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如鹏: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锐

2018-04-03陈莉莉

南风窗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科粤港澳大湾

陈莉莉

与世界融合

南风窗:3月7日“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广东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要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的工作,打造一流国际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暨大在粤港澳研究方面一直有优势,您认为学校、广东在大湾区建设中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怎样打造这个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

林如鹏: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很明确地提出来要推动内地和港澳的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从那以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9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使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我个人觉得,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所形成的丰厚的人文底蕴、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它的文化特质、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经济实力,让它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发挥重要的中心连接点的作用。暨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提早的布局,希望发挥侨校的天然优势,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里面去。

第一是加强科技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暨大与港澳高校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已经与港澳6所大学建立了7个联合实验室。第二是制定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暨大每年在香港招生1300多人,澳门招生700多人。目前,学校香港在校生有5000多人,澳门在校生有近3000人。在香港,暨大是接收香港学生最多的内地高校,被称为香港本地八间高校之外的“第九间大学”。在总人口60余万的澳门,有两万余名暨大校友,平均每6个家庭就有1名暨南人。暨大是名副其实的“澳门人才库”:2000余名公务员,八成传媒人、七成医生和四成金融行业人员毕业于暨大。第三是学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研究项目,服务大湾区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人才支撑方面,暨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这几年暨大还在持续加大对港澳的招生。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对香港和澳门的招生,特别是把优秀的港澳青年招到暨大来,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成为大湾区的重要建设者和生力军。

南风窗:您是新闻学研究者,请您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一谈今天应该怎样更好地理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情”?

林如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新闻舆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党的新闻舆论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并赋予了新闻舆论工作极端重要的地位。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舆论工作提到了“本固而邦宁”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今天新闻舆论环境、媒介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整体生态有关,与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形势与任务的准确把握有关。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前提下,“热战”的风险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舆論战”的热度却有增无减。受国内国际复杂因素的影响,网上网下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新闻媒体成为各种势力极力争夺的很重要的一个阵地,新闻舆论工作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休戚与共,不可分割。

南风窗: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人文社科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您认为广州的人文社科建设要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

林如鹏: 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对这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广州的人文社科研究应当也可以直接服务广州的城市精神与性格塑造,广州的人文社科研究要体现这种引领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地跟世界接轨,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以及广东敢为人先的开放包容、敢于创新的精神继续发扬出去。

具体来讲有三个融合角度:

一是要与世界文化融合。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个中心不是我们自己以为的中心,是要全世界认可的中心。弘扬中国文化不能孤芳自赏、自我陶醉,既要努力的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也要努力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可以从“小”事着眼、从“小”处做起,比如说广州有很多标志性建筑,有很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习俗,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带有标志性logo的纪念品、系列文化产品、主题作品等,传神地反映广州本地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是要与时代融合。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弘扬中国文化不能仅仅在形式上追求,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追求。我们需要更好地与当今时代特色融合发展,多思考如何落实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何与科技成果实现完美结合。广州的人文社科研究也应考虑这种时代性。

三是要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教化元素进行提炼、升华和深化,结合广州地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名广州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人文社科的研究不能都是曲高和寡,今天更应重视这种生活化的转化。

不要忘了你生活的社会

南风窗:您本身是社科名家,人文社科的研究有时候不像理工科那样容易有看得见的成果,比如数据和实验结果,能否结合您自己在社科领域研究的成就,给当下社科研究者以更好的建议?

林如鹏: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讲,我觉得人文社科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甘于平淡,甘于坐冷板凳,甘心在一个领域里长期待下去。我30年来一直从事新闻传播学的学习与研究,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这些年来对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研究热点可以说层出不穷,我个人一直研究新闻业务和媒介管理,都是一些新闻学的基本问题,没有换过方向。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一两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就够了,研究领域多了反而都吃不透,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第二个体会,做人文社科研究要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敏锐,要善于吸收,还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要涉猎广泛。比如研究新闻学,你不能只看新闻的书,越看越狭窄了,你还得看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政治学的,你看的书知识面一定要比较广,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碰撞有所发现。

第三个体会是,不要忘了你生活的这个世界。高校老师很容易脱离社会和实际,所以一定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倾听社会的呼声,要跟社会没有距离地接触,习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敏锐,否则发现不了问题。我們做新闻史研究,也讲史论结合,意识到历史对今天有什么样的意义,透过历史来看现在,从历史中总结出规律来。所以一定要保持对社会的关注和敏感。

猜你喜欢

社科粤港澳大湾
社科成果展示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