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味儿:那些朝堂和民间的“老规矩”

2018-04-03陈杰

看历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老规矩桃符守岁

陈杰

除了吃喝玩乐,古人过年还很讲究礼仪,也就是“规矩”。经过千年的沿袭,这些礼仪成为过年的习惯,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到了当代,很多习俗已经失去现实的意义,但是构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儿”。

春节,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远古时期就有春节的影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春节有不同的名称和庆祝时间,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的同时,为顺应农时,将旧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因此,春节在中国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过年的故事却延续了几千年。过年的习俗与规矩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两汉时期逐渐成型,又经过历史的淬炼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点点酿出年味儿。

年节的变迁

远古时期春节习俗根植于原始的信仰,这些信仰影响着先秦时代的人们对年的认识。先秦时期是春节习俗的酝酿时期,构成诸多礼仪规矩的因素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却为汉魏时期春节习俗的定型及唐宋等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尔雅》记载,在尧舜时期称“年”为“载”,含有生命转换,新旧交替的意义。夏代将“年”称为“岁”,出现了基本沿用至今的历法——夏历。商代在夏历的基础上区分了平年和闰年,将“年”称为“祀”。商代祭祀盛行,对于年岁有着特殊的意义,此时逐渐演变出了“年”的含义。周代吸收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并进一步发展起来。年的含义在繁琐的周礼中逐渐丰富起来。重农时的周代初步形成了“月令”礼制,以法定的形式规范了民众的行为,约定习俗。《月令》将民众的衣食住行囊括进来,渐渐成了日后春节的禁忌,年的时间概念在此时也逐渐确定下来。

春节习俗虽然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这时候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年节。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国进入中央集权社会,各地的历法逐渐统一,民间习俗逐渐融合,官方与民间的互动逐渐增加。汉武帝时期,政府创制太初历,将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定为元日,为后世沿袭至今。年节作为最重要的岁时节日系统,在秦汉相对稳定,社会统一的背景下发展成熟,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共享的年节习俗。

汉魏时期的春节,成为正旦、正日、三朝、元日、元辰、元正等。根据《史记》记载,上至朝廷,下及百姓都非常重视正月一日的节俗,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迎接新年的到来。汉武帝太初历的改定,为春节习俗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的黄金时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宋代以后,伴随着君权的强化,君臣关系相对紧张,朝会更多体现着森严的等级秩序,更多表达的是仪式意义。朝会一结束,官员们匆忙赶回各家过自己的年节。

从傩祭到傩戏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因而有“岁暮”“岁除”之称,当天的一切仪式都围绕着辞旧迎新、驱邪迎福的愿望展开。人们在除夕当天举行驱邪活动,希望把过去一年不顺利的灾邪之气都去掉,以便迎接全新的一年。

傩祭产生于上古时期,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由傩乐、傩舞及巫术活动构成。最早关于傩祭的记载是《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白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在先秦时期,由专门的官吏主持傩祭仪式。

汉魏时期,朝廷在年末举行大傩仪式,同先秦时代一样,依然由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执掌大傩仪式。与先秦不同的是大傩仪式增加了具有民间色彩的傩戏,参加仪式的逐渐变成了那些能歌善舞的乐人子弟,他们戴着面具进行表演。其中,驱鬼逐疫的寓意逐渐淡化,娱神也渐渐地向娱人转变,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

隋唐开始,古老而庄严的傩祭仪式逐渐演变成了雅俗共赏、官民同乐的表演形式。宋代民间的傩戏更加盛极一时,《夷堅志》记载,“程氏……入郡,适逢尘市,有摇小鼓而售面具者,买六枚以归,分与诸小孙。”这表明傩戏面具已经成为宋代社会民间市井广泛流行的商品。而宋代民间驱傩仪式形式更加简化,常由三五人组成一支傩队,通过一组比较规范的动作进行表演。古老的傩祭发展到宋代,演变成为民间称为“打野胡”、“打野云”、跳灶王、跳钟馗的傩戏,转变为卖艺者谋生的手段。宋代以后,随着民间各种地方戏的发展,春节期间的傩戏逐渐被地方戏所取代。

门神、年画与春联

立门神习俗萌芽于门祭之俗,周代就有关于门祀的记载。上古先民有桃能驱鬼的信仰,他们用桃木制作各种桃弓、桃孤、桃人等驱除鬼邪。门祭习俗与桃能驱鬼信仰的结合,最终形成了立桃木的习俗。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在原来的桃木上绘有神荼、郁垒的形象,从此神荼、郁垒作为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汉魏时期,时人沿袭前人的信仰,追效前人的形式,神荼郁垒能够压制恶鬼,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门神。《荆楚岁时记》:“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隋唐以后,民间开始请钟馗担任门神一职,而钟馗的形象则来源于上古傩祭中的面具。宋代钟馗像同门神、桃符一道立于门上保护家宅。到了北宋末期,钟馗的门神职位又被秦琼和尉迟敬德取代。“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门神”的故事传到民间,南宋开始,春节贴秦琼、尉迟敬德成为门神主流。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地方贴这两位门神。

年画最初是在桃符板上绘神像发展起来的,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宋代出现了分着色和套色两种木版年画,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是宋代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因以王昭君、赵飞燕、班昭和绿珠四美人为主题,又称《四美图》。宋代的贴门神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后世挂年画的习俗。明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一一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县,它们都有三百多年历史。

春联,古代称为“桃符”或“门贴”,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体裁。春联的出现与最初的桃符有很大的关系,桃符最初是用桃木制成的木条,挂在门两边以驱邪避凶。桃符上写春联最早源于后蜀。五代时,人们就在桃符上写一些吉利的词句,后蜀皇帝孟昶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代人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由于宋代众多大文学家积极参与和推崇,除夕题写对联成为盛极一时的社会风尚。宋代,春联仍被称为“桃符”。春联的正式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相传朱元璋出巡,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他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从扫尘到守岁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诗经》记载,快过年的时候,人们清除垃圾,熏赶老鼠,用泥封住窗户,躲避寒冷的北风,为迎接新年做准备。用丰收的五谷酿成美酒,寓意祝福人们健康长寿,宰杀肥美的羔羊,与亲朋友邻一起举杯畅饮,恭祝万寿无疆。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已有扫尘、饮酒和宴会习俗的萌芽。

除夕是当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的前一天,所以兼具“辞旧”和“迎新”的任务。人们在除夕要准备好过年用的物品,备齐椒柏酒、五辛盘等食品,还要更换门神、桃符等。到了夜里全家老少齐聚一堂,闲话家常,通宵达旦,满怀欣喜地守候新春的到来,称为“守岁”。

守岁,作为除夕之夜的习俗,在隋唐极为盛行。相传,隋炀帝在除夕夜守岁时要燃烧香木。一般用沉香和檀木,燃起篝火,香味可传至几十里。仅除夕“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又殿内房中。不燃膏火。悬大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又有明月宝夜光珠。大者六七寸,小者犹三寸。一珠之价,直数千万。”萧后与唐太宗在一起观看守夜场面时,还曾感叹隋朝守岁场面和规模的奢华程度是唐所不能比的。

到了宋代,除夕通宵守岁之夜,百姓们为了尽情享受这个合家团聚,围炉而坐的夜晚,每家每户都精心准备了各种香甜的果脯和点心,作为宵夜果子。此时守岁的主要内容还有接灶、祭床神、送压岁钱等。宋代及此后的民间守岁,房屋内的灯烛要彻夜长明,民间称为“照年”。当时富贵人家守岁夜点的灯烛有棍子那么粗大,而平民百姓家只能用得起细小的蜡烛,虽然灯火微弱,也要保证一夜不灭。

祭祖与拜年

上古农业社会完全是靠天吃饭,先民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并将之归结为祖先神明保佑的结果,他们认为去世的祖先与在世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常常在农业生产结束后,用新收获的谷物制成美食,酬谢祖先和神明,祈求来年神明降福,祖先保佑再获丰收。

汉代的时候已有拜年的风俗,但主要是拜同宗族的尊长,唐宋的时候,拜年演化成了三种,官员向皇帝拜贺、官员及朋友之间社交性互拜、民间亲戚之间拜年。元日清晨,在宫廷举行朝会之时,民间百姓家也将早早准备好的果酒祭品等拿出来,率领家中男女老幼祭拜天地、祖先、神灵,设置家宴,共度佳节。人们穿上新衣,到亲戚朋友家里串门,拜贺新年。上门拜年不仅要备些礼品,拜年的礼节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多是地位低微者向尊贵者,年少者向年长者拜年;而且要求行大礼进行六次跪拜,尊贵和年长的可依次减少。

宋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官员们在应付完正旦朝会对皇帝的拜贺之后,越发热衷于民间的拜年习俗。如今,雖然拜年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拜年的习俗依然保留着。

爆竹声声辞旧岁

从汉代开始,元日就有燃放爆竹的习俗。人们在元日凌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堂前燃爆竹,用火烧烤竹节,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大声响,既达到驱鬼的目的,又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一习俗从汉代开始沿用至今。

古人焚竹发声,名日“爆竹”。“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相传,初唐年间,一些地方天灾不断,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瘴气,这便是装硝爆竹的雏形。后来,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开封府街头已经有鞭炮出售,全国各地也有专门生产鞭炮的作坊。

从古至今,人们对爆竹进行不断的加工和改进,爆竹的品种和式样越来越多。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响起,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响彻宇内,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最高潮。

节日的气氛隐藏在约定俗成的规矩里,讲究规矩的一言一行构成了浓厚的年味儿,毕竟中国的节日大多是由一系列的礼仪构成的。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华儿女情感的聚合。春节的种种礼仪和规矩无不体现着千年历史的影子,在一声声的“过年好”中,厚重的历史感跃然而出。春节里,人们的一言一行透着敦厚、温和又充满希望的年味儿。

猜你喜欢

老规矩桃符守岁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元日
守 岁
守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