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以湘西地区为例
2018-04-03田嵩
□田嵩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以湘西地区为例
□田嵩
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分析新媒介的传播过程,从符号学、传播心理学等角度对新媒介现象进行批判性解读,已经成为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本文探究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新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交流中学会甄别和筛选信息,形成正确的批判意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认为,应重申媒体的社会责任,重视原生家庭教育的功能,凝聚社区教育的力量,发挥新媒体在校园人文内涵的培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科建设中的功效,最大化地调动社会组织力量的参与,构建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打造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终身教育的渠道。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路径;新媒介素养
一、新媒介素养教育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必要性
正如詹姆斯·波特所言,“在媒介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完全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却不太知道保护自己,以避免媒介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对生活的感知。一旦媒介逐渐限定了生活对于人们的意义,那么这些人的行为、态度和情感都会落入这些定义的窠臼。提升媒介素养水平,人们就有能力逐步解除媒介的定式,擦除媒介植入我们脑海的‘编码行’,用自己的思想来取代媒介的支配。”①
在世纪之交,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区分大众媒介传输内容的变化。在符号学的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大众媒介中常用的制码和解码规则;第二是让学生接受符号是构成所有媒介内容的基础,明确其特征;第三,教授学生探究媒介背后的编码和解码规则。
因此,可以总结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一是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传播、使用与获取能力;二是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认知与批判能力;三是对新媒体特质、新媒体运行系统、产生机制、政策氛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四是新媒体对人的现实生活所产生影响的认知与判断;五是对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知与判断。
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媒介功能出现了一系列演变过程。从主流媒体中党的喉舌的重要政治功能,转变成能够给全民提供信息、娱乐等服务以及消解阶层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媒介教化功能(政治)向服务功能的转变。新媒介不再向某一阶层服务,换句话说,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人人都有权利享有信息,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与接收者。
湘西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鄂、贵和现今的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7.3%。这是一个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湘西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围坐在群山峻岭中。这样的地理特征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闭塞的地理特征形成了较为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度较高,47.2%的人选择一天都在使用;26.4%的人表示一天也离不开手机;大部分的学生选择每天接触手机,不接触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无所适从、焦虑不安等);仅有0.07%的学生表示,新媒介的使用与否对自己并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似乎是一个信号:除了繁杂的学业和忙碌的生活之外,手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陪伴角色。
同时调查发现,32.2%(占比最大)的学生用于娱乐以及与人交流的时间大于4小时,交流的对象主要为朋友以及家人。这一点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来说尤为明显,面临新环境,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与鼓励也显得尤为必要,而娱乐的主要内容为看电影以及电视剧。除去睡眠与学习的时间,湘西地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部分实现了的情感需求。
新媒体主要的传播符号包含文字、图片(静态与动态)、视频、声音。网络语言可以弥补因时间、空间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步”,并借此来宣泄情绪,加强沟通,降低冲突。陕西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李玉萍认为,“网络热点的传播,可以满足人们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需求。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也是对自我时尚的一种彰显,有一种从众跟风心理。”
新媒体时代,媒介语言以及媒介的表达形式得到完善,新媒体为受众参与社会事件、了解社会世态提供了窗口,受众的信息知晓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得到进一步巩固。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创新,受众逐渐脱离传统媒介中较为被动的“接受者”角色,成为信息源,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
依照议程设置相关理论,不同信息源的同步传播,能够多层面、更为客观地展示“现实生活”,区别于有限信息源所构建的“虚拟社会”。新媒体的传播能够让受众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传播语言的多样性,能够多层面、多维度还原现实生活,但又因为个体议程设置的倾向性,“展示事实”会呈现出一定的“偏差”。面对新媒体信息把关的难度,新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二、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
(一)媒介符号综合化
新媒体集合了文字、图像、视频、网络表情等多重传播符号,受众感官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传播渠道的畅通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互动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媒介信息文本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因为新媒介信息构成符号的多样与复杂性,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加大了难度。
(二)新媒介现象复杂化,新媒介的影响力深化
媒介现象复杂化不仅体现在围绕媒介机构组织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上,还包括基于媒介功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类新闻事件等。由于新媒体传播面广,受众参与广泛,使得媒介现象进一步复杂化,使得媒介现象背后的信息解读多样化,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
(三)把关难度加大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②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这就意味着把关的难度加大。区别于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程序,新媒体信息的把关更为复杂,更难控制。
(四)受众表达诉求“强化”
区别于传统媒体,受众的沟通与反馈诉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也使得他们提升了自我意识,将以往的接受者角色逐渐转变为“主动发声者”,分享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的理解。
(五)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更新“乘数化”
百度搜索榜单基于用户搜索频率来制作“十大流行语”榜单。在2016年的榜单中,“蓝瘦香菇”力压“洪荒之力”位于十大年度流行语之首,其他流行语还包括“猴赛雷”等。③这些网络语言最大化地表达了网民的心声与生活形态,并且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网络流行语。正因为新媒体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极快,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成倍累积。
(六)新媒体受众差异性明显
因为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的差异,致使不同年龄段的新媒体受众有着不同的媒介行为习惯,对于新媒介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批判能力有显著差别。媒介素养教育难度上有区别,书籍、电视等便于把控和把关,新媒体在信息筛选和甄别上,难度加大。若青少年过早地接触各类信息,则会呈现出较强的娱乐倾向。
三、民族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探究
面对新媒体发展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重申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批判,学会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依然保持正确的分析与批判意识。在民族地区,新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的打造有其特殊性,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注重民族特色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渠道的融合
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民族地区是民族文化产生并传播的重要阵地。每一个来到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感受到多元价值维度的碰撞与交融。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构建其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随着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依赖于屈指可数的传承人,大学生还应该肩负见证者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任。
学校是实现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都将影响学生今后的言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首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抓好教师队伍的新媒介素养建设。重视、引进有新闻专业与媒介经验相关的教师,让他们丰富学科建设视角。其次,加大新媒体与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融合,特别是运用新媒介相关理论知识及传播渠道对现有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与创新。运用“新媒体+课堂”,使得原本已有的授课方式变得更为生动与灵活化,特别是基于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网络流行文化现象,对于授课内容文本解读的多层面化,能够让学生更为详实地理解信息背后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新媒体知识与理论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新媒体背景之下信息选择与制作的价值取向,理解现实国情下媒介生存现状以及政策氛围,从而建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二)挖掘课程资源,提升人文内涵
挖掘、开发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注重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的融合,其中,民族文化是内容,新媒介是载体,注重新媒体情境下,课堂内外对于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解构。基于湘西地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开辟媒介素养教育专区。“互联网+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些化学反应,使课堂教育效果、师资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树立“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教师、教学环境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以及社会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家庭成员对待媒体的态度将成为下一代的模仿对象,其新媒介素养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除了情感外,还应帮助孩子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并促进孩子形成面对真实社会的视角,正确认识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社会”。
与孩子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除了家庭,还有其所在的社区。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④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节点,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社区学习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难点,将扩宽学校科研领域视角,为全民新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托,注入新的灵感。
2016年9月,广东拟设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中包含十几项评估标准,包括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较高,社区内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社区教育机构有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场所和配备专有人员,常态开展主题活动,能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服务;社区内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院、高等学校等积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教育服务等。⑤
通过建立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最大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学校优质的媒介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媒介、接触媒介的机会。通过开展围绕新媒介使用与文本批判的相关知识讲座以及大型活动,提升社区内居民新媒介使用的参与度与批判力。
(四)重申社会责任,加强新媒介自身的规范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新闻自由理论的一次修正。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应不忘对社会以及个体的责任。新媒体从业人员背景复杂,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引进、新闻素材的加工与制作、新闻价值的取向等发展趋势,都要求新闻从业者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
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介产品制作思路下,内容提供者本身的道德素养与新媒介素养关乎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弘扬正能量,重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角色,注重对新媒体产品的把关。例如新媒介形态下新闻作品的产生,需要对新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与道德素养进行把关,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要依据价值理念,对新闻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要进行充分考量。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通过点赞与打赏的方式,了解受众的需求,而这期间,不排除内容制造者为了获得点击量而刻意迎合受众的现象,这就要求内容制造者本身要严把职业道德底线,恪守职业道德准则。
(五)运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丰富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已形成完善的教授理念与课程体系。
然而,除了正规的教授渠道之外,我们更应重视社会组织的力量,无论是盈利社会组织还是非盈利社会组织,都要强化媒介数据的调查、研究与分享,动员广大媒介研究爱好者投身于构建美好的媒介环境中来,同时,利用非盈利社会组织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多重目标。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着力点已经从以前的学校教育转为社会学习,力图构建一张“各社会主体相互协作的媒介素养社会协力网络”,也就是“由日本各级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学界、企业界等各个主体共同构筑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实践的‘社会行动者网络’”⑥。
媒介教育相关的民间社会组织在湘西地区非常空缺。但在近年来的官方网站建设中,增加了交流互动平台,并利用新媒体建立了特殊情况下舆情的疏导机制。重视大学生社团的作用,丰富社团内涵与形式,为大学生“用媒”提供参考与指引。利用非官方行业协会、社团等,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公益专题讲座,就网络热点事件进行解读与分析,共同探讨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此举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理解社会运行机制及现状的热情,更好地为他们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湘西地区本身较为封闭的传播环境的一种优化,更是推进社会共识、消解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重要途径。
(六)依托新媒体平台优势,营造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环境
基于互联网资源便捷性、共享性等优势,储存并分享国内外、课堂内外优质的学习资源,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极大限度地丰富内容资源建设,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修养、丰富学习资源以及渠道提供便利。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也为专业化提升媒介素养提供了支撑。以媒介素养为关键词,搜索出来新媒介素养、阿波媒介素养等13个微信公众号,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号更新的文章大多与现实媒介事件接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强化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优化途径。这为受众用媒、批判看待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提供了视角和现实依托,使得大学生最大化地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注释:
①[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李德刚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5.
②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DB/OL].[2016-08-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③新华网.网络流行语,反映公众情绪的“表情包”[EB/OL].[2016-12-05].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12/05/c_135881332.htm.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DB/OL].[1998-12-2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86/200407/2487.html.
⑤网易新闻.广东拟设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EB/OL].[2016-09-21].http://news.163.com/16/0920/02/C1CGHLK100014Q4P.html.
⑥覃川,李海霞,戚天雷.媒介素养与媒介德育创新——大中学生如何应对色情与暴力信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8.
1.熊澄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EB/OL].[2003-06-10].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t_910340.htm.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李晓培.美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3(06):24-26.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5YBX0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系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