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探讨

2018-04-03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学风校园文化

张 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广东广州 510420)

学风建设成效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塑造,甚至说价值观的导向,关乎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形成。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工作模式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学生普遍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期中成长起来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长期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集宠爱于一身,有着良好的成长条件,缺乏艰苦的生活经历。这就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当今大学生“乐享嗟来之食”,客观上不需具备“奋斗获得回报”的实践,主观上不想具备“探求改变人生”的观念,他们更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和获取,而在习惯中放弃了主动探求的渴望和精神。

(二)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涣散现象。相对富足的生活水平、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普遍存在的家庭溺爱,使得当今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松弛、生活散漫的现象。他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单纯渴望西方式的价值独立和自由,崇尚我行我素和所谓个性张扬,带着及时行乐的“潇洒”恣意青春。

(三)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目标。在和平富足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条件下,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迷茫的情绪和心态,不清楚自己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不了解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路径,仅仅停留在片面应付课业的层次。此外,“有的学生在‘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混一张文凭‘装门面’”。[1]“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享乐主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心理。”[2]

(四)学生偏重实践就业导向而忽略知识本身的积累创造。当前,很多学生不能对专业学习有着正确的认识,缺乏专业认同,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作为将来工作的敲门砖,功利心态严重,凡事以就业为先导和首要意义,不崇尚知识本身的积累和创造。此外,当今校园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很多校园活动大而无当,参差不齐,旨趣低级,不仅没有起到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反而从另一个层面影响了清净学风的塑造,使学生变得愈发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投入根本的知识汲取和专业素养提升上来。

二、新问题给学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将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从主体论的角度来看,学风建设不可能单纯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来完成,有学者就提出“双主体论”和“多主体论”。前者认为学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后者则主张教师、学生、管理者、教辅人员、乃至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的学风起作用。[3]笔者认为,不管是“双主体论”还是“多主体论”,在高校这一组织内部,校方理应重视并发挥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和作用,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的不断增强,高校不能再想当然的以管理者和实施者自居,必须要将学生自我管理和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发挥学生首创精神,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之于人生、社会的意义,并付出实际行动。

(二)将违纪处理落实与长效机制构建相结合。学风建设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非一部门一主体之力,也非一期一时之功。对于这样极为重要,又见长效之功的问题,必须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4]所谓“堵”就是严明纪律,加强管理,真正将学校现有违纪处理办法落到实处,坚决杜绝“网开一面”或“下不为例”,用反向手段约束学生,以儆效尤。“疏”就是要从长计议,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从制度机制设计、宣传引导、活动品牌打造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实施,为学风建设打造立体式、多维度的工作模式。

(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一所高校的学风建设与这所大学的校风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建设又直接关乎一所学校校风的塑造。如果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杂乱无章的,那么它的校风一定也是浮躁的,这所学校也就不可能有砥砺向上的学风;相反,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多元有序的,那么它的校风一定是求实向学的,进而它的学风也必然是踏实勤勉的。笔者以为,抓学风建设要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改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引导学风“归位”,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多组织一些融专业性、技能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课外生活,助力学风建设。

三、学风建设“五位一体”工作模式

高校应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制度建设、榜样引领、朋辈带动、赛事促进、警示教育“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打造学风建设“卓越工程”。

(一)推进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大学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学位授予细则、学生违纪处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编印、修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本科生学业预警管理规定》《本科生奖学金管理规定》等系列学风建设相关制度文件;各二级学院要不断完善学生早读晚修、课堂考勤、家校联系、辅导员进公寓、辅导员班主任跟班听课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组织开展《本科学生手册》学习与考核,使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认识到优良学风的重要性,为从严管理、抓好学风提供有力保障。

(二)表彰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作用。积极开展“国家奖学金”“校长奖章”“优秀大学生奖章”“十佳青年”“十大校园人物”等荣誉奖项的评选工作,树立一批勤学好思、追求卓越的学生典型。编纂优秀学子故事集,成立榜样学子宣讲团,并赴各学院开展事迹宣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全校“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选聘优秀学子,发挥朋辈力量。发挥朋辈力量,聘请优秀高年级学生对大一新生进行“传帮带”活动,推行“朋辈导师”“兼职班主任”等工作机制,加强对新生学习情况的调研和反馈,同时发挥好朋辈教育的感染、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青年人之间容易产生共鸣的优势,为新生在大学起步阶段给予全方位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尽快融入大学学业和生活;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骨干和青年校友在学风建设上的“传帮带”作用,将示范与帮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素质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服务,带动学生专业竞赛、科研、创业等团队的初期孵化。[5]

(四)整合品牌活动,打造赛事精品。紧扣专业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术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阔青年的学术视野;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支持引导学生参与“攀登计划”“展翅计划”“大创项目”等学术创新项目,丰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积极培育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各学院凝练专业特色,整合专业活动品牌,打造一批学术精品赛事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开展警示教育,加强违纪处理。正风肃纪,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对各类违纪学生依纪依规进行处理,提升对学生违纪苗头的震慑作用;整合学生违纪处理案例,编印《警示录》,印发全体新生学习;加强课堂考勤和宿舍管理,建立学生不良表现预警机制;联合后勤、保卫等部门重点加强对学生晚归的查处和管理;学院要严格执行《本科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落实学校学风建设精神,将考场守则和对作弊学生的处分意见向全院学生公示,加强宣传教育;每次考试之前由辅导员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级会,组织学生签写《诚信考试承诺书》,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四、学风建设的难点和方向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任何工作模式的建立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要将学风建设做细做实且深入长久,还需在以下两方面作出努力。

(一)合理规划,分级指导。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学风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自然各不相同,需要进行统筹合理规划,采取分级指导的原则:一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增强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注重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年级侧重在专业领域更加深入探索,在科学学习方法、知识纵深挖掘方面加强积累;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互动,以教促学。教师与学生永远是高校最重要的关系主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良好的学风的养成与高尚的教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大学校园,由于职称评定的压力、教师素质的差异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师生互动极大弱化,尤其是在本科阶段的教学环节,部分老师教风不正,教学活动随意性极强,对学生不尽力、不用心、不动情,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学风的塑造。[6]学校科研、人事等部门应联合研究,为教师提供自由便利的发展空间,将教师从繁重的科研压力中解脱出来,制定政策促使教师重视教学,潜心育人,与学生加强互动,以端正教风促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改造。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学风校园文化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