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区域样本意义
——评《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丛书》
2018-04-03胡孝红
胡孝红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文化的聚集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对城市社会治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三峡流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空间,它位于中国西南部,特点明显: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处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圈(群)之外,是一个以中小城市为主的民族聚集区域。对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地理、人文环境的城市群体进行考察与研究,对于提高民族区域城市治理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样本意义。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共9部,包括谭志松教授著《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概述》,谭志松、王俊等编著《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一本三化”模式研究——来自宜昌的中国经验》,王俊等编著《现代城市政务信息化大统一模式研究——宜昌市电子政务实践与时效》,李敏昌教授主编《宜昌城市变迁史研究》、邓莹辉教授著《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文化管理创新研究》,陈金明等著《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文明教育创新研究》,骆东平教授等著《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李见顺博士著《三峡流域城市社会社区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朱静、梁贤艳博士等著《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研究》。《丛书》通过对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是探索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区域城市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市民生活水平科学路径的阶段性重要研究成果。
该《丛书》资料详实,逻辑缜密,体系完备,所取得成果具有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样本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性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样本意义
三峡流域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会空间,它地处中国西部的武陵山脉,长江三峡及其支流乌江、沅江和清江贯穿其中,跨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占地面积23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因地处偏远、山势陡峭、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所以信息闭塞。加上在较长时期内国家对此区域的投资有限,使得三峡流域的城市发展缓慢,规模有限,除湖北省宜昌市之外,全部属于依山傍水的中小山区城市。以这样特殊区域的城市社会治理作为考察与研究对象,在进行宏观理论建构的同时,选取区域内城市社会治理工作颇有成效的宜昌市、恩施州、利川市、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铜仁市、涪陵区、黔江区等大、中、小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在现代城市政务管理、历史溯源、文化建设、文明教育、法制建设、安全治理、社区自治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如谭志松、王俊所著《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一本三化”模式研究——来自宜昌的中国经验》一书,总结了宜昌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治理模式,受到来自中央和地方的高度肯定与重视,并在全国加以试点和推广,被学界赞其为“来自宜昌的中国经验”,其样本意义十分显著。其他专著则从不同角度对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的创新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均在不同维度和程度产生了影响和示范作用,样本效应初显。
二、民族性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样本意义
三峡流域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空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聚集着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30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市),生活着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为主体的40多个少数民族近2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宏伟战略目标,并作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部署。毫无疑问,在以“四个全面”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中,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会治理同样是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战略原则的指导下,《丛书》以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导引下,运用城市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体的三峡流域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与研究,总结民族区域城市治理的有益经验,反思民族区域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践向度,提出城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治理主体应该在治理职能边界内开展多方协商、协同、协作,发挥各自的治理优势,共同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目标。该《丛书》通过三峡流域民族性城市社会治理的制度供给与机制创新研究,不仅加快推进了本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为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也显示出一定的示范效应和样本价值。
三、中小型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样本意义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国现代城市可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按照这一标准,三峡流域仅有宜昌市(160多万)能够进入Ⅱ型大城市的序列,其他地市级城区常住人口都在百万人以下,县市级人口都在50万以下(多数县城都属于20万以下的Ⅱ型小城市)。三峡流域的中小城市具有山清水秀、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力资源和社会管理人才稀缺、人口结构复杂等鲜明特征。针对这一现状,《丛书》提出,三峡流域城市建设与治理要特别重视区域内的生态保护,要把流域内的城市建设成为生态绿色城市、环保园林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和谐山水城市,从而建构出具有鲜明三峡地方特色的大中小城市群,实现三峡库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东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其城市社会治理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丛书》针对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经验的考察和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本地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且能够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思路和样本,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