器和楼房子的尖状-刮削器、三棱尖状器最具代表性。两个地点不仅有加工较精致的石器,也可能有“骨器”。在楼房子,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2]

刘家岔遗址位于环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1977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庆阳地区博物馆于此地发现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1978年进行了试掘,收获了上千件石制品。刘家岔遗址还出土了1件有人工痕迹的鹿角,被称为“鹿角鹤嘴锄”,这种类型的角器,在旧石器晚期应该是用在采集植物上。

陇东与关中相距不远,旧石器文化遗存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以石器石片为主,加工方法均以单向反向修理和石锤直接打琢,呈现出秦陇地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征。

二、秦陇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存举要

(一)以老关台遗址为代表的“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

1.老官台遗址

位于陕西华县城西南,渭河支流西沙河东岸的台地上(1955年发现,1959年试掘)。老官台遗存是半坡类型的前身,在华县元君庙半坡类型墓葬填土中存在着老官台一类陶片,是这类遗存的年代早于半坡类型的地层证据。关于老官台遗存的文化性质,尚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它的主要特征与仰韶文化不同,也与年代相近的磁山和裴李岗遗存有别,主张独立命名,称为老官台文化①;也有的认为老官台与大地湾下层同类,后者遗物丰富更具代表性,可称为大地湾文化;有的则将它归于仰韶文化最早的北首岭类型。

2.李家村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乡县城西约1.5公里处,汉水上游支流牧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上。1960~1961年两次发掘,发现有房子、窖穴、陶窑、墓葬等遗迹以及一批陶器、石器等遗物。从陶器某些器形来看,它与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有一定的差别,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新线索。

3.大地湾遗址

位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与黄土山坡地带。遗址包括前仰韶文化时期(即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内涵及其丰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延续长达四五千年,后期的历史时期文化仍延续不断。

分布于秦陇地域的前仰韶文化的发现,对探索原始农业的起源和追溯秦陇地域的文明渊源、神话传说、人文进化、生活形态等方面,都有着历史延续性的、关键性的意义。

(二)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

1.半坡遗址

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村。1953年发现,1954~1957年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文化遗存分早晚两期,早期遗存内涵丰富,也最典型,保存了一处较完整的聚落遗址,半坡类型即以此而得名。早期半坡遗址的年代,约在距今6800~6300年间。晚期遗存很少,称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类型。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史前考古中第一次大规模揭露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2.临潼姜寨遗址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距西安半坡遗址约20公里。1972~1979年之间,共进行了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姜寨发掘的主要收获是: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在出土的万余件遗物中,有一黄铜片,化验证明是由铜锌合金组成,这就把我国冶金工艺的出现提早到了原始社会。此外,在一座墓里还发现了一套绘画工具,即石砚、石质磨棒、黑色颜料和陶质的水杯,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绘画工具。

秦陇地域仰韶文化除上文介绍的两处典型代表外,还有位于陕西宝鸡市区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甘肃秦安的仰韶时期大地湾遗址等,文化面貌丰富多样。其遗存证明泾、渭流域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渊源,并与邻近的河南(豫西)、山西(晋南)原始文化汇合一起,相互影响与共同发展。

(三)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1.陕西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也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因发现于西安市客省庄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陕西泾、渭流域。其代表性遗址有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崖,岐山双庵,兴平张耳村等,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该文化与东邻河南龙山文化、西邻齐家文化关系密切,如高领折肩罐、高领双耳罐等同类器均完全相似。这说明父系氏族部落人们的活动交流都扩展了地理范围,又一次证明了先民迁徙与文化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马家窑文化

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按早晚关系将其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②从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来看,马家窑文化精神文化有明显的发展,是很发达的史前文化。3个发展时期见证了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到父权制最终确立的整个过程,是典型的社会发展史实证。

周小羽在板凳上嗷嗷直叫,这个样子跟年三十我们岭北镇杀猪的情形一模一样。但周小羽却没有讨饶,只是一个劲地叫着,打死我好了打死我好了。

3.齐家文化

因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很广,整个甘肃省、青海东部、宁夏南部,甚至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以至陕西邻近甘肃的局部地方,均有发现。它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古文化遗存,早期的年代为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齐家文化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般认为,齐家文化处于原始社会行将崩溃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三、传说时代的炎黄文化

在各民族传说时代的记忆中,都会留下一个又一个率领先民披荆斩棘、草创文明的英雄形象,炎帝和黄帝是这些英雄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他们是具体的人,又是一个氏族、部族延续了若干时代的首领名称。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的对应,大概肇始于仰韶时代末期,终于龙山时代中期。由炎黄部族创造的炎黄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炎黄部族组成的华夏集团,也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代表。

(一)姜炎部族及其文化

炎黄部族崛起于陕西渭水流域及黄土高原。《国语集解·晋语四》有言:“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③黄帝与炎帝都是有蛟氏和少典氏通婚的后裔,这两个氏族从少典、有蛟氏族分出,在不同区域繁衍生息。

炎帝部落是在姜水发展壮大起来的,此后得了姜姓。姜水何在,后世歧说分出,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所载岐水说,《大明一统志·凤翔府》所记清江河说等。古代传说,本来难得考实,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内。先秦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记载中,有关炎帝在宝鸡地区的传说及古迹名胜非常丰富,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及其远古文化特征,也为古史传说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据考古学家确定,宝鸡市渭河南北已发现的人类史前文化遗址超过了700处,其文化类型基本上是居住遗址。整个宝鸡地区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而且没有中断发展线索。

炎帝以善用火使之服务于民而闻名,在关于炎帝的传说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如“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十七年》);“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世本八种·帝系篇》);“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论衡校释·祭意篇》)等等。他还“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济国用,因时变火果以抑时疾,以炮以燖,以为澧酪”(《路史·后纪三》)。这些都反映了炎帝时火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事实。因此,炎帝被后人尊为“火神”“太阳之神”而受到崇拜。关中地区现在仍有拜火的习俗,将每年庆祝春节的狂欢活动称作“社火”,也有用火驱邪、消灾免难的说法。在北首岭遗址和石嘴头遗址都发现了生火和用来保存火种的灶坑和陶罐。

炎帝的另一大功绩就是教民耕稼,推动农业发展。“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淮南子·修务训》);“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传》)。在宝鸡渭河南石坝河乡遗址发现的木耒和穿孔石刀,北首岭遗址发现的角锄骨铲,尤其是2001年于关桃园遗址出土的骨耜,数量之多,时代之早,为黄河流域史前考古所罕见,这都说明了姜炎部落制造与使用耒耜的情况。我国以农为本、尊农重农的风俗大概自此始。周代在全国设立先农坛,秦灵公时在宝鸡吴阳设畤祭祀炎帝,以示其对农业发展的垂范作用。

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在宝鸡渭水流域创立了以农耕文化为主,并包含有陶器、医药、音乐、服饰等文化的“姜炎文化”。它不仅在新石器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夏商尤其是周秦文化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炎帝身上所展现的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象征。

(二)黄帝与华夏部族文化

有关黄帝的功德记载于各种文献典籍里。他是英雄强者的代表:“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3]也是创造力的象征:“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古史考》),“刳木为舟,刻木为楫”(《周易·系辞下传》),“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风俗通义·皇霸》)。许多衣食住行与制度礼法之事,都归于黄帝的发明与创造,这是后世人对黄帝崇拜的写照。

相传黄帝葬于桥山,桥山位于汉阳州县境内。从西汉时期起,约定俗成地以今陕西黄陵县(原中部县)的黄帝陵为祭祀地。直到现在,每年清明节海内外同胞和国家政府各级领导人,都要到黄帝陵举行公祭仪式。

传说的炎帝、黄帝时代为氏族社会发展的后期,这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经济、思想文化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夏商周三代文明之花就盛开在炎黄开垦的沃土上。以炎、黄部族为核心组成的华夏集团,促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出现,华夏民族此后成了我们中国全民族的代表。而且,姜姓炎帝部落和姬姓黄帝部落都起源于秦陇地区,使得秦陇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形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秦陇文化的历史殊荣与特色。

注释:

①老官台遗址自身内涵匮乏,只做了较小规模的发掘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遗址发现,提出了老官台文化的命名。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

②有的在马家窑类型之前插入一个石岭下类型,有的则把以石岭下为代表的遗存作为马家窑类型的早期;有的则把小坪子期归入马家窑类型的晚期。

③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混淆。传说时期的英雄人物,往往是氏族中神通广大、贡献突出的代表,名字开始或者属于具体的个人,但死后也可能成为部族首领的沿袭性称号。

④《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周以姬姓而用姜之神话,则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一更大之族之两支。

⑤之所以向东迁移,可能与中国河流大都由西向东流动有关。

猜你喜欢

半坡炎帝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白鹿原民俗村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