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传播的“五观”问题①

2018-04-03李宝贵

关键词:汉语受众文化

李宝贵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新时代,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世界的新使命,而中外人文交流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2017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着力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支持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努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语言推广机构”。“要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1]。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想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关键,我们“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

汉语国际传播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通过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让更多的国际人士以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我们,“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3],其宗旨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它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中外民心相通了,外国民众才会更加愿意学习汉语,通过学好汉语去“倾听中国的故事”“讲述和中国有关的故事”,彼此才会有更多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汉语国际传播赢得了更多的民心,才能展示立体化、更具吸引力的中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汉语国际传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这种传播理论,我们将其称为“传播观念”,实践探索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深入,理论观念也应随之发展完善。本文围绕“如何实现有效的汉语国际传播”这一核心问题,提出新时代下指导汉语国际传播实践的“五观”问题,以期助力开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传播主体多元观

传播主体对传播过程发挥着主动性作用。传播主体本身的特点会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汉语国际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传播主体:一是政府机构,如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等;二是非盈利文化传播机构,如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三是企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跨国企业等;四是民间组织,如海外华文学校、中文培训机构等;五是个人,如汉语教师、海外留学人员等。其中,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推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反映时代精神、有独特魅力的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树立中国良好形象,赢得沿线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同时,也要重视并发挥汉学家及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在受众国不断发掘潜在的传播主体,如将受众转变为传播主体,以“滚雪球”的方式扩大传播主体,建立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格局。通过外国人的笔墨和镜头,形成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比中国人单方面进行对外宣传更能感染国际受众,这对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播受众本位观

受众本位,即以受众为中心。汉语国际传播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国别、不同民族受众的特点,探寻其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用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

受众分析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关键环节。汉语国际传播的受众,就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活动的对象,具体而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现实受众,主要指正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二是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基于对受众群体的了解,事先预测的受众;三是潜在受众,即对中国语言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没有正式学习汉语的人。

汉语在对象国的传播,首先要整体把握受众国民众的总体情况,如宗教信仰、风俗特点等,然后基于不同的受众类型,从年龄、爱好、价值取向、学习汉语的动机与目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我的预期受众是哪些,我的现实受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如何吸引潜在受众等。汉语国际传播首先要明确我要对谁讲故事,谁会倾听和参与我讲的故事,他们都有什么特点。改变“我们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的传播模式,清晰、全面把握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以受众为中心,汉语国际传播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三、传播内容整体观

“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播内容兼顾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但是要以语言教学为主。因为汉语国际传播最主要、最直接的任务是汉语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教育必然会同时伴随着文化教育[6]。其二,文化传播应传播什么内容要有整体观。习近平主席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的讲话为新时代汉语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7]。可以说,汉语国际传播内容要有整体观。

第一,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无论是古老的中国还是当代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汉语国际传播要凸显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传统和当代元素符号,如中医、武术、美食、艺术、文学等。同时,我们也应着力于向世界呈现一个全面、客观的中国:不仅要传播有魅力的中国,也要展现她不尽人意之处。如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不高、部分城市的环境治理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介绍如此的中国——既有迷人之处,也有不断完善的地方,才让人更加信服。

第二,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有学者曾指出,传播中国文化存在将中国文化遥远化、局部化、断层化等问题,这不是今日的中国,更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8]。汉语国际传播当然要介绍拥有灿烂文明、历史悠久的中国,我们要讲述孔子、讲述四大发明、讲述郑和下西洋,还要向世界展现当代的中国,我们要讲述鲁迅、讲述屠呦呦、讲述神州飞船、讲述蛟龙探海、讲述高铁巨龙等等。世界正在交往的是当代的中国,我们仍需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

第三,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经济的腾飞是汉语快速传播的主要动因。然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不仅需要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汉语国际传播应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一是介绍什么样的人,既包括在某些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也包括积极进取、善良热情的普通民众;二是介绍什么样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几乎受到各个文化系统的普遍认同。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爱情和亲情的渴求、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人文元素几乎在各个文化系统中都能为人们普遍接受[9]。中国语言文化最能体现“人本位”,因此我们要找到直接体现和蕴含“人本精神”的中国元素,回答中国如何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等问题,如传统的“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术;当代的“生存”“发展”人权观、“民心”基础执政论,包括近期讨论的“和主义”“中国道路”等[10]。

四、传播方式柔性观

“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通过什么方式走向世界,如何能真正走入各国民众的心里是汉语国际传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丁协会在对外传播时,非常注重采用以文化吸引为内驱力的隐性传播策略,充分利用意大利的文化魅力,如艺术、音乐、雕塑、绘画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精华,通过文化宣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国际受众,进而通过文化魅力吸引海外受众学习意大利语言[11]。然而,目前我们传播的令受众感兴趣的、能打动人的故事还不多,应树立“柔性观”,把传播内容和风细雨般诉说,不断拉近文化之间的认知距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柔性传播的主要形式如下。

(一)风俗传播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最充分地体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志趣、信仰和历史发展,因而也是这个民族最有意义的文化象征[12]。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风俗习惯,即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其鲜明的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文化交流会引起民众的兴趣。因此,汉语国际传播应重视对风俗的传播。

风俗一般包括饮食、服饰、节日、婚俗等内容。传播哪些风俗,以什么形式传播,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因国、因地区而异。汉文化圈国家,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这些国家传播与中国相近的风俗,会增加民众的亲切感、心理认同感;西方文化圈国家和中国的思维文化差异较大,让西方国家的民众感受中国的风俗习惯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关注中国文化。

(二)艺术传播

中国传统艺术重在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其门类有很多,书法、雕塑、武术、戏曲、绘画、音乐等都是引人注目的中国艺术元素代表。目前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是汉语言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的重要形式,但是艺术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应对艺术元素加以中国化的解释。以传播我国传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太极拳为例,每讲解一个动作,要让外国民众明白这一招一式如何实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和益寿延年的目的,达到受众对个人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受众理解为什么太极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从而为世界理解中国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做铺垫。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艺术元素就是电影。众所周知,好莱坞是有磁石般吸引力的梦工厂,有效地将美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静水深流的方式渗透到全世界。良好的票房收入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对全球文化的引领作用。世界人民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贯穿着如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等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故事,这些触及人类心灵的故事能够筑起世界人民的情感认同和弥补文化差异。影视作品对语言文化的传播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今后应借鉴西方电影的成功因素,探索中国文化表达的新路径,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展现当代中国文化魅力,让电影艺术成为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承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与载体。

(三)人物传播

人物传播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即通过人物的言行影响受众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印象。如习近平主席就是人物传播的典型代表。他在访俄期间曾参观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平和、稳重、从容、幽默是俄方院长伊夫琴科对习近平主席的第一印象。他说,习主席讲话很有节奏感,非常从容,让人感受到亲切诚恳,他的言谈举止感染了所有人,大家都感觉很自在[13]。习主席给俄罗斯民众留下的美好印象为提升汉语在俄罗斯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应重视人物传播形式。具体来说,“人物”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在汉语国际传播第一线从事汉语教学和管理的人员,如孔子学院的公派教师及志愿者。在受众国他们就是中国形象的名片,受众通过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来了解中国,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挥这一群体在传播汉语言文化中的作用。

二是以汉学家、来华留学生为代表的受众国的外国人。这些人往往对中国“知之深”,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爱之切”,他们是中国最具说服力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为同胞讲述的中国故事更让人信服,更有影响力。

三是海外华侨华人。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是受众国接触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一方面,他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他们与受众国民众接触最为频繁,他们既了解祖籍国的文化,又了解受众国的爱好、行为方式,更清楚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把中国故事讲清楚、讲透彻。

(四)仪式传播

仪式是一种传播活动,仪式活动中,群体和个体采用语言、礼仪等符号来表达某种观念、信仰、情感或传统,从而达到一种认同或秩序[14]。通过仪式进行汉语国际传播,一方面可以用仪式中的中国元素符号来含蓄地传播汉语言文化;另一方面,能增强当地民众接受中国文化的仪式感,并且,仪式传播一般容易吸引较多的受众,是一种颇为有效的传播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仪式传播过程中组织者要重视对各个象征元素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兼顾形式和内容。孔子学院日、汉语桥、中国文化周等都是孔子学院热衷的仪式传播形式。汉语国际传播应继续有计划地通过仪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但不能局限于已有形式,而应不断挖掘可以通过仪式来传播的内容,增强传播效果。

同时,还要增强活动报道的话语解释能力。各国孔院的活动新闻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如有的孔子学院新闻报道表面看是对活动进行客观写实,但是写实的背后他们突出了中国概念、凸显了中国理念,正所谓“话里有话”。因此,我们的活动报道要使用措辞技巧、表达技巧,提高对国家的话语解释能力。

(五)文学传播

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中国古今主流文学集中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从上古神话到《诗经》《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再到现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等,其内容和形式都生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美学追求。特别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学再次引起世界文坛的关注,这都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契机。尽管文学传播是一种“慢热型”的传播形式,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受众才能品读中国文学名著,但是通过文学进行的传播一旦深入人心,渗入到受众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中,其影响就是持久深远的。因而,为促进文学传播形式的发展,一要鼓励高校或企业的语言翻译工作者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多国语言,为各国受众阅读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汉语高级阶段的教学,可以精选文学作品的经典段落进行赏析,尤其注重对文化符号和人本精神的解读;三是孔子学院应积极创造中国作家和受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人物和作品的双重传播形式达到传播效果。

五、传播途径精准观

新时代下,汉语言文化正在走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正在走入不同的受众群体,因而,要想实现有效传播,就要实施精准传播。

针对青年群体,除采用课堂教学传播途径外,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积极构建“互联网+汉语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以高科技手段和娱乐化倾向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建立关系。如设计中国元素的表情包在社交平台上推广;开发趣味性强的汉语学习APP付费软件,像火遍朋友圈的“薄荷阅读”那样一步步覆盖国外社交平台圈。

针对潜在受众群体,应注重引导受众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要为受众多创造体验的机会,如讲中国美食,就可以带着受众一起烹饪、一起品尝;讲中国的名山大川、秀美景色,就尽量创造机会多途径让海外民众走进中国身临其境。只有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中国,才能增强现场感,对中国有深入的了解,进而增进对中国的感情。

针对汉学家、外国政府官员及企业家等群体,我们应积极提供互访、高层次交流的平台,通过面对面直接对话,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加强多领域的研究与合作。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情和语情迥然不同,汉语国际传播要想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考虑传播的“当地化”问题。换言之,汉语国际传播要以“当地观”贯穿始终。当地观是传播者应树立的汉语言文化“逐步融入当地因素、逐渐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趋势”[15]的当地化传播观念。汉语国际传播应“力求贴近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习惯,适应需求,融合发展[16]。我们“应始终清醒认识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中中国的‘有限责任’与世界各国的‘主体责任’”[17]。汉语当地化传播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汉语国际传播要加快当地化传播进程。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21)[2017-1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1/c_1122148432.htm.

[2]重温习近平8·19讲话: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EB/OL].(2015-08-19)[2017-11-2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819/c385474-27483230.html.

[3]胡范铸,陈佳璇,张虹倩.目标设定、路径选择、队伍建设——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8(1):3-11.

[4]李宝贵,李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白俄罗斯孔子学院为个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0-120.

[5]“平语”近人——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这些论述[EB/OL].(2017-02-19)[2017-12-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19/c_1120490219.htm.

[6]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一些导向性的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4-37.

[7]杜尚泽,郑红.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N].人民日报,2014-03-30(1).

[8]李建军.实现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六大转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43-46.

[9]曾嘉,李艺轩.“硬内核”的“软传播”——美国影片《护送钱斯》给我军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J].军事记者,2016(7):55-56.

[10]郭镇之,杨颖.概念作为话语:国际传播中的引进与输出[J].新闻大学,2017(2):16-22.

[11]李宝贵,史官圣.但丁协会与孔子学院的比较及其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22.

[1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60.

[13]曹妍.俄罗斯友人回忆与习近平主席“面对面”[EB/OL].(2014-02-05)[2017-12-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05/c_119216218.htm.

[14]肖荣春.仪式传播研究:概念、现状与问题[EB/OL].(2014-09-02)[2017-02-26].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902/c388686-25588496.html.

[15]李宇明,施春宏.汉语国际教育“当地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语文,2017(2):245-252.

[16]李宝贵,陈晨.意大利孔子课堂融合发展的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13.

[17]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5(4):27-34.

猜你喜欢

汉语受众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