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共育创新创业人才探讨

2018-04-03张继山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校企互联网+企业

肖 刚 张继山

(安徽三联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纵观我国高校近几年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已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我国综合竞争实力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多样化发展。

一、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大多是依据学院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来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以赛事活动为中心和以构建科技创业园为主导,其中,以清华大学和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积极构建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成果[1]。

然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的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多数高校在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时还仅仅是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附属课程,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不能将创业理论和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脱离教学实际,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综合素养的提升。此外,从目前整体的教学现状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受益人群只是少部分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不同学院的专业特色举办各种主题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群体间受益面的教学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包括软件、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系统开发、设计、集成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展实习实践形式和内容、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共同构建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个具备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能力的实践基地,以我们学校为例:2000年开始我校与安徽多家企业陆续签订了综合实习基地共建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学融合新路,通过对这些综合实习基地的实地调研,300份的问卷调查得出:37%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是必备的,4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较为必备,而仅有11%的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剩余6%的则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校企合作。

而企业员工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期望中,82%的被调查人员对于企业能得到合格可用后背人力资源持肯定的态度;54%的被调查人员对于能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做准备的持肯定的态度;34%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能够扩大企业规模;认为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廉价劳动力和扩大企业社会影响提升形象的分别占22%和19%。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校企共育创新创业人才意义重大。

二、“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策略探讨

(一)完善基础课程体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拓宽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充分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养[2]。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广播、微信公众号、贴吧等多种平台和渠道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设创新创业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创业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活动,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提前了解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应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3]。根据这一要求,高校在完善基础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多元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构建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而言,校企共育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各个环节密切相关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除了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学校还应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分批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训活动,或者将企业的生产研发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课题等,以达到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改革创新创业学分管理机制。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高校有必要从改革学分管理机制入手,加强对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构建与“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4]。同时,还应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学分管理体系,将学生在自主研发试验、技术专利、论文发表、竞赛活动等各个方面所取得了成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转化为创新创业学分。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平台向学生们推送与企业之间最新的合作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项目实验活动并计入总学分当中,允许学生们用论文、研发报告、专利文献等来代替传统的毕业答辩形式。通过这种更加人性化的学分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可以按照“三个一”工程项目来执行,即企业与国内一所高校,国外一所高校进行校际间合作,校企间合作,利用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利用企业生产标准流程快速转化高校科研成果。“三个一”工程对企业来说可以有效降低研发费用,快速研发新产品和升级产业结构,符合当前我国鼓励企业创新的潮流。对高校来说,与企业的合作增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由高校教务牵头,整合高校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团队共同搭建联动全员育人机制,拓展产教融合的路径和合作办学的渠道,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产业人才打好基础。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共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愿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要想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合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发展模式,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通道。

1.竞赛导向模式。每年,高校均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打造“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平台,在指导老师的帮扶下实现了成功创业[5]。

2.教改导向模式。高校成立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鼓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和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准予免修相同学分的选修课。

3.典型导向模式。高校注重发挥成功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举办创业大讲堂,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畅谈创业体会、经验,互动交流,带动更多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

(二)提供保障,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1.组织保障,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要求,将《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列入必修课,对高校学生进行了创业模拟意识培训,为后期有创业行为的同学进行无息贷款做足准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着眼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特别强调“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二是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的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的提升提供个良好平台,促进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2.制度保障,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意识。在传统的网络发布、短信平台、QQ群、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方式基础上,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从创新创业指导、政策解读和资金帮扶等方面做好创新创业学生的帮扶工作;积极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努力开拓创新创业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意识。

3.队伍保障,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力度,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理论水平。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创新创业指导师”培训班,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调整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设置,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学生座谈,针对原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原有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时间和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对学生通过网上视频授课、现场课堂教学的方式,实行学分制,完善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4.基地保障,积极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市场,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一直以来,在针对创新创业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方面,一直秉持主动面向市场、研究市场、贴近市场、校企融合。学校应紧密联系方企业开展有力有序的合作办学,与多家企业共同申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机会。

猜你喜欢

校企互联网+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