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阿甘正传》的文化解读
2018-04-03张秀艳刘天碧韩兴康
张秀艳 刘天碧 韩兴康 王 辉 王 博 吴 桐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电影《阿甘正传》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小说,作为一部喜剧片兼励志片,于1994年一经上映,就引起巨大轰动。不仅在上映之初就创下了超高的票房,并且获得了六项奥斯卡奖,可以说是一部名利双收的经典之作。《阿甘正传》由埃里克·罗思改编,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是当代电影中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的电影之一。
虽然观众很爱这部电影,评论界的评价却褒贬不一。电影中表现的当代历史深深触及了美国人的内心,揭开了一些旧疮疤,因此对此片的评论可谓两极分化。对于一些人来说,阿甘是自由美国的英雄,他智商低下,来自单亲母亲的家庭、和不幸的黑人青年成为挚友——他有一种“先天的善良和后天的反种族歧视立场”。另外一些人—包括著名的共和党人纽特·金里奇和帕特·布坎南意见则完全不同:《阿甘正传》是一部保守的电影,认为传统家庭观念和爱国主义要优于反文化运动的“进步”。评论界越来越多地认为这部电影是对美国历史进行欺骗性的改写,以便减轻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男性对美国政治错误的内疚感,比如对种族隔离制度、越南战争和性剥削的负罪感。
而针对这点来看,唯一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原创杰作。整个影片在显现喜剧的过程当中,也融入了一些人性悲剧,这也注定了整个影片是富有幽默并具有超强感染力的。以睿智的傻瓜为原型的阿甘,是个讨人喜欢的可爱的角色——和他青梅竹马的角色珍妮的关系一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整个电影的主要核心观也正是通过阿甘和他的妻子的故事,让广大观众充分地感受到的。
一、阿甘与美国梦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代表了一个无辜且简单淳朴的美国人,以哈克贝利·费恩的风格为原型。他自身也是一个在努力追寻梦想的人。电影当中的阿甘生来腿有缺陷,只能使用医院提供的夹脚工具行走。此外,他的智商也仅有75,与周围人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受到来自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人问他,你是傻瓜还是什么,他总是回答说:“蠢人做蠢事。”但正是这样一个比周围人智商低下的人,却完全通过他的毅力和决心,终于摆脱了腿部辅助工具,不仅能够正常行走和奔跑,并且评介超人的奔跑能力进入国家足球队、在越南战争中成为英雄,获得了访问中国的机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百万富翁,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作为智商低于常人却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代表,当然更容易唤醒隐藏在人们内心的“美国梦”,这也是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1]
阿甘是美国人的多方面特质如正直、简单、诚实等的化身,种族和阶级的区别与他的单纯相比,完全构不成障碍。有一种说法认为,事实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正在扩张的国家,另一个是谦逊、敏感、诚实的美国,阿甘是后者的典型代表。所以美国观众用宽容和仁慈来定义他们的国家,阿甘也是认可的。
很多学者甚至认为,阿甘不仅仅能够体现出对美国理想的重新定义,某种意义上更是对美国神话的重新定义,依照这种解释可以看出,阿甘在整个现代美国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像阿甘一样,像一个笨拙的巨人在历史上蹒跚而行。虽然很笨拙,但他希望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好处。更有一种其他的观点认为,美国可能是被上帝所选择的国家,是作为照亮民族的指路灯。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阿甘非常吻合,因为他在电影当中正是光明及希望的化身。
但一些评论人士对阿甘这个角色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则认为阿甘这个角色在代表美国方面则是不具有积极性以及合理性的。尽管他有很多美德,但他是一个不能理解周围世界的傻瓜。特别是他没有看到自己的好运和别人的痛苦,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基础之上的。所以迈克尔·勒纳认为,阿甘在某种方面也是作为美国道德出现失败的显体存在,可以说阿甘是一个两面派,那么意味着阿甘所代表的美国也极有可能存在这样的两面性。但是,不论如何,阿甘这个角色带给观众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对观众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阿甘哲学”
该电影中所隐含的哲学思想是它的最大特点。关于这种哲学明确表达的台词并没有出现,而是需要观众通过完整地观看主角的一系列行动及其产生的影响自己感悟。
阿甘不论处在多么混乱动荡的局势中,都能够自如地处理一切问题,就像道家的圣人一样。在阿甘随波逐流的一生中,很少主动发起什么行动。他总是顺其自然,采取被动的态度,让现实的世界引导他。这就像第一个场景中出现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羽毛一样,应对周围的事件时从不思索,正因如此,他才会让人觉得总是那么天真和淳朴。因此,影片自始至终所隐含的主要思想与我国道家传统思想中的“无为”十分有相似之处。相反,那些总是刻意追求金钱、权力或者地位,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在历史潮流中逆流而上的人,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州长乔治·华莱士、总统肯尼迪和约翰·列侬的遇刺,在影片中都有所呈现。
从整部电影的结局,我们知道,“无为”在这里得到了肯定。因为理智(并在理智基础上采取的行动)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面前通常是无力的。电影当中有一幕是在布巴死前,问阿甘:“为什么?”阿甘的回答(“you die”)实际上是避免回答这个问题。[2]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布巴身体中弹、濒临死亡,阿甘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越南战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从而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此时的“无为”是明智之举,从电影当中的我们可以多次地直接感受到这一点。
从电影当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阿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很少给出明确的答案。[2]事实上,二者之间的界限也很难划分清楚,这就和哲学中的“物极必反”等观点有相通之处。很多一开始“坏的”后来却成了“好的”,反之亦然。负面的因素(例如阿甘的智商只有75)在一些情况下常常变成有利的因素(例如在军队中愚蠢就是一种优势),积极的因素(例如珍妮的美貌)也常常会变成消极的因素(珍妮沦落到在脱衣舞俱乐部里演唱)。同样,塞翁失马,负面的事件有时带来好的结果,而好的事件有时带来坏的结果:阿甘受欺负(坏的),因而发现自己擅长跑步,从而进了大学(好的),但是在毕业时却被征召去了越南(坏的),在越南他遇到了布巴,有了开捕虾公司的打算(好的)。
归根结底,阿甘哲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学。在华盛顿反战集会上,阿甘充满激情的演讲,因为扩音设备被人为破坏声音被打断,与会者们没有听到整个演讲过程,当声音恢复正常时,阿甘正在进入他演讲的最后阶段,“这就是我要说的。”但在华盛顿,这种无声的语言比任何反战示威者或电影观众的态度都要强烈。在美国,很多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想知道一群忠实的追随者所追随的阿甘到底要向他们传达什么哲学道理,但是阿甘到电影最后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阿甘正传的哲学特征是无法表达的。这正如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一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不同的人看过电影悟出的是不同的道理。
三、保守主义的回归
《阿甘正传》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为是现代美国文化的经典体现,主要是因为在电影中对美国历史以及文化发展过程,进行了长期性的总结,正是因为如此,才充分的吸引了广大人群对于美国发展的文化及历程思考。《阿甘正传》呈现出美国30年的历史,是对性解放、黑人民权和反战运动的追求,以及肯尼迪遇刺、中美关系等的温和事件,但也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纽约等。[3]
从本质上来看,新时代到来的意义则是在于,阿甘自身在通过不断的努力,试图改变美国的历史特点,他在回顾整个美国的历史长河当中,不光是对现代化的美国人物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且基于美国社会实际状况,体现出了这种趋势的变化。
它不仅批判和否定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如滥用毒品、性解放运动、反战运动等,而且肯定和提倡了美国人的一些传统美德,如诚实、善良、努力等。阿甘正是集多种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典型代表。相反,珍妮是“垮掉的一代”当中的有代表性的一份子。在阿甘通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珍妮因为父亲没有给任何的父爱温暖,导致她叛逆的性格,没有勇气,和缺乏信心,无法正视现实生活,药物滥用,性解放和女权主义,难以自拔。在美国的特殊时期,自我堕落的珍妮最终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因为她没有发展出一种高尚而正确的人生观。阿甘对于珍妮的离世悲痛欲绝,他在珍妮的坟墓前所说的独白也被观众认为是最感人的部分,这也给当时的美国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精神震撼,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四、美国的宗教精神寄托
从本质上来看,一种宗教文化,不只是在民族文化中,更是在一个国家当中,都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电影《阿甘正传》也不例外。在现代化美国社会中,多数人都选择信仰自己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美国,宗教信仰已成为美国人民的主要精神寄托,许多大学甚至开设与宗教有关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宗教活动更是已经深入到整个美国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们每个星期天都虔诚地在教堂里祈祷,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饮食也不例外,还有许多简单的宗教仪式。例如,人们每天闭上眼睛三次,默默地祈祷内心的平静。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小珍妮牵着小福勒斯特的手,穿过一片茂密的玉米田地,逃离了父亲的控制。但在逃跑的过程中,她并没有忘记告诉她的朋友阿甘如何祈祷,以驱走她的恐惧。由此可以看出,在弱小无助的小珍妮的心中,上帝是公正仁慈的,帮助弱者,唤起大多数美国人的同情。[4]影片的这些细节并非偶然,而是精心整合,反映了西方独特的精神寄托,也是为了让广大群众深切地感受到美国对于宗教的信仰以及依赖程度,更是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美国的文化历程。
结语
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25年。电影《阿甘正传》中呈现给观众的阿甘的形象无疑是成功的、经久不衰的。他的低智商也恰恰突出他的纯真、善良和执著,让观众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开心笑过之后能够感受到阳光雨露般的温暖。阿甘“傻人有傻福”的励志故事鼓励和带动他身边的人、同一时代以及不同时代的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认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