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4-03刘铁军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学

刘铁军

(1.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根据高校学风建设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学风建设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作为理论部分,它要明确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让师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学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从广义上讲,高校学风建设是教书育人之本、学校发展之魂、学生成才之基。从狭义上讲,高校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积淀的精神文明体现[1]。作为实践环节,除了常规教学和学风建设的文体活动以外,还应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校园主色调和建筑物命名等多种载体,营造良好的大学学风氛围。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从多角度来研究和把握的概念,它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精神、教师教学、研学以及治学态度、教学管理人员督学和导学之风的综合体现,彰显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同学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上学就是为了混日子,没有适用的学习计划,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能主动学习。有的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各科的学习却未按照计划时间有序进行,平时的学习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情绪,把学习当做消遣时间的工具,高兴了就学点儿,不高兴了就扔到一边。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把取得好成绩与获得一个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工作联系起来,急功近利,不讲究真才实学。

(二)组织纪律松散,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认为学习到了“终点站”,缺乏学无止境的理念,对继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散。具体表现在:上课聊天、上课睡觉、看课外书,或者在桌上乱涂乱画,不注意听讲。迟到、早退、逃课、甚至考试旷考等现象频频出现,到考试时就抄袭,不及格率极高。有的同学趁着网上选课期间外出打网络游戏,这些同学把学习当做沉重负担,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向家长交差,厌学情绪大,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学习风气。

(三)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受所谓的“热门”专业舆论影响,对待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选择的专业不够“热”,或者不符合个人爱好,就出现不安心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无聊、空虚、自责、迷茫等不良心态。或者存在专业思想不定,今天想学计算机,明天想学英语,后天想学法律,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在校上课与将来就业不相关,学习专业知识不如到社会上锻炼能力,于是开始热衷参与社会实践,忙于外出打工,想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结果适得其反,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四)学习方法不得当,有被动学习的倾向。一部分同学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认识不足,不善于总结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往往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没有进行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时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严重脱节,事倍功半,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惰性心理和矛盾心理,虽然主观上有自学的想法,但娱乐时间占平时生活的绝大部分,经常感到学习精力不足,考试之前突击学习,死记硬背,造成学习内容不系统,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一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世界全球化、一体化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既有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不利因素,对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2],不利于学风建设。二是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大多都奉行“考试考什么,老师讲什么”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很少涉及弘扬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内涵,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私欲膨胀、学习态度不端正[3],难以抵制贪婪与物质享受的欲望,对事物的是非曲直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就业压力的错误导向性。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逐步增多,据统计,2017年就有795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导致了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还有学生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的竞争,造成了“学得好不一定工作好,学的差不一定工作差”的现象,影响了高校整体的学风建设。

(二)学校环境因素。一是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教育的“产业化”促使一些学校以企业模式办学,造成了一些高校片面追求“量”而忽视了“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二是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目前,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缺乏主动建设意识和系统化建设思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尚不能及时反应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造成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4],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使得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教师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及师生之间的协调联动、紧密配合,仅仅依靠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在日常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没有真正形成合力[5],学风建设很难取得成效。

(三)学生自身因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当前的一些同学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有的同学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有的是从众心理,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还忽略了自己的专业课程研究。二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要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战胜自身的弱点。例如,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困难与疑惑,就产生了胆怯、倦怠之心,没有积极的去参与实践,缺乏不断超越自己的奋斗精神,难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取得进步。三是学长的负面影响。有一些高年级学长在校学习生活期间表现出的倦怠与惰性,包含学习动力、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这些高年级的学长的负面言论与行为,对学风建设起着消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学风建设的认识,做好学风建设规划。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现有的实施措施,更要有长期的建设规划的理念和认识,这样学风建设才能抓出成果,抓出实效。一是要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通知要求,健全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学风建设相关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学风建设顶层设计,整合学风建设力量,逐步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和谐校园环境和内涵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制定与落实学风建设活动的有关计划,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7],坚持以学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热点问题,及时解决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面向全校师生,有计划地开展学风建设目标与教学管理的宣讲教育,提高各部门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正确引导与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十分必要。

(二)加强学风建设规范管理,树立先进典型。教育作为传承文化最有效的载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三好学生、优良学风班等先进个人和集体。新时期的高校应充分发挥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综合奖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的导向作用,发掘树立各类优秀学生典型。力争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常态化。探索建立学风督察和通报制度,形成“检查—通报—整改—奖励—检查”循环的长效机制,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树立先进典型,实现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教师督导与学生自律相结合,推进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运行体制。达到树立典型、取得实效、形成机制、服务长远的目的。作为教师还应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优秀教师走进班级,推进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鼓励机制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升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专业特色,严抓教风与学生的学风,进一步发挥班主任、教学信息员、寝室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的信息媒介作用,做好各项与学生心理、学习、生活、体育锻炼等相关的服务引领[6],及时、客观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优化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推行案例、项目教学,强化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进一步培育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的提高的循环过程,不断改善学风建设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进步的重要一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向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8],意味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而学风建设内容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正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优良学风在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还需要管理者的顶层设计、教学各部门的配合、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将学风建设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不断地完善。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教学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