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供给侧改革下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转型路径探索

2018-04-03徐侠侠徐丽萍

关键词:普通本科供给应用型

徐侠侠, 徐丽萍

(1.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8;2.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3.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陕西 汉中 723000)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传统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供给”已与现实需求不匹配。“为使供需两方在追求各自利益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取得相对平衡,就要优化高等教育服务产品供给,通过供给端对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和革新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我国高等教育将要在这场改革中进入布局结构新的调整期,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经济升级已经提到地方本科高校的议事日程。”[3]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2014年又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变被列入了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推进部分地方本科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4],进一步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引向深入。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对转型认识不够、方向不明、路径不清等问题,因此本文拟对部分地方普通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为推进其健康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

1.转型发展是时代发展、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人才市场角度看,社会是人才的需求、消费方;高校是人才的供给、输出方,输出的质量及匹配度决定了人才的市场前景”[5]。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大量需求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必须要转型发展,因此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回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懂技术、多层次、多规格、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区域产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推动都迫切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现实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我国正在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制造业强国战略,加快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过度的步伐,也急需应用技术型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瑞士、芬兰、荷兰和德国等国应用型高校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分别达到34%、46%、65%、29%,有效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6]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15》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认为从这个高度出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正是时代发展、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6]。

2.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应然产物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机制与现实需求匹配度低的态势倒逼高校要不断提升发展内涵与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反映出了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不够合理,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等外部关系失调。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内涵提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其发展模式也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逐渐转变。因此,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就必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解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求与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之间的矛盾,以促使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对接。鉴于此,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应然产物。

3.转型发展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促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4年至2017年毕业生数量都在70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同时各地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社会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6]。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来看,“学术型”人才过剩与“应用型”人才缺乏同时存在的现象突显了高校人才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之间存在错位,高校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些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根据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及人力资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可以将人力资本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人力资本。目前依托于技术实现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7]因此,部分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市场、时代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这一现实,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从而有效完成高校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而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变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是目前解决高校同质化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三部委联合提出“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4]。在此转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不仅包含普通本科学校还包含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独立学校,这些学校一般“隶属于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着力承担为地方和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8]。从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出发,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需从供给侧出发,为培养一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而进行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高校类型定位上出现了一窝蜂向所谓“上位”逼靠的错位现象,仿佛只有成为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学术型人才才能体现出学校的实力和水平,这种违背教育与经济社会以及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必然会出现问题。目前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中仍存在一些定位偏移、培养模式错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转型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偏移。一些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反而非理性的“高攀”,走与自身发展实际不符的精英培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路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答记者问时袁贵仁表示,“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发现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都在培养学术型的人才”[9],由此引发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偏移。第二,自身特色不明显。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综合实力方面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依旧执着模仿与追随,因而导致自身办学特色不鲜明,培养的学生所呈现的“人才特色”也不突出。第三,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结构应该与培养目标相适应,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导致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严重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其结果是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尤其是在技能型培养方面差距较大。第四,课程体系不合理。“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10]。但目前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盲目照搬其他类型高校的同时缺乏对生产实际的调研,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高校与地方产业之间融合度低,不能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无法与当地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创新发展对接,无法与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对接。第五,校地联系不紧密。许多高校跟地方的疏离导致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不明,无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从而导致“供给”的人才无法服务地方被市场认可与接纳。

三、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转身”或“降档”,而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要从办学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探索一条转型之路。

1.冲破观念障碍,明确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关系到学校如何发展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当前高校人才供给质与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迫使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但面对转型很多高校仍旧迷茫、踌躇不前,不知转向何处、转至何种程度。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认为转型是一种降格,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应用型大学,对应用型大学的具体职能更是雾里看花,这实际上就是对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所致。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转型是高等教育范畴内的转型不是转变成其他类型教育,不是“挂牌”更名或高职教育的“扩大版”。应用型大学虽具有自身特色也仍旧具备传统大学的功能与职责,转型并不是要发生根本性的“质”的变化或功能颠覆,因此在转型时一定要在高等教育范畴之内转;转型后的发展并不是照抄照搬高职高专模式将本科矮化为高职,而是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兼顾行业企业发展前景给地方高校提出更高更实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并不等于高职,它比高职更注重基础与行业技术提升,是高职教育的上升通道与“升级版”。第二,转型只是办学类型的转变并不是改变层次,应用型也可以成为“专、精、尖”。应用型不代表低水平、低层次,它是当前高等教育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而衍生出的符合现实需求的办学类型,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与高水平大学并不冲突,其办学水平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水平上。例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只注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类型,致力于服务社会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我国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也可借鉴相关经验,努力发展成为水平应用型大学。第三,转型后应独具特色,明确自身培养目标。“地方性”“应用性”这两个特征是应用型高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根本标识,也是应用型大学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这些特征与内涵决定了转型后高校应结合“地方性”,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高度应用性的技能型人才。

2.构建“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要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意识渗透到课程体系中。”[11]因此,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将“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需要合理设置”[12],将课程体系在保证课程专业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保证课程是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设置方式,并且体现“地方需要”与“职业元素”,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第二,要根据职业需求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模块化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分层分类培养。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改经验将课程体系全部实行模块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所谓“模块化”实际就是先把纳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分成单元,再把单元分为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的更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学生在学习、讨论及实习等教学活动中就按特定的主题进行。模块化课程围绕相关专业、行业、产业的发展,从当地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出发分析市场对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将专业学科群细化成若干个知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再设置对应的课程,每完成一个模块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就能掌握某一方面对应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打破课程壁垒,还可以在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及时对模块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以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适应度不高的问题。第三,要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实践效果,《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保证实训实习课时必须占专业教学总课时比例30%以上,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等具体措施保证实践环节教学”[4]。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依据自身特点进而推出改革方案,例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规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选题要来源于实习单位、社会实践和行业企业的应用项目,鼓励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获得从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有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双师双能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开展专业课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开展社会服务、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同时必须在转型过程中把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植入内心。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极为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兼职教师聘任引入机制尚不完善。鉴于此需要对教师聘任制度与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在职务(职称)评聘、教学评价、校企交流薪酬激励等方面加强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同时还要整合资源让有能力的人员“引进来”,让需要提高能力的人员“走出去”。为此,第一,学校要将国内外行业公认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中优秀的管理人才引进来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这样不仅能在专业上指导学生还可以在就业方面给与指引与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具有社会化、国际化眼光。第二,通过“双聘双挂”的方式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根据课程及学科需求聘任校内外符合条件的专家,通过课程指导、课题参与、专题汇报等方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建立教师“学校—企业”流通机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课教师与年轻教师每学期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第四,是改变教师评价方式。现在大学都将科研能力这一方式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有的高校甚至当作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热情慢慢消耗殆尽。因此应当把教师培训经历、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因素纳入到职称评审的标准与条件之中。

4.搭建产学研一体的合作平台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教育”逐步融合为一体,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必须依靠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来完成,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无疑是一种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进一步融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第一,转型高校要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切实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13]。第二,转型过程中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以嵌入式方式建立“厂中校”或“校中厂”,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协同育人的开放性系统。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杭州师范大学全面推进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企业研发中心进校园,与企业共建多个“嵌入式”产学研合作平台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颇有成效。以该校艺术系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广东省深圳市引入一家建筑装饰公司,从教学、科研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施“双聘”“双挂”制度,教师可进企业学习实际经验,企业派管理团队深入课堂教学,学生可参与该公司的实体项目设计,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2]武毅英,童顺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链条与思路[J].江苏高教,2017(4).

[3]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1-16)[2018-04-13].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2966649.htm.

[5]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9).

[6]孙诚.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势在必行[EB/OL].(2015-11-16)[2018-04-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5n/2015_zl58/201511/t20151115_219016.html.

[7]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5).

[8]饶丽娟,黄大乾.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J].中国高校科技,2018(3).

[9]佚名.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答记者问[EB/OL].(2016-03-14)[2018-04-13].http://www.gov.cn/guowuyuan/vom/2016-03/14/content-5053023.

[10]刘朝晖.地方性知识传承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性分析[J].教育探索,2014(6).

[11]陈骏.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N].光明日报,2016-04-08.

[12]王学成,王立新,梁潇凝.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径选择[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供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