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8-04-03
0.引言
自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文化、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发展是毋容置疑的。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出口标准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现阶段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这种现象存在所导致的直观结果就是我国的就业率不断降低和失业率的提高。我国急需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寻求全新的出路,为中国经济这潭死水注入全新的水源。同时,经济发展态势的持续低迷对于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也是一个大灾难,就业率的降低对于高校学生就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高校学生存在工作经验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等弱势,这些弱势都决定了在竞争极为激烈的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难以脱颖而出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面对经济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在2014年,总理李克强创新性的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建设性的意见。在我国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发展缓慢的这一阶段,提出了这一创新性的观点,其轰动和受关注度可想而知。
1.我国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现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全新的观点提出虽然不久,但对于国人思想上的冲击是较大的。这一观点鼓励全民进行创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同时也创造出了很多可就业的岗位,带动经济发展。同时,这一创业又不是简单的创业,而是带有创新性的创业。目前在我国,这一全新的观点已经被很多人肯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形势。创业者创新性的将现代化网络技术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创业的形势变得更加多样化、可行性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创客”“新常态”等专业名词的出现,大众创业相关的体系、政策都在不断完善。在这些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大量的创客涌现在中华大地上,各种形式的创业基地先后建立与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后,我国大众创新创业的基础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关于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也落实到位。目前我国创新创业的情况如下:(1)国家鼓励政策和补贴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了落实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各项鼓励政策,各个省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对于创新创业工作者予以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各项制度措施,减少创业创新者承担的风险。(2)对创新创业者的服务不断全面,不仅仅组织创业创新者学习国家政策,减少他们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的负担。同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园地,积极建设创业园区和高新创业区,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和平台。
2.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过于死板,而且严重缺少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在就业形势严峻、大众创业的趋势之下,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这其中不仅仅包括专业技能、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更应该包括创新能力和管理领导能力。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顺应发展趋势,适时改变培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依旧存在部分问题。
(1)教师队伍和教师能力的缺乏,高等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术业有专攻,只对自己教授和研究的学科很了解。但对于创新创业这一全新的知识,他们的了解可能只存在在表面很浅显的层次,而且教师实践经验很缺乏,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有用知识也是画饼充饥,并没有较大的作用。同时,很多学校难以对这一方面的发展上投入很多精力,这就更加导致了学生很难从学校方面获得有用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课程,而且这一能力培养的成效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中逐步体现的。不是一次考试就能显示的。这就使得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功绩,过分吹嘘自己的教学成果。虽然学校也在尽力改变现有局面,不断聘请专业人员和成功企业家进行授课。但是这一系列的培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仍然存在较多漏洞。
(2)教学中实践和理论的严重脱节这个常见问题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也大范围存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都或多或少的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且不说这些课程的授课质量如何,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理论得同时能不能辅助以一定的实践练习。很明显的是,学校并不能提供一定的创业创新平台。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创新创业仍然只是一小部分有能力的人的事情,而与大部分在校师生关系并不大。这样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明白,创业创新不应该是简单的口头话题,更应该是实刀实枪的操作与管理。对于学生创业创新而言,他们面对的失败成本是巨大,他们任何一个管理不当都可能造成整个创业计划的失败。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从源头上减少学生创新创业时面对的风险。
3.针对出现的众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压在他们身上的压力确实很大。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于学生而言,目前国内的形势都十分不利。这样的现状对于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对创新创业方面加大关注度,在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实践,为不远的未来打好基础。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本着对学生的未来和办学培养质量负责的态度,学校必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完善学生援助体系和风险分担制度。以下是作者提出的几点具体举措。
(1)学校必须提高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明确培养方向,完善培养体系。对于学校而言,必须明确现阶段学生所处的就业劣势,并针对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同时,学校必须明确培养方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加大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但创新和创业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双创型”人才才应该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同时,高等院校中仅仅开设创新创业课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更应该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合理的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时,不仅仅要抓住课堂时间,更应该加强学生课后对于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解和升华。在培养方式上,必须形成课堂教学、课后思考、动手实践、不断改进的创新创业培养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创业落实到实处,不再是一纸空谈。
(2)学校必须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在开始就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学校在安排创新创业时,不仅仅要体现足够的专业化,要结合专业教师和著名企业家的多方面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过程不应该是死板的、固定的、教条的,更应该各个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一定的灵活的变通。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不应该单一,创新创业课程应该涵盖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方方面面。学校安排的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和原则。2)创新创业过程中涉及法律法规,帮助学生减少容易出现的法律漏洞。3)在教授创新创业课的同时,也要开设相关的管理学和经济学课程。
(3)重视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高等院校必须承认学校在教育方面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的存在,对于学校而言,解决这一脱节问题对于学校长久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创业平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各方面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学校不仅仅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创新大赛,使学生将头脑中构思的新想法得到表达。也可以建立创业园区,使学生模拟创业的全过程,对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演练,为学生以后的创业提前打好基础。同时,学校更应该充分借用社会和企业中的有利资源。不仅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给学生授课,讲授他们的创业之路,传授学生一定的创业技巧。更应该让这些专业人士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只有这样,在学生、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才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4.结论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较为低迷的情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民创业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人才市场工作岗位的竞争中,大学生作为并不占据优势的群体,必须另辟蹊径,将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虽然我国现阶段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到位。但是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和成功几率必然会稳步提高。未来的社会中必然涌现出大批的大学生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