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4-03张珂

视听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师应用型实训

□张珂

关于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珂

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教学规律。本文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首先应该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贯彻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德才兼备,德为首,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人才观、群众观、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以及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专业建设依然是教学的核心,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应促进专业课向应用型课程改革。

新闻专业;教学;德育教育;“双师型”教师

“新闻学专业的母体是政治学”,因此新闻专业的教学也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新闻专业是文科中的工科”,因此新闻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笔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对新闻专业的教学提出几点想法,试图为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一、理论指导,把握全局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当前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条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为重要。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不论是“8·19”讲话还是“2·19”讲话都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视。2016年召开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强调,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一核心任务,着力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良性互动。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要严格贯彻这一思想。

二、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德为源,为首,没有德就无从谈才。近年来高等学府学子违法犯罪现象偶有发生,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名校学生,但是道德的缺失和沦丧使其走上了不归路。在新闻工作中,“德”更为重要。近年来,违反新闻职业操守和有关法律的案例时有发生,有关部门和单位也多次进行通报,如2014年6月18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通报了八起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典型案件,有些新闻工作者被利益和权利冲昏了头脑,把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抛到了九霄云外,“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记者自己名誉扫地。“无冕之王”是对新闻记者的美誉,但如果把这种美誉当成欺骗人民的资本,那么必将受到严惩,一系列违反职业操守甚至触犯刑法的事实让社会不禁拷问新闻教育是否出了问题。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德育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才观教育

地方高校中有大量的高职高专和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师专或职业学院升格而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对于高考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来说多少会有些自卑感,专业认同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

(二)群众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只有真正地走基层,正确认识群众,深入群众,关心群众,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因此要加强对新闻专业学生的群众观教育,使其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三)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当下许多大学生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往往却是眼高手低,鄙视体力劳动者,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也因此感到羞耻和自卑。时代在发展变化,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工作岗位无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自己艰苦奋斗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根据自己的采访经验,提出了著名的“记者四能”说:“一曰脑筋能想;二曰腿脚能走;三曰耳能听;四曰手能写。”这“四能”无一不表明新闻工作者要勤奋,要劳动,而当下许多大学生正是缺乏这样的精神,因此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

(四)职业道德教育

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缺失职业道德的现象依然屡屡发生,如“豆腐渣工程”“无良医生”“贪污腐败”等,假若培养出来的新闻工作者也与这些社会现象同流合污、收受红包、报道有偿新闻的话,那么我们的新闻教育可谓是失败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为纲,亘古不变,在当前的新闻教育中,依然是重中之重。

(五)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内容,以提高教育对象内在气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塑造其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在省悟修养的复杂而有机的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他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善与恶,其内容涉及面很广,对新闻工作者这个“社会活动家”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专业建设,核心动力

应用型新闻人才贵在应用,也就是培养出来的人能切实胜任岗位职责,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但是现实中不乏有些新闻专业大学毕业生应用能力很差,尤其是一些应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几乎需要从零学起,一时难以胜任工作,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应届生。毋庸置疑,这肯定是大学阶段的专业教学出了问题,新闻学本身就是应用型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先有“术”后有“学”的学科,若不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必须构建科学的应用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一)加强新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非应用型教师难以培养出应用型学生,假若教新闻采访的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采访实践,这样的教学成绩可想而知。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须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当下作为学术概念的“双师型”教师可以界定为: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的专业工艺原理和专业实践能力,承担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

1.高校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引进来”和“走出去”

早在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进校进行专职或兼职教学,比如引进具备行业高职称的人员,如“高级记者、编审、播音指导”等,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制度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这方面人才引进工作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学校应该适当做出一些政策调整:首先可以对高职称人员降低学历要求,有些阅历丰富的新闻人可能学历不高,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职称也评到了高级,假若再要求其学历,未免太苛刻,学校也因此会错过一批人才;其次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紧缺专业人才降低职称和工作经历要求,比如获得过新闻领域高级别奖项的新闻人以及编导、录音、播音主持等紧缺专业,此类专业硕博点本来就少,并且应用性极强,在引进的时候可以视其贡献和工作能力给予适当的放宽。如此一来,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校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对内培养,自我产生,这是一条相对简易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在现有专业教师中遴选具有可塑性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培养,本着自愿的原则,明确学校需要的双师素养,在教师本人转变传统观念和思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培养途径主要有两种,首先可以选派教师到一线新闻媒体挂职锻炼,切实提高业务能力,期间可与新闻单位达成“互派”协议以解决挂职期间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可以利用寒暑假派出教师学习培训或考取相应证书。

2.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只有对建立起来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障团队的健康发展,要建立科学的区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并形成规章制度,具体的机制内容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但是本文认为,制度至少应在权利义务、工作内容、薪酬待遇、评价体系和晋升空间等方面做出说明。“双师型”教师是新生事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社会评价唯学历职称论,建立属于“双师型”教师自己的管理体制就是要让“双师型”教师增强归属感。在权利义务方面,“双师型”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应享受和其他教师相同的各方面的权利,如选举、晋升等;在工作内容方面,与非双师型教师区别较大,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实训、实习、大学生创业项目和毕业设计,主要的科研任务是横向项目和新闻作品;在薪酬待遇方面应该切实得到保障,这是稳定双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应按照职称工龄等聘用相应岗位等级,获得相应工资和津贴,另外在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方面也应该有相应的换算为课酬的计算公式;在评价体系方面,应按照指导实践教学的成果和个人科研量进行综合评价;在晋升空间方面,要让“双师型”教师看到美好的未来,人各有志,无论是行政职务的晋升还是职称的晋升,学校都应该为其提供机会,尤其是在职称评定方面针对“双师型”的有关条件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不能唯论文论。

(二)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要在市场和校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可以先进行顶层设计,主要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全校范围内的实践教学资源统筹,最终形成完善的校内实训体系。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学校的新闻类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以及学校其他现有的可用实践教学资源来规划功能实验室的建设。以新闻学专业为例,至少应该建设摄影、编辑与制作、网络传播、新媒体、演播等功能实验室,近年来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实验室也备受青睐,这些可以集中分布并以实训中心的建制来管理。

对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只要规划科学并且资金到位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接下来关键是软件建设,否则买回来的设备就只是一堆废铁。广义上的实验室软件建设包含实训教师与管理团队建设以及实训中心建章建制等。首先是实训中心教学与管理团队建设,有些学校把实训中心队伍简单地理解为设备管理员,这就失去了实训中心本来的意义,实训中心应该能够独立开出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专职实践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行政岗)都应该纳入实训中心管理,具体的人数应视实训中心规模而定;其次是中心的建章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实训中心应该结合专业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实验守则等。

新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在室内闭门造车的,如摄影、采访等业务课,学生需要深入社会生活中去感受,但是在非实习期去媒体实习是不现实的,一是媒体单位不愿接受这种“兼职实习”,二是学生会耽误学校的课程,此时校园就成为新闻专业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这就需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新闻专业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校园新闻的采编以及学校院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台等方面的工作,这需要其他二级院系和学校宣传部的支持配合。

综上,学校应形成以实训中心为依托,以实践教师为指导,广泛参与学校各类新闻报道活动的校内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训体系。

2.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首先,以相关媒体单位为依托。根据学校开设新闻类专业的类别选择相应的媒体单位,达成合作协议。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可以选择广播电视台、报社、杂志社、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之所以要以单位为依托,一是使实践教学的实操性更强,二是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三是便于管理。

其次,“宁缺毋滥”。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选择要把好质量关,有的单位只是看中大学生这一“廉价劳动力”,学校在选择的时候要看这些单位有没有相应的资质,有的学校甚至在全国各地到处签订校外实习基地,表面上联系全国,其实真正应用的不多,质量高的也不多,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再次,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尤其是校外的实践教学,缺少制度的制约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制度应该至少包括制约学生、教师和实践单位三方的内容。比如学生纪律,教师与实习单位的责任、义务与酬劳等,要有明确的规定。

(三)专业课改革

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由于新闻学的实践性比较强,一度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所以专业技能课一定要向应用型课程改革。这对技能课的老师以及授课场地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老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也是一些学校改革的阻力所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师最好是具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在媒体工作多年后转岗教师行业,或者是教师到一线去挂职锻炼后,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以后再来高校教学。

其次,教学场地要有高“仿真度”。技能的教学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实训室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当下媒体的发展,甚至可以在学校广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部门或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教学。

再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树立较强的“课程理念”。每门课程都包含一定的能力要素,学习课程的过程正是一步步掌握这些能力要素的过程,这些课程甚至可以面向全校以选修的方式开设,甚至可以淡化“专业”理念。比如“广告摄影”这门课程,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学习,只要能彻底掌握技能,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广告摄影师,不一定是新闻专业,所以任课教师要非常清楚本课程的能力要素,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把考试放在平时,而不是期末一张试卷或一次操作定成绩,可以采用单元能力考核的方式,如学完消息的写作就马上进行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能力要素的掌握,总之要以掌握能力为教学核心。

1.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张鸿瑞.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从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看人民群众的作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3):59-65.

3.熊高,熊倩.新闻采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6.

4.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9-112.

5.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07):4-8.

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高校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GA360。

钦州学院)

猜你喜欢

双师应用型实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