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媒体高速迭代中保持新鲜感
——检察日报社新媒体工作室创建前后琐记与杂感

2018-04-04张伯晋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日报检察

■张伯晋

新媒体就是一个无限可能、充满跨界的领域,只要你肯于投入“终身性学习”,享受每时每刻的新鲜感,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合格且成功的新媒体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句话用来形容新媒体行业的快速迭代,非常写实。

回首5年前,检察日报新媒体的前身“微博工作室”在2013年6月初创,人员配置“一个好汉三个帮”,筚路蓝缕、摸索前行,发展至今融合蜕变为集采访部门、编辑部门、新媒体于一身的检察日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真可谓沧海桑田,变化巨大。作为全程见证这一蜕变历程的新媒体“老人”,感慨颇多。

一兵一将的“微博工作室”

2013年5月,@检察日报官方微博正式上线。王地编辑作为唯一专职编辑,负责检察日报的微博编辑发布工作。我和张灿灿编辑、贾娜编辑作为兼职编辑,每周轮换,参与微博编辑发布和周末值班。当时,虽然周末也会被占用,但是我的本职工作还是理论部的编辑,发微博纯属“玩票”。

然而,2014年1月初,我的职业生涯迎来拐点,而巧合的是检察日报社新媒体工作也进入发展新阶段。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合拍,可以说是我个人职业发展的极大幸运了。这一年初,我从理论部一名普通记者竞聘成为报社新组建的微博工作室的副主任,毫无任何部门中层工作经验,担负着报社领导对我的充分信任和希冀,开始主持部门的日常工作,并一路跌跌撞撞摸索检察新媒体的发展之道。

当时微博工作室只有我和王地两个人,“一兵一将”的人员配置,也是相互扶持的二人小组。平时周一到周五,他一审我二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到周末,我们就轮班休息,轮换着值班。也是从2014年1月起,结缘新媒体的第一天至今,“周末休息”“下班时间”变成了陌生的词汇,“手机不离手”“走路看手机”成为每日常态。

检察日报有个经典微博专栏“一语评”,每天选择最热点的新闻事件进行短评。我们先写好评语,再转给当时分管新媒体的赵信副总编三审,不断修改打磨。每天为了“硬新闻”发愁,“十一”长假、春节过年也都没停过“一语评”。这个栏目不负众望,奠定了检察日报新媒体犀利的网评风格,让最初的铁粉喜欢上了检察日报这个“耿直boy”。

第一个美编加盟“新媒体”

从单纯的微博运营,到“微博+微信”双微并行,新媒体工作并非“1+1”那么简单。一切以“可视化”为优先的新媒体运营,决胜的武器就是图解、图标、漫画、视频,而这一切都要由“美编”来实现。

缺人、缺钱、缺技术,部门工作逐渐增多,一名编辑根本忙不过来了。于是,我正式进入了多年持之以恒的“要人、要钱、要技术”状态。

说起要人,就得说说微博工作室的人事变迁。2014年年中,微博工作室正式更名为新媒体工作室,而我们负责“两微”工作缺人的瓶颈,也终于在社领导的协调下松动。

先是许一航编辑代替王地编辑,成为新鲜血液注入新媒体。接着,王鲁坤编辑正式调入部门,作为一名美编加盟新媒体大军。

2014年的新媒体运营,得美编者得天下!王鲁坤编辑来到新媒体之后,新媒体出品的图解新闻瞬间征服了各路网友们,很多人留言称赞我们的作品“大有起色”。再之后,史绍丹编辑来到新媒体,成为了各种原创作品文案的“当家花旦”。“文字+美编”的黄金工作组,开始成型。

2015年,张雪卉编辑从广告部来到新媒体实习,并在王鲁坤编辑休产假后接替她成为“当家美编”。于是,检察日报新媒体又多了萌萌的小漫画作品,充满了青春美少女气息。2015年底,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材生江华宇编辑到新媒体实习,学院派的条分缕析遇到美编的创意展现,“1+1>2”的化学反应让新媒体作品更上一层楼,推出的系列H5作品成为新媒体品牌。

到了2016年初,新媒体的分管社领导换为魏星副总编,也是从这一年的全国两会开始,“新媒体专班”正式组建,两会节奏中新媒体逐渐从配角成为主角,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宣传报道作用。

2016年,报社也启动了新媒体第一次招聘。张雪卉、江华宇、吴美凤、钱靖宇、孙风娟、李春薇、陈俊丞,一个又一个年轻面孔先后入职新媒体。2016年年中,魏春华主任调入新媒体担任部门主任,新媒体大家庭正式满员十人。

2017年两会期间,我们又发现了一位视频制作高手“田老师”,如今田粟编辑已经是新媒体的一员,当之无愧的“视频担当”。

弹指之间,时光飞逝;寒来暑往,人事变迁。有人来了,有人走了,而每一个新媒体编辑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最用心的作品。

新老小伙伴们的五年“成绩单”

2014年,当我顶着“法学博士”“理论记者”的头衔到新媒体工作室,“江湖”里不乏质疑的声音。他行吗?这个问题是旁观者的疑问,也是我心里的疑问。多年之后,我终于可以自信回答:我能行。

从“我行吗”到“我能行”,自信心态的建立离不开“学习”二字。其实,新媒体并不神秘,它就是传媒和社交领域最前沿技术、应用、话语、理念的集合体而已,特点是不断迭代更新。所以,从业者要不断自我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大潮。

还记得那是2015年初,我第一次参加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的新媒体素能培训班,结识了一批来自传统媒体包括央视、财新等大咖级媒体的同学,最高龄者近60岁,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新媒体知识。

新媒体就是一个无限可能、充满跨界的领域,只要你肯于投入“终身性学习”,享受每时每刻的新鲜感,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合格且成功的新媒体人。五年来,我见证了整个新媒体工作室从“新生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发展过程。

2014年至今,新媒体的小伙伴们孜孜进取、努力拼搏,白手起家创建“两微一端”,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检察日报新媒体的影响力位列全国第十。2015年初,微博工作室正式更名为新媒体工作室。2016年初,检察日报新媒体“两微一端”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11月10日,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大会发布了《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在《排行榜》之“行业报五十强榜”中,《检察日报》位列第十名。

服务最高检中心工作,并获得多项荣誉。2016年3月,检察日报首次组建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新媒体专班”,新媒体的影响力初露峥嵘。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媒体报道实现了多项突破。同时,我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员”,被评为中检报业十佳采编明星。

重视创新,新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新媒体发展,既要借力社交平台,也要自力更生研发自主平台。2016年7月,检察日报新闻客户端2.0版上线,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亲手为客户端上线按下启动键。在同一年,检察日报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50万大关。

搭建平台,带动全国各级检察新媒体全面发展。通过“两微一端”搭建新媒体平台,检察日报新媒体组织了一批品牌活动,带动各级检察机关新媒体工作高速发展。这些品牌活动包括:第一至第三届全国检察新媒体创意大赛、首届“法治随手拍大赛”、检察长的十九大学习笔记、中国检察好故事征集展播活动,等等。

推动媒体融合,新媒体步入全媒体时代。2018年7月4日,检察日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成立,新媒体正式纳入全媒体采编中心,实现媒体融合。全媒体成立后,连续收获多个图文阅读“10万+”“100万+”,新媒体影响力呈几何倍增长。截至目前,检察日报微博粉丝174万,微信粉丝148万,客户端粉丝7万,检察日报新媒体已经成为政法系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法治新媒体。

转眼五年了,却仿佛从事新媒体工作只在昨日。苦吗?自然;累吗?肯定;喜欢吗?何止!可以说,新媒体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便只顾风雨兼程。相信下一个五年,检察日报新媒体必将乘风破浪,拥抱更美好的明天,取得更惊人的发展。下一个新媒体迭代风口,我们再会!

猜你喜欢

日报检察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检察版(七)
检察版(六)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三峡日报 七十正风华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