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路径研究
2018-04-03杜晓依
杜晓依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手机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大学生成了手机的“奴隶”,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对手机成瘾概念的解析,从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并由外至内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据此,从大学生、高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方面提出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防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7.082
1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涵及现状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手机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等人定义手机成瘾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韩登亮、齐志斐等把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2005)把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仍不恰当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
众所周知,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今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但手机对大学生的威胁也越来越多。根据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重点实验室学者熊婕、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可以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是指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一些大学生表示如果很长时间不使用手机,就会感到十分孤独,更有甚者认为手机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会觉得失去什么似的。
1.2凸显行为
凸显行为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大学生与手机的角色常常主客颠倒,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手机的牵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会因电话或“微信”等而不能专心听讲,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
1.3社交抚慰
社交抚慰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一些年轻人长期使用手机后,丧失了与社会直接接触的能力。随着“微信”等聊天软件的广泛使用,手机的社交替代现象越来越严重。
1.4心境改变
心境改变是指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一些学生表示,在等人的时候会频繁发消息问对方身在何处,否则就会焦急难耐。他们也十分害怕手机自动关机,当手机不能连接WiFi时会变得十分焦虑,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2.1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外因
2.1.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仅局限于接打电话,它逐渐集交友、娱乐、购物、学习和工作等功能于一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一方面手机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手机也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
2.1.2外界的关爱减少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然而步人大学校园的同学们缺少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不适应独自处理问题。此外,大学的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减少。一些学生就会选择沉迷于手机之中,很少与外界接触。
2.1.3外界的监管缺失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加以重视,做出相关规定来防范手机成瘾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而且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较注重科研成果,易忽视教师的任课情况。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手机的危害性,甚至自身也深陷其中,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2.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因
2.2.1大学生使用手机缺失主体意识
主體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许多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荒废学业,主客颠倒。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手机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要使其为我们所用,而不能受其牵制。大学生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时间,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2.2.2大学生使用手机缺乏目的性
一些学生没有理想与抱负,缺少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没有考虑到未来就业的压力,缺乏危机意识,进而荒废自己的大学时光。大多数手机成瘾者往往只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用手机来消磨时光。找到人生目标可以缓解对手机的依赖,使大学生走出虚拟世界,追求人生理想。
2.2.3大学生使用手机受环境影响
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很多大学课堂上,同学们低头看手机不认真听讲,这逐渐成了一种常态,没有人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怪,要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就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路径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卓越成长是关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大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手机所带来的弊端必然会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因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3.1学生层面: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
3.1.1合理安排自己的宝贵时光,正确认识手机成瘾的危害
学生们要明确手机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可以将近期的目标与任务逐一列举出来,分清主次地去完成每天的任务。这样会增加学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使他们逐渐摆脱手机成瘾。
3.1.2多与家人沟通
上大学之后与父母的距离变远,不经常与家人通话,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交流。经常与父母沟通,讲述最近的经历,会缓解一些压力,也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1.3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扩大交际圈
大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将注意力从手机中转移出来,锻炼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学生还可以自发组成小组,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并互相监督,有计划地防范与改善手机成瘾。这类似于很多APP和微信号举行的“组队读书”活动,这也是合理利用网络发展成果的新型模式。
3.1.4发现问题及时向周围求助
如果觉得自身存在手机成瘾问题,又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要及时向家人、老师和同学求助。此外,每所高校都会设置心理咨询室,可以向咨询室的老师倾诉,敞开心扉谈一谈遇到的问题与困扰。老师会帮你设计方案,解决手机成瘾问题。
3.2高校层面:构建一整套系统的改善方案
學校层面可以从学习环境、制度、师资建设、课程与讲座等方面构建系统的改善方案。高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有关手机使用的规定,限制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对于老师的考核应当加重授课情况的比重,引进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与开办相关课程与讲座,普及防范手机成瘾的方式方法,讲解就业相关事宜,使大学生有危机意识。
此外,导员、班干部也要关心班级同学的上课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还可以设定“暂离手机日”,让同学们意识到手机与生活并不是不可分割,不能成为手机的“奴隶”。大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学校的发展方式存在差异性,改善方案的制定也要因地制宜。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共同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3.3家庭、政府和社会层面:大力引导与支持,发挥导向作用
3.3.1家长要对手机成瘾问题加以重视
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抵制手机成瘾,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吃饭时不要手机不离身,最好也不要将过多的工作带回家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平时多与孩子沟通、谈心,以便孩子遇到问题时,会想到与家人倾诉,而不是依赖手机排遣情绪。
3.3.2政府要大力支持
政府要在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中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宣传力度,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各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进行调查,走进课堂,贴近同学生活,并对学校和大学生给出针对性地指导意见。
3.3.3社会要发挥导向作用
社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增加全社会对手机成瘾的关注度。在青春题材电影中,减少塑造手机成瘾学生的角色,也不要出现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作弊、逃课等行为,以免给大学生造成误导。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