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威宁县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问题及对策
2018-04-03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开发人力资源是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的关键一步。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有大量的青壮年和低文化水平人群,现在他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务农,可选择性少。也许很多人都想过创业,但是资金哪里来?项目何处找?销路怎么开辟?等等的一大堆问题接重而来。农村如何发展这个难题中华儿女探索了五千年啦,却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贫穷落后依然是农村的现状。究其原因还是“山高皇帝远”领导人是想看实情都难。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建设基础设施,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底层干部的监督力度,防止投机取巧,欺上瞒下。
(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和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把外出求学的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召回进行新农村建设。“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潜力股、主力军,他们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可是却跑到城市里就业去了。就此我问过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90%的都说毕业后愿意留在城市工作,不愿意回到偏远落后的农村,甚至有人还道出了具体原因;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欠缺。威宁县改革开放都三十多年了,真的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在靠天吃饭,温饱都成文难题。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壮大脱贫致富的垫脚石。自古人才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现在是信息科技时代,但是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开采都离不开人类的操控。机器人何其先进始终会有淘汰维修的时候、国家再强大没有军队的威慑也就是案板上的肉。
放眼现代中国,无论是军事、科技还是经济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发展速度是同时期英美发展的三四倍,可是这是整体大局上的、我国农村地区依然发展缓慢、落后贫穷,人才外流、土地流失。
(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平均素质。传统的农村业生产已经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况且传统的生产方式低效落后,农民永远翻不了身,低收入的现状得不到解决。农村经济模式必须转型,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向高科技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过渡,而要完成这个过渡首要解决的便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平均素质。
二、当前威宁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农村教育水平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威宁县高中以上文化的人数不到50%,农村地区甚至文盲都占了一大半,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也是目前面临的大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逐渐的重视教育,孩子都送去上学,青少年一代基本扫除文盲,文化教育得到很大的改善。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经费怎么改善教学环境?在威宁很多村庄上的小学,老师住的地方都没有,要么住在办公室,早上起来收拾干净;要么租住在旁边的农民家中条件相当的恶劣。
3.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我曾经问过身边的同学“毕业后你愿意去农村工作吗?”回答是肯定的“不愿意”,一是很少有人愿意下到农村去,二是农村留不住人才,好多老师都是借教书为跳板,导致人才紧缺,师资力量薄弱。
4.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落后。桌子是烂的,凳子是烂的,教室是破的,门窗也是破的,像样的黑板都没有,体育器材就更不用说了,两个字“没有”。
5.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音全面发展,然而在农村小学却只有语文、数学、很少有高年级设有英语课、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经常被无故占用,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
6.农村家长忽视教育、思想落后。许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学教教育又不重视,放学回家就只知道安排孩子干活,做不好的甚至打骂体罚,有一些过激的却是回家就只知道让孩子做作业,不得休息。都不知道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盲目的教育。
(二)劳动力转移现状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增幅趋于缓慢
2.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多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
3.全家转移的劳动力增多
4.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比为转移的普遍要高
(三)医疗卫生保健状况
1.威宁县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一个村设置得有一个卫生所,医疗水平十分有限,只能看点小感冒,医生水平有限,医疗器材缺乏。
2.农民卫生保健投入现状
农民只是生病了才会去看医生,有些人即使生病也拖着,从来不看病。特别是体检,按理说至少一年要体检一次,可是那次大部分人是几十年都没有体检过的,自己的健康状况完全不知到。
3.农村卫生机构状况
村卫生机构基本上是一村一个,但是非常简陋,而且农村的一个村大的方圆十公里左右,看病非常困难。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教育
1.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程度,抓好基础教育
2.加强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加大技术培育力度
3.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4.健全多元化农村教育体系
5.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动力
1.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带头作用
2.建立起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
3.加快城镇化进程
4.开辟多渠道吸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