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与《驴得水》中的“剪发”意象对比

2018-04-03申朝晖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铜匠西西里莲娜

申朝晖 李 艳

(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电影是一种以视听的的方式作为表达的艺术,其中蕴藏着众多的社会文化内涵。“头发”作为女性独特的性别特征,往往具有美丽、优雅、善良的符号意义。与此相关的是,“剪发”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刻文化信息。电影中众多反映女性被剪头发的镜头也同样备受关注。

一、相同的影视表达

(一)“施”与“被施”的剪发场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美好的事物总是被破坏或被毁灭。女性作为其自然存在的群体在特殊的时代中也往往成为被摧残和折磨的对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呈现,影视作品中将特定的人物放置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来表达一定的主题内涵。“剪发”作为电影中的重要场景往往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将其引入高潮,揭示主题的作用。与女性相关的“剪发”场景也是作为极具有社会冲突和个人冲突的爆发点。在意大利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与国产影片《驴得水》中,都出现了两次剪发情节,并且有着相似之处:即女主人公“施加”与“被施加”的“剪发”行为。

在第一次的剪发中,两部电影的两位主人公都是自己头发的主宰者,她们对自己的头发以及自身具有支配的权利,对于剪发这一行为传达的是女主人公的个人意愿与自由选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马莲娜一开始就被置放在一个战火纷飞的背景中,墨索里尼对英法宣战所引起的狂热的战斗情绪;丈夫战死的消息传来后所引发的小镇男人的觊觎之心;小镇妇女的嫉妒心理;物质来源的匮乏等,这些都将马莲娜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在父亲的葬礼后,马莲娜剪掉了自己的长发,标志着她在自我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后,不得不与现实达成妥协,秀长卷曲的头发被整齐的摆在桌子上,是她对自己内心坚守的精神献祭。相比之下,《驴得水》这部影片的背景被置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后方,一群有着“前科”的教师为了应对检查,临时用铜匠顶替查无此人的“吕得水”老师。铜匠临走时,张一曼用剪刀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相送。这缕头发代表着张一曼对铜匠的感谢和友好,也可以看出张一曼善良纯洁的内心。铜匠坐在驴车上唱着一首蒙古语的歌谣表达他的爱意,可以说,这一缕头发启发了铜匠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对铜匠具有创造的作用。

与第一次的剪发不同的是,第二次剪发有着平稳性向暴力性转变的特征。同时,第二次剪发成为某种矛盾的集中点,遭到了群体的合谋与围观。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第二次“剪发”的实施者是小镇上觊觎已久的妇人们。德国的战败结束了马莲娜为德国军官服务的生活,美军收复西西里小镇给了这些妇人们最好的报复机会。马莲娜被拖到广场上遭到妇女们的殴打,她鼻青脸肿,衣不蔽体,更有一把残酷的剪刀将她金黄色的头发弄得一片狼藉。在这里,小镇上所有人都参与了此次暴力的谋划。女人充当了施暴者的角色,男人充当了围观者的角色。有一个女人说:“你不能张开腿混饭了,婊子!”这句话表达了小镇上所有的女人对马莲娜的羞辱。而男人们在享用了马莲娜的美貌与身体之后就将她当物件一样抛弃。马莲娜对着人群绝望的哭嚎,是对小镇人最为有力的控诉,也是对人性卑劣的控诉。“可以说,全镇的男女齐心协力将一个美丽女神,一个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少妇打造成一个众望所归的妓女,为世人玩弄。”[1]尽管电影《驴得水》中没有将剪发的这一场景放置在开放的空间内,而是一间教室,但主要人物都以在场的方式围观了这一行为。张一曼同样是被侮辱的对象,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个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使张一曼痛彻地领悟到了自己所做的努力在所有男人的利益面前不值一提。张一曼在铜匠报复的欲望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剪为“阴阳头”,以此达到了对所有利益者的满足。

(二)“沉沦”与“毁灭”的剪发命运。在电影中,女性的“长发”逐渐演变为女性的另一个称谓,具有着一定的符号性意义,“经常被用来象征一个女性的美好与纯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充分利用镜头语言述说着一个孤傲坚韧、高贵冷艳的人物形象——马莲娜。在剧中,马莲娜的头发代表着自己作为西西里岛上最美丽的女性形象。马莲娜所到之处吸引了所有西西里的男人们,她头发的颜色和式样的变化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她在西西里岛上的别具一格。马莲娜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她的内心也是如此。她抱着丈夫的照片在房间里优雅的跳舞,伴随着缓缓的音乐是她对丈夫最为长情的等待。同样,《驴得水》也以长发的方式塑造了张一曼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张一曼的卷发是追求自由与浪漫的象征。夜幕下的翩翩起舞,花丛中的会心一笑,剥蒜时的浪漫想象等,都为观众带来了欢乐与希望。面对铜匠老婆的咄咄逼人,张一曼不得不让铜匠彻底死心,谩骂之后是张一曼自言自语的道歉与忏悔。她的善良活泼给这座沉寂的乡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由“剪发”所带来的女性个体命运,都带有着令人惋惜的悲凉结局。“剪发”所代表的是对女性个体完整性的破坏。马莲娜的美丽、高贵在世俗的欲望中遭到了同类的嫉妒,继而在一个混乱的历史节点上遭到了释放。“美能够激发爱,却也更能够激发嫉妒、自私、道貌岸然和丑陋的欲望。”[2]人性中最为阴暗的毁灭欲是这场事件的罪魁祸首。马莲娜在众人的羞辱中离开了西西里小镇。当她再次挽着丈夫的胳膊回到小镇后,那个代表着高贵、美丽的传说也即将消失了,她也成为了普通人的一员:有一个残疾的丈夫,过着最为平凡的生活,对于生存有了最为深刻的体验。在现实面前,马莲娜的风韵终在岁月的淘洗中湮灭。与马莲娜的坠入平庸不同,电影《驴得水》中,张一曼在“剪发”的刺激之后,精神失常,在婚礼的慌乱中拾得了一把手枪,在一声枪响之后,是漫长的沉寂。那个代表着快乐与善良化身的张一曼举枪自杀了,留给我们的是她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彩色的衣服,五个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而现实却是黑暗与沉默,冰冷与残酷,没有比这更具有讽刺意义的了。张一曼在“剪发”之后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三)“剪发”的深层意蕴。在两部影片中,类似的剪发情节背后也隐藏着丰富的意蕴。剪发的实施者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代表着对于女性的道德约束。剪发的行为是对女性跨越了道德界限后的暴力惩罚。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马莲娜本身所具有的美就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水平,这必然招致着男人的占有欲,女人的嫉妒欲。加之这种魅力缺乏保护:丈夫失踪、父亲死亡,自己没有可收入的来源,马莲娜一旦陷入男人追逐的圈套,就会有强加于其上的荡妇之名。生存与现实的种种逼迫使得马莲娜终于放下了对道德的坚守,她可以在战乱的年代里凭借美貌逍遥自在,这更激发了小镇女人们疯狂的嫉恨。这是施加于马莲娜身上的第一层道德力量。盟军入城后,马莲娜再一次被道德绑架,她是与纳粹有染的非正义力量。两种道德力的施加,战争的胜利成为最好的发泄契机,马莲娜则充当了最好的发泄工具。小镇上的妇女则假借贞洁与正义的力量对违背道德的马莲娜进行惩罚。女人们是道德的直接行动者,男人们是道德面前的伪装者,他们共同见证并合谋了“剪发”这一事件,这其中包含着人性中至为丑恶自私的一面。“人若品德不佳,也就必然会从心底妒忌那些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果不能从自身优点中获得养料,那就肯定要去寻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3]马莲娜正是在道德的压制中,在人性的私欲中走向悲剧的一幕。在《驴得水》中,张一曼与大家的谈话中随心所欲地编织着荤段子;与裴奎山有着说不清的暧昧关系;为了瞒住谎报老师吕得水的事对铜匠进行“睡服”工作。她放荡不羁的行为与超前的性观念,是对男性强加于女性道德约束的无视。裴奎山与铜匠对张一曼疯狂的报复欲,校长与周铁男在私欲与强权面前的自顾不暇。众人心怀鬼胎,将张一曼推到了所有矛盾的爆发点上,让一个女人承担事件的所有后果。张一曼被剪的头发,标志着男性以暴力的形式将她的性别意识进行摧残与压制,同时也是这一众男性对张一曼在父权制下性别越界的惩罚。电影将张一曼对于性的超前认识放置在40年代的国统区,而父权制则以毫无争议的文化生命力潜藏在人的文化观念中,张一曼的“剪发”遭遇,其实质是父权制对女性的强力压制。

在两部电影中,由剪发这一行为所共同表达的道德机制对于女性意识的压制。在历史的行为深处,其必然包含着对于人性的摧残。

二、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剪发”引发的主题不同。“剪发”这一行为作为两部电影女主人公的共同遭遇,其引发点是不同的。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引发这一剪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点:第一是作为正义方的同盟国的胜利,这是外在的环境因素。第二是人性中恶的力量的凸显,这是内在的本质因素。小镇上的男人们强烈的占有欲,小镇上的女人们的险恶的嫉妒心。当然,电影通过这一场景阐发的主题也是不同的,其阐发的主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以马莲娜为主要聚焦对象,揭示了小镇成人世界中丑恶自私的欲望;另一方面以雷纳多为叙述视角,展示了马莲娜在少年成长中难以忘怀的回忆。《驴得水》的剪发原因可以说比较复杂,但总结来说也可以分为两点:第一是铜匠的报复欲望,第二是贪得无厌的权力欲与金钱欲。《驴得水》将人物的矛盾聚焦于几个人身上,不同的人物所关注的利益点不同导致了张一曼被“剪发”。铜匠是畸形的复仇心理,校长是追求功利的原则,周铁男是被惊吓后的沉默不语,裴奎山是遭到一曼抛弃后的反戈一击,特派员是保住自己的权势。由此,将每个人身上不同的利益出发点都作了透视。作为张一曼本人,她善良、活泼,在权利的中心游走,必将被视为所有男性的对立面。由此,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影片所要揭示的主题:在利益面前的众生相,以及颇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风格。

(二)“剪发”产生背景不同。两部电影都向我们展示了特殊历史下的人物命运,并都通过“剪发”引发情节高潮。但具体来说,通过“剪发”这一意象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是不同的,“头发”这一身体符号所代表的政治权利也有所不同。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所讲述的背景是二战时期,在疯狂的、无理性的年代,马莲娜的美是她的资本,也是她的祸端。世俗的眼光容不下马莲娜的美,而一旦由秩序的混乱所带来的底层人物的翻身做主,尤其是充满私欲的底层人物,其必然会引发心理上的破坏欲与优越感。所以,马莲娜的命运和战乱的年代有着巨大的牵连。二战结束后的欧洲,成千上万与德军有染的女子被强行的剃光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政治更替的符号象征,在这里有着正义得到伸张,时代解放的内涵在里面。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以马莲娜为代表的女性们是作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写进了历史的。这里面也夹杂着群众的盲目心理与优越感在里面。与此不同的是,电影《驴得水》在某种程度上,将这种战争的背景置放在隐性的位置中,突出的是一个乡村学校的复杂矛盾。宁静美好的外部自然环境反衬了人心内部的复杂欲望。相比之下,《驴得水》更显实。“剪发”的符号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着中国独特的国情在里面。在儒家的传统中,便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规训。可见头发对于尊严维护的重要性。之后,剃发逐渐演变为一种刑法。“在秦代的刑典中,便将剃发同纹面、残肢并列,以羞辱与已定罪犯人。”[4]可见,关于“剪发”所代表的惩戒在中国的历史则要久远的多。而女性在传统父权制的历史中始终是处于被压制、被统治的地位。因此,对女性“剃发”的行为则带有双重的压制与惩罚因素。道德约束力在传统中积淀的越多,产生的效果就愈强,冲突也就越激烈。张一曼被剪头发的行为,是道德力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和封建秩序中所产生的,其封闭性和强大性也就越烈,破坏力也就越强,张一曼由“剪发”所造成的精神压抑就越严重,以至于开枪自杀。

国产喜剧电影《驴得水》讲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中国故事,可以说是2016年颇受好评的电影,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达到了很好的结合,但我们也能看到其对《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借鉴与吸收。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向西方经典电影学习并创新自我,为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铜匠西西里莲娜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蓝色的树叶
《玛莲娜》
古典时代西西里文明边疆形象的二重性及其历史源流
高端甜品市场再入新贵 意大利冰淇淋Bont à Siciliane(美丽西西里)首次入驻中国
玛莲娜,玛莲娜
古城手艺人
西西里意面
乌鸦卡西西里的演唱会
两个男人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