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精准扶贫
——以梅州市为例

2018-04-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9期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3)

一、引言

过去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564万人,每年减少1391万人。这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减贫过程,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今后,从哪些地方、如何精准发力,啃下脱贫“硬骨头”?如何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如何做到扶贫的精准性已经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慢慢融合,在辅助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精准识别帮扶对象、提高扶贫资源管理效率、筛选特色扶贫项目、完善精准扶贫服务支撑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根基薄弱,在实践中还存在不适应金融精准扶贫要求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于优化地方金融生态、更好地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梅州市为例,从梅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作用以及亟需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来探究和改善农村扶贫机制,指导农村信用体系助力精准扶贫的道路选择。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

(一)信用+产业+贫困户

通过金融信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式,营造“产业要发展,信用来铺路”的氛围,带动和引导当地贫困户实现整村脱贫,金柚是梅州是重点打造的特色扶持产业。这里的贫困户大部分是因为多年前赌博恶习荒废了生产所致,2012年以来,借着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的的东风,不少村民摒弃了“不务正业”的嗜好,使得“赌博村”逐步蜕变成文明村、信用村。各家村镇银行结合“信用村”的产业特点,配套推出“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流通收购贷款”等扶持信贷产品。通过多户联保整村授信等形式对信用户中的贫困户优先授信,最高授信额度达15万元,利率低于普通贷款。至2016年9月末,大黄村累计发放农村联保贷款156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1505万元。在信用资金支持下,大黄村建立28个金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金柚种植面积扩展到3500多亩,年产量高达4000多万斤,每户重柚年收入达2.5万元。

(二)信用+互联网众筹+贫困户

通过对接广东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引进农业互联网众筹平台,将信用记录良好、生产资金需求大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荐给平台,由平台量身定制整套方案,精准解决融资难,销售难,推广难的问题。林干松是蕉岭县科诚家庭农场主,在互联网众筹平台发起“蕉岭长寿生态大米”众筹项目3期,吸引了近百名投资人,众筹金额高达85万元,通过实物抵息,平台购买等方式销售大米近6000多斤,为扩大米生产提供了可贵的发展资金,农场规模扩展至1030亩,带动村里300多户农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每户年增收达到14400元。

(三)信用+农村电商+贫困户

通过积累信用,以农村电商为支点,支持贫困户走电商脱贫致富之路。2015年兴宁珠江村镇银行以“电商搭台、金融惠农”为工作契合点,依托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淘宝项目计划创新推出“信用+农村电商+贫困户”信贷模式,农村淘宝乡村服务站可获得信用贷款9万元,可以充分解决因代付、垫付带来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带动当地贫困户精准脱贫,形成了“一点带多户”精准脱贫机制,依据该模式发放的首批农村淘宝乡村服务站贷款,贷款年利率较同类贷款优惠3.82个百分点,获贷后农村淘宝乡村服务站月利润可达7000多元,有效帮助脱贫致富。

(四)信用+创业贷款+贫困户

通过村委推荐政府贴息,银行放贷模式为创业青年提供2年的免抵押贴息贷款,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刘某某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今已变身为东禾嶂家庭农场的主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刘某某梦想通过建造现代化养殖场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拓大生产规模十分困难,由此邮政银行五华县支行与当地就业服务管理局合作,由财政局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联合专属青年的创业担保信用贷款。刘某某通过农户诚信系统的信用评级和村委推荐,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解决的资金难题,营业收入有10万元提升到了30万元。产品收购时节还需加雇10多人临时帮忙收成,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更是带动了邻里村民共同致富。

三、农村信用体系对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的信用体系有助于精准确定扶贫对象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贫困户作为参与主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消除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更好地辅助各参与主体决策。一是贫困地区信用信息共享为政府部门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把握实施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增强了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农户信用信息共享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充分掌握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及地区的授信状况,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二是有利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将农户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的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进行筛选比对,可以使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出有信用且有真实金融需求的贫困户,帮助金融机构差别授信,提升授信质量,从而使得扶贫资金精准到位。三是更好地识别具有带动作用的扶贫产业和项目。将带动力强的扶贫产业和项目录入农户信用信息共享系统,通过产业上下游主体之间的相互担保共同增进信用,为金融机构精准放贷创造条件。

(二)信用体系构建提升贫困地区涵养金融资源的能力

一是信用信息共享提升了金融机构放贷效率和对贫困地区的放贷意愿。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积累了大量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寻找潜在帮扶对象提供了有形的对接渠道和无形的市场空间。通过不断挖掘信用信息数据的使用价值,在提高贷款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二是信用评价(级)和信用增进措施为金融机构获得央行流动性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投放金融资源的积极性。对贫困地区合格抵押品进行信用评级,将评级符合标准的资产纳入央行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便利了央行向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成本。三是健全的信用体系有助于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扶贫产品。金融机构根据授信对象的整体信用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创新产品,授信对象信用水平越高和风险承受力越强金融产品创新更容易;反之,创新也就越难。因此,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

(三)信用环境改善有利于从根源上铲除贫困土壤

一是完善的信用环境对各参与主体精准施策的激励和约束性增强。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和守信践诺机制等建设,各参与主体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升,信用记录和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的威慑作用开始发挥,有利于形成高效透明的金融扶贫环境。二是有利于铲除贫困土壤。对很多贫困地区来说,不良风俗习惯、封建迷信、赌博盛行等是贫困反复滋生、不易拔除的重要原因。培育良好信用文化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重塑文化生态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使崇尚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倡导勤劳致富内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有利于从根源上铲除贫困土壤。

四、基于金融扶贫工作实践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农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信息采集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梅州积极争取广州分行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推动梅州是政府成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梅州中支,负责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和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梅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加快有关工作的开展,整合财政局、金融局、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扶贫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货币工具建立多方合作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社会的工作模式。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服务网,将政府部门政策信息、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信息、中介机构服务信息、农户生产经营信息和融资需求信息等纳入其中,形成数据库和网络相结合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二)科学开展适合贫困农户实际的信用评价

梅州市人民银行自主研发了梅州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将采集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与“广东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中的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对接,与辖内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镇政府,村委会联网实现贫困户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帮助政府部分和金融机构精准掌握贫困户的信用状况,有效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不全面等问题,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梅州还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有农户信用评级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贫困户特有的信用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耕地面积、劳动能力、致贫原因和脱贫意愿等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金融机构根据信用评定结果核定守信额度,并简化手续,缩短贷前调查时间,提高贫困地区低收入农户申贷获得率。

(三)要广泛开展富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信用宣传

强化征信及金融知识的正面宣传。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诚信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发挥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采取广大农户容易接受的形式,深入宣传通过农户信用建档、评价获得贷款的典型案例,让农户争相效仿。要将乡村金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站作为信用宣传主战场,对农民进行一对一的宣讲,让贫困农户成员对“信用”二字入脑、入心。要将信用宣传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通过张贴信用标语、发放宣传资料、上门走访讲解、集市村委摆台设点等各种方式,持续面向广大农户开展宣传,致力于不断优化贫困地区的信用环境,增强资金投放、回流和增值效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