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中唐朝丧葬词语释析
2018-04-03姜同绚
凌 僖 姜同绚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墓志始于秦汉,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下葬一词有多种表达,在墓志中更是常见。本文将对《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中出现的14个关于下葬的词语进行考释,而原材料没有现代标点,为方便阅读和说明,笔者暂且为之加上现代标点符号,望方家正之。
一、迁厝
该词出自开元十七年《唐崔行首墓志并盖》:“以大唐开元十七年岁次巳巳二月壬戍朔廿三日甲申同,迁厝于河南府偃师县之北原。”又开元二十九年《唐周行敏妻李氏墓志并盖》:“开元廿九年四月廿日终于维氏县芝田乡……正月廿六日,迁厝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之原。”
“厝”,《说文解字》:“厉石也。从厂。昔声。”[1](P1787)
“迁厝”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先君先夫人皆未还建邺旧山,旅葬江陵东郭。承圣末,已启求扬都,欲营迁厝。(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2.臧孙有后于鲁,则而人无后不关葬得吉日,若敖绝祀于荆,不由迁厝失所。此则安葬吉凶不可信用,其义四也。(后晋·刘昫《旧唐书》)
3.何以妥逝者之魂耶?现在停丧何处?秋初残暑未退,且稚孙扶榇南归,亦虑难期周妥,自以迁厝寺院,俟其嗣君来秦,然后发丧,扶榇返里,乃为得宜。(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
二、迁合
该词出自开元十七年《唐源脩礼墓志并盖》:“以开元十七年三月十一日终于晋州官舍,其年十一月十六日,迁合于维氏县公路乡之原,礼也。”
又开元十一年《唐王玄德及妻郜氏墓志并盖》:“开元十一年二月廿三日终于靡化里之私第也……以开元廿三年二月廿三日,迁合于左辅乡。”
“迁合”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君讳仲将,字亘,河东闻喜人也。……以开元七年,岁次己未二月廿二日薨于洛阳县嘉庆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四。……粤于开元九年岁次辛酉四月丁丑朔九日乙酉,迁合于邙山之阳县主旧坟,礼也。《银青光禄大夫贝州刺史上柱国闻喜县开国公裴君墓志》
2.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十二月辛丑朔十五日乙卯,迁合于洛阳北部乡之原,陪葬先茔之壬地礼也。(《郭思训墓志》)
3.夫二妃伤舜之不复见,乃愿见于己死,而甘于投溺。推其心,岂欲与舜各处而异食邪。义有未安,遂迁合于黄陵之祠,不亦宜乎?(明·解缙《永乐大典》)
三、迁瘗
该词出自开元二十六年《唐傅伏墓志并盖》:“开元廿六年正月六日终于会节里私第……其年岁次戊寅十一月乙未朔,于龙门平原,礼也。”
“迁瘗”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先人尚未改葬,无违之理,可谓阙然,为人之子,宁不愧于心乎于是率吁诸孤,蠲择吉日,以乙卯年二月甲申,迁瘗于州治南鲁宋里,从先茔也。(《元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姜房墓碑碑文》)
2.明太祖建寿陵,将迁宝志冢,祝乏不报。曰:“假地之半,迁瘗微偏。当一日享尔一供。”(明·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3.凡在监尸骨,悉行迁瘗。嗣后如有病毙之犯,一经报明,即令亲属领埋。如无亲属,方遣土工抬出,深埋义冢。(清·魏源《魏源全集》)
四、迁灵
该词出自大历九年《唐李干墓志并盖》:“春秋六十有一,凡我乡邑,莫不伤悼。即以九年甲寅岁十一月丙申朔十四日巳酉,迁灵上党城西南二里平原,礼也。”
据《吴堡县志》记载:“出葬前两日抬灵柩到‘灵棚’谓之‘迁灵’。”“迁灵,在中国的习俗中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情。亲属友朋一路护送,逢山祈天,遇水焚香。途中住宿,要与馆驿协商。停放棺廓,要行叩拜之礼。再度启程,依然有一道道的礼仪、程序。到了目的地,迎灵的人们排在路旁,擂鼓奏乐,鞭炮齐鸣,接至灵堂祭奠,三五七日不等,而后,再择日下葬。”[2]又《天祝藏族自治县志》:“下葬的前一天是重点致祭的日子。远亲近邻中前来吊唁祭奠者都在这一天集中,死者亲属备酒席或饭食招待。致祭者多数要献斋,也有献斋的同时献钱的,还有仅献钱和粮食的。当晚是‘掩棺’和‘迁灵’,揭去虚掩的棺盖,根据死者性别,由舅父和娘.家人检看死者入殓情况,满意后,方可钉上棺盖。亲属中除女儿外,其他人可最后看一眼死者,严禁将眼泪滴入棺内。接着是迁灵致祭,宣读祭文。”又《古浪县志》:“在超度亡灵的同时,要为亡人做一些纸活纸幡、纸人、纸马、纸楼、纸车、金银山之类,可多可少无定数。一般道场由招亡、撒灯、跑桥、十献报恩、拜忏、放施、迁灵、掩棺、点主、启灵、发夯、绕棺等仪式组成,棺材一般由众人抬到墓地。”
“迁灵”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痛存没之异路。终窈漠而不至。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行。(汉·丁廙妻《寡妇赋》)
2.即以明年正月廿五日庚申,迁灵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北邙之原,礼也。(《太原王府君墓志》)
与迁厝、迁合、迁瘗和迁灵类似的词还有迁神、迁窆。
“迁神”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虽冥冥而罔觌兮,犹依依以凭附。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龙蠕俨其星驾兮,飞旒翩以启路。(西晋·潘岳《寡妇赋》)
2.议曰:葬骨迁神,其在阴德无上于此。观丛冢之下,幽魂感德怀赐,固可知矣。惟大人君子能为此善事。(宋·刘斧撰《青琐高议》)
3.维大有十五年,岁次壬寅,四月甲寅朔,念四日丁丑,高祖天皇大帝崩于正寝。越光天元年,五月癸未朔,十四日丙申,迁神于康陵,礼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
“迁窆”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某月迁窆某处,祔先茔,礼也。(唐·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
2.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3.然官号郡名,无不格迕;若为迁窆,则年代相去又过远,殆亦非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跋》)
五、卜茔
该词出自开元二十六年《唐田諴墓志》:“以开元廿六年终于河南县委粟乡安昌里之私第……以其年八月丁酉朔十三日巳酉,卜茔于委粟乡之原,礼也。”
“卜茔”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卜茔于开封府祥符县迁立闹店保皮村地之原,择高原来去朝迎地。(晋·郭璞《葬书》)
2.卜茔于本宅之西北,堤南道北爽垲之地,亲营冢圹,栽植柏杨,乃迁其考妣而安葬焉。(《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
3.嗣子高六,年才七岁。语由呕哑。天假憨聪,性唯忠孝。苴麻在首,泣血绝浆。遂用长庆四年仲冬月九日卜茔于军西南六里凤翅之岗。(《张山岸墓志》)
六、卜厝
该词出自天宝十二载《唐郑君妻赵氏墓志并盖》:“以天宝十二载八月廿八日终于东京思顺里之私第……以其载十月三日,卜厝于河南县南华乡之原,礼也。”
“卜厝”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开国公杨君之妻姓李氏,陇西成纪人,隋开皇中赐姓独孤氏。开元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卜厝于洪渎原。(《独孤氏墓墓志记》)
2.公生于嘉靖己丑正月廿六日,卒于万历庚戌七月十二日,享年八十有……以万历庚戌八月十八日卜厝于长洲县吴宫乡下二十都三十四图。(《龙安府照磨怡泉许公墓铭》)
3.空帏悬落月,连冢结愁云。寂寂鹿田暮,鹃啼不可闻。唐淑人将卜厝于鹿田,与故室唐、陈二淑人合窆,不胜悲悼。(明·龙膺《龙膺集》)
与“卜茔”“卜厝”类似的词语还有“卜葬”。
“卜葬”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陈氏卜葬,环数百里莫不闻。(宋·岳珂《桯史·望江二翁》)
2.翁以其言善,请暂代收养,金乃许之。卜葬翁媪,妇缞绖哭泣,如丧翁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3.祖父大人卜葬于十九里金塘村,男曾到过,地方甚佳,前面青山隐隐,并有一湾流水,后则土阜隆然,若有依靠者。然四周所植松柏亦均挺秀异常,祖父大人卜葬此处,九原有知,当亦快慰。(清·胡林翼《胡林翼家书》)
七、归厝
该词出自天宝十三载《唐张埱墓志》:“素有心疾,不堪忧虑……以其载十月十一日,归厝于万安之南原。”
据有关文献记载:“与‘同唐’结构相同,用来表示丧葬的词还有‘权厝’、‘安厝’、‘归厝’。”[3]
“归厝”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非女所知。夫阳虎亲富而不亲仁、有宠於季孙,又将杀之,不克而奔,求容於侪,济人囚之,乃亡归厝。(清·马骕《绎史》)
2.明年秋握别。越四年,闻客死山西,丧已归厝,临会无及。(清·韦佩金《经遗堂全集》)
3.俄,王氏姑至,相环哀号日吾不惮星夜远来,来舁吾媳归厝。媳未适吾门,能为吾儿死,若不从吾归葬,媳不负吾,吾负媳矣许之,舆夫举辆顿轻,履险如夷。(《澧县县志》)
八、别厝
该词出自大历十一年《唐刘永妻李氏墓志并盖》:“终于东都乐和里,享年六十有三,呜呼哀哉!奥以大历十一年正月七日,别厝于龙门山西岗之东。”
“别厝”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棺甫下,色勤者亦移其妻丧以至,大繁,遂别厝山隅,反焉翁襄事焉。(清·钱澄之《田间文集》)
2.寅女固扑,恸绝复廷,即脱簪珥,缟素欲奔丧。父母阻之日樊生孤贫,少育于外祖,柩将别厝,汝何蹄?(《崇明县卷》)
九、旅殡
该词出自建中三年《唐王氏墓志》:“春秋五十有九,以是岁十一月□日,旅殡于龙门北川,礼也。”
“旅殡”谓灵柩暂时安放于外地等待归葬。
“旅殡”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2.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宋·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
3.到死倍伤离别久,关怀总是弟兄真。最怜旅殡留元墓,何以高堂慰老亲?(清·张问安《七月廿八日得旂山季弟书,知船山仲弟确耗》)
十、旅窆
该词出自开元二十九年《唐王令宾墓志并盖》:“以开元廿九年八月廿四日终于洛阳……享年四有九,即以其年九月廿四日,旅窆于河南余谷乡之原,礼也。”
“旅窆”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但寻属忝皇枝,位叨列辟,一以罪终,魂骸莫赦。生均宗籍,死同匹竖,旅窆委杂,封树不修。(梁·沈约《宋书》)
2.墓志乃颜师本撰,言其先陇西人,以开成二年季冬六日旅窆于台州黄岩县黄山西南之原。(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
十一、永窆
该词出自天宝三载《唐崔光墓志》:“以天宝三载六月十八日终于道化里之私第……以其年七月廿九日,永窆于□□山之西。”
“永窆”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即以其年岁次庚午七月庚申朔廿三日壬午,永窆于京兆郡大兴县沪川乡之白鹿原,礼也。(《姬威墓志》)
2.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眉毫更长,倍异生前,成加奇叹。永窆于灵隐山。(清·张大昌《龙兴祥符戒坛寺志》)
3.以今季夏六月八日,奉送散身,永窆基下。众缘赞助,普设大斋。(清·严可均《全隋文》)
十二、移窆
该词出自天宝五载《唐裴公妻柳上元墓志并盖》:“以天宝五载九月一日终于东京从善里之私第十二载十一月十七日,移窆于洛阳县平阴乡。”
“移窆”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九年四月示疾,告终于竹林寺。即以其年五月移窆于昌平县。(《非浊禅师实行幢记》)
十三、安神
该词出自大历十四年《唐李昂墓志》:“维唐大历十三年秋七月巳已,吾友李公殁,享龄七十有三,以明年秋八月甲寅,安神于阙塞之西原。”
“‘安神’在唐墓志文表“埋葬”义有16例,如《秦公(朝俭)墓志铭》:‘以其年七月十日,安神于万年县沪川乡之龙首原。’《苏君(水安)之墓志》:‘徙殡新阡,安神幽宅。’《张易墓志》:‘次子饶,号天罔极,卜宅安神。’《樊庭观墓志》:‘崔瑗得安神之所,苏韶遂幽魂之愿。’《王君妻阴好儿墓志》:‘宅兆安神,莫过于此。’传世文献早有建宗庙以安置(祖辈)神灵之说,如《晋书·东海孝献王越传》:‘圣人制礼,以事缘情,设冢椁以藏形,而事之以凶;立庙祧以安神,而奉之以吉。’”[7]
“安神”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皇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廿六日,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守鄂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卢君,卒于东都行修里第。其明岁二月十八日,安神于河南万安山之阳原。(《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鄂州刺史上柱国卢府君(正道)墓志铭并序》)
2.临终谓其子嘉会曰:“吾获寿考,逮食汝禄。吾愿斯毕,死又何求?然吾与汝家,俱居江左。湮寓巴蜀,累世于兹。非汝故乡,何必西土。且汝先人有遣命,汝虽幼,岂忘之乎?”嘉会泣血受命,廿四年春正月壬寅,安神于洛阳首阳山之阳,从遗命也。(《唐钱元志夫人舒氏墓志》)
十四、安宅
该词出自乾符三年《唐归仁晦墓志》:“不幸以乾符三年六月二日以疾薨于上都亲仁里第,享年六十有二……遂以其年十一月廿三日安宅于万年县凤栖原。”
“安宅”与逝世下葬之义有关在古籍中出现的如:
1.永泰中……诏追赠公太子中允……后十有三载,岁在某辰某月日,始安宅于某乡里之原。(《外王父赠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
2.临别泣曰:“妾堕玄海,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
3.魂兮无不之也,扬灵于九有,而安宅于兹也。(《赠大将军邹君墓志铭》)
结语
综上所述,迁厝、迁合、迁瘗、迁灵、卜茔、卜厝、归厝、别厝、旅殡、旅窆、永窆、移窆、安神、安宅这14个出现在《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中的词语,均与逝世下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