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告别“精英垄断”模式(纵横)
2018-04-03赵可金
赵可金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等多元行为体协同互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中国当下和未来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精英垄断式”治理的终结
无论国内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还是国际上的全球治理,都面临着精英垄断时代的终结。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共事务上,精英群体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多元社会行为体合作共进。与传统精英群体相对,以更广泛的“人民”为中心,就是新治理逻辑最本质的属性和特征。
无论西方的民主思想还是东方的民本思想,虽都不同程度矫正过“精英垄断式”治理的可能过失,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变那套治理逻辑。自国家产生以来,以往人类社会的历史大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或者说是王侯将相的精英史,非精英尤其非政治精英的大众沦为历史发展的配角,这是传统治理逻辑的内在缺陷。
相较而言,新型治理逻辑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挥这个规模更大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精英垄断式”治理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不足。近代以来,国际关系都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展开,历数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均以国家实力、尤其军事实力的强弱论英雄,这使国际关系成为围绕国家实力展开的战略角逐。然而,这一视角忽视了跨国关系的成长,忽视了大量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对全球事务的参与。
经验研究发现,即便是在世界大战炮声震天的时刻,这些非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有别于传统精英的“人民的力量”。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强大,还要有“人民能力”的强大,是思想和文化强大主导下的治理能力的强大。对中国来说,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与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同等重要。
新型治理依旧“人才至上”
在精英群体垄断治理的时代,无论东方的科举制还是源自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求才若渴都是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治理模式同样甚至更强调充分尊重人才,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首创精神和主动精神,通过人才智慧的充分奔涌来实现善治。
在中国走向全球舞台的大国治理进程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我们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根本。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根深蒂固天下观的国家,在处理全球事务过程中,有时难以 摆脱固有的视角和眼光,容易好心办坏事。对现在的中国来说,缺乏的并不是全球治理的能力,而是缺乏全球治理的意识,缺乏超越中国独特性的普遍思维。当然,并不是说中国视角狭隘,我们的一些古老智慧完全可为人类做出普遍性贡献,但这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予以实现。
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人才究竟是教出来的还是自己长出来的,这在教育学界多有争论。抛开教育家们的争论不谈,从中国走向全球治理的需要来看,中国既要重视建设一个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体系,也需积极创造一个适合全球胜任力人才成长的环境,只有两篇文章一起做,才有可能收获更多这样的人才。
时下,中国许多高校都重视培养通晓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的人才,但真正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绝不仅限于此,而是涵盖诸多学科和专业领域。毋宁说,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事业,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均不可少。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要善于培养人才,还要善于发现人才。这样才能为提高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以价值理念赢天下归心
早在春秋战国末期,秦国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指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为什么呢?李斯认为关键在于秦国能招贤纳士,鼓励商贸,让万国有识之士投奔大秦。
李斯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时代,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它们集中到哪里,哪里的发展便获得强大动力。走向全球的中国治理,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在赢得天下英才之心,聚而用之。
回顾历史,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单靠物质力量的强大而赢得天下归心。近代以来,欧美国家执世界之牛耳,也绝不是仅仅依靠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其背后是一系列曾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其用来摧毁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马克思看来,真正值得重视的就是资产阶级的那套价值观。
新崛起的中国不会像资本主义世界过去那样大搞扩张,但我们希望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广泛的理解与认可。就此而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历史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即只有在精神领域赢得世界,才是真正赢得世界。
因此,在走向全球的大国治理历程中,中国在继续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用实践来推动“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完善,以此实实在在地聚拢天下民心,建设一个得人心、聚民力、汇民智的伟大国家。▲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