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2018-04-03张建芳
张建芳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指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教育部批准,由一批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或由若干所高职院校通过合并、重组而成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现,满足了当今社会日益扩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是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办学历史较短,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正从教学规范建设和基本建设转向“内涵建设”[1]。2014年6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支持立足于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2016年2月,教育部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面临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争创一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实现错位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和完善有特色、有成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新建地方院校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1 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轫于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ISO国际质量标准、系统论、控制论等管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趋成熟[2]。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高等学校要“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为中心,以高校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从此,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在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通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提出了“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促使新建本科院校着力构建有学校特色,以自我评估为主体,以信息反馈和质量提升为目标,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自我检查、完善、提升的长效机制,以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能力。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质量观、组织机构都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驱力不足
多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质量保障方面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是为了接受外部的检查评估而被动地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很多还停留于文件和形式上,没有得到落实和推进。学校主体意识尚未建立,开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能力有所不足[3]。部分高校运用接受检查评估结果和检查评估项目内容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致使内容和项目还不够全面,且项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途径尚不明确,转型发展平台建设还不能有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发展的人才工程建设需要相当时期的积累,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探索时期。这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薄弱,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显乏力。
1.2 质量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质量意识、制度规范、质量价值观、行为准则、教风学风和质量声誉的总和[4]。强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制度约束与融入管理意识的觉醒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规范化建设和基础建设转向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地处偏远,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存在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校园文化与传统院校趋同、保障性条件不足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多数地方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处于艰难的“爬坡期”。
1.3 教学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质量标准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框架内容所对应的参照标准,它是高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高校类型、层次的多样化,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未形成符合自身定位和目标的标准,往往参照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质量”标准,尚未建立起“满足需要”导向的质量观,还未依据其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实践等质量标准,存在着顶层设计的问题、“为什么制定”问题、“依据什么制定质量标准”问题和“怎样制定”问题。
1.4 质量保障系统尚未形成环状闭路
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一般认为环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持续改进,如PDCA循环。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仍聚焦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本科教育规范性和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这些硬性指标,对于制度执行情况、保障要素和内容依据转型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管理重大问题深度调研、产学研深度融合、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监控信息反馈和过滤等方面缺乏有效监控、调整和分析改进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挥系统、运行系统和反馈改进系统未能形成环状闭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持续改进[5]。有些高校虽然已初步形成环状系统,但往往不能严格执行,使系统中断在检查评价阶段,造成监控和评价结果利用率低,教学质量同样无法得到持续改进。
2 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指高校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态势,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方向,重新确立发展目标,并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所进行的调适和改革[6],是适应国家经济供给侧改革、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适应改革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1 多渠道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构建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政策制度,并通过组织实施对全体员工的意志行为进行适时引导,从而激发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7]。
2.1.1 完善体制、机制是文化建设的前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注重规范性建设、基础性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质量文化的建设。要健全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建立全员参与、人人思进、人人思变的工作制度,制定可操作、量化的教育教学责任追究制度。要改变传统的刚性管理和层级管理,充分发挥民主,营造和谐氛围,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教师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同时将管理重心下移,让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在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的同时切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保障建设工作,激发基层组织自我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惟其如此,形成质量意识,追求教学管理质量,维护学校的质量信誉和形象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才能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目标;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和特殊贡献的人将得到认可、褒奖和重用。在转型发展时期新建本科院校特别应注重树立质量意识,大力建设质量文化,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线”“教学中心地位”的质量观和理念,鼓励管理员工服务教学和师生,激励教师站好讲台,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从而形成从制度约束到自我管理的独特的质量文化。
2.1.2 夯实物质文化建设基础
高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建设中形成的物质环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积累创造的财富。作为高校物质文化的代表,校园不仅仅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是熏陶、教育师生的簧门圣地。依附于校园的各项基础建设和设备,对于教与学双方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多数学校资金不足,教学投入和教学条件建设等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教学硬件条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公、教学场所、实验设备、实习实践平台、信息图书资源、文体设施、后勤保障服务等硬件条件,特别是要加强产教融合基地与平台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2.1.3 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专业特色和课程需求,制定对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全员培训计划,组建与业界互动交流的研究团队。建立双师(能)素质教师持续培养和“根植地方”锻炼等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出国境访学研修、学历提升等制度;完善职称评审机制、收入分配办法和考核激励制度,使专业课教师逐步向双师(能)型素质转型,以满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政府、行业建立联动机制,鼓励行业一线研究人员和技能型人才来校任教;组建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聚焦产教融合课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手段,推动学校应用型专业快速转型。
2.2 完善质量标准建设
目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逐步明确,其主要任务在于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能面向“一线”,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针对应用型人才特征制定质量标准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2.2.1 质量标准建设要首先解决“依据什么制定标准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和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要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类型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建立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注重理论基础,密切关注业界,强调人文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8],要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性特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就业等关系,注重职业维度的要求;要将传统的理论型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相结合,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2.2.2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和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框架内容涵盖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要素,有若干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也称之为控制点。其中专业和课程建设情况评价尤为重要,它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学校对各专业发展的期望和家长社会的诉求。采用何种评价体系、涵盖哪些指标、各指标的结构和权重都是教学单位、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向标。因此,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契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建立适合引导教学单位树立正确的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加大专业(课程)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凝练(课程)特色,助力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要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细化和论证,确保专业课程评价涵盖主要质量观测点、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和发展过程[9]。特别是新增专业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加大与地方政府合作办专业的力度,把新增专业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度作为考量专业(课程建设)的重大指标,以防止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行业、企业脱节的现实问题。
2.2.3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研制
实践性特征是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具备的鲜明特征。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巩固理论知识、深化理论认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其共同研究的课题。首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既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要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要求,注重产学研结合。其次,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是反映实践教学活动和结果,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参数的规范性文件,应按不同专业、特色、类别分类制订。第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所需规范的内容应涵盖教学投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三个方面,其核心要素包括师资队伍、设施条件、教材、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态度、资源的利用、管理规范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应表现出来的成就等[10]。同时,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不仅要从学业方面,从业界对人才的期待方面,还要从学生个性发展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规范。要考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动情况,通过各级各类、多样化的项目和内容,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
2.3 探索质量监控、反馈和改进的闭环
2.3.1 构建闭环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任何一种高效运行的机制体制均离不开科学的体系设计和合理的操作程序,质量保障系统也不例外。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一个大循环系统,以实现教学目标和管理履职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制定质量决策,注重资源管理和培养过程管理,加强教学和管理监测评估,及时有效反馈各种信息,着力进行整改,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一流程中,质量目标确立和管理是基础,资源管理和过程管理是核心,教学质量的监控、反馈和改进是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反馈改进是确保这一循环完备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反馈,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正措施才可以反馈到目标和管理系统,使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在操作运行过程中能够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体现整体和局部的有效连接[11]。
2.3.2 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已经形成了包括教学督导、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检查、课堂听课制度、学生调查、毕业生跟踪反馈、本科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系统化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并对各个环节适时监测,及时诊断。依据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分析、日常教学检查反馈、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专项评估、学生学习状况监测、督导信息过滤反馈以及毕业生质量及收入分析等,准确评价、系统筛选分析,并将相应结果应用于整改和完善各项工作中,从而形成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维度的“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整改”的质量提升机制。
3 结语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目标、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转型发展使命,探索符合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是其不懈的追求。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学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强化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和质量监测、反馈与改进,从而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53-59.
[2]张勤,张小飞.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5):116-119.
[3]林浩亮.质量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5(2):48-51.
[4]严欣平,张其敏,王光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30-31.
[5]熊凤,李世伟.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考[J].高教学刊,2016(11):56-57.
[6]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3):11-17.
[7]高雅静.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3):84-87.
[8]张德江.从教学工作评估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4-36.
[9]张建芳.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61-162.
[10]陈以一.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1):51-53.
[11]唐甜甜.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