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伦理向度

2018-04-03牛绍娜王国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子子弟家训

牛绍娜,王国喜

(1.南京财经大学 红山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伴随着近代中国的重大变化,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也发生了转型,呈现了整体衰落、局部开新的阶段特征,除了继承传统祖业的谦和恭敬、勤俭知恩等家训理念外,还开创了经世致用、养生健体等家训教化新生面,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明的教子思想。挖掘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伦理向度对当今新一轮的社会转型期家庭子女教育、优秀家风培育等具有重大价值。

一、自立之道:自强自主

与清末民初动荡的时局相适应,这时的家训教子思想更加凸显了自强自立教育,尤其在洋务派家训中更为显著,譬如左宗棠为了培养子弟自食其力的品性,防止子弟沾染仕宦的不良积习,不但不给子弟留下多少家产,反而嘱告儿子早谋生计。他的俸银除了基本满足家用之外,多用来照顾宗党,周济贫穷。他在信中告诫儿子:“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1]245李鸿章也同样重视子弟俭朴自立的教育。在给侄子的信中,将中国与西方的养老抚幼方式做了比较,称赞西方的“自养”,批评中国的大家庭模式不适合当今世界。他说:“吾国则以五代同堂为美事……是徒增家累减国力,乌能适宜于此竞争之世乎!”[2]45近代实业家郑观应对西学了解较多,深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他认为要自立于世,就要自强不息,正如他告诉儿女“凡人之生,无论贫富,自食其力,若藉父兄之庇荫、戚族之周恤,虽丰衣美食亦可耻也”[3]1199。女革命家秋瑾也在给其兄的信中告诫侄儿自立,她说:“哥宜函劝子序弟设法进学堂学实业,为自立计。”[4]44这种自强自立自主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家训中是罕见的,这种务实教子思想实际上是在内忧外患的境遇中如何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在家庭层面的反映,适应近代时代要求。

二、为官之道:报国恤民

近代的中国,主权沦丧、山河破碎,救亡图存成为每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救亡图存自然成为教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子女的教导尤其在为官之道方面更要以报国恤民为己任。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教育子女从政为官之道,教导他们不可贪恋权位、利禄,需心系国家、抚恤民意,以报国恤民作为为官之道。林则徐要求儿子“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曾国藩也重视对子弟的从政道德教育,他将祖父“八好”家规扩展为八本之教,其中以“作官以不要钱为本”作为为官之教,希望“诸弟体察而深思焉”。李鸿章也注重子弟爱国教育,他在《谕玉侄》中强调了男子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他说:“男子莫不有纳税当兵之义务。”[2]45这种报国恤民的为官之道既继承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官德精髓,又凸显了近代动荡的国情,这是清末民初时代主题在家庭教子方面的反映。

三、处世之道:谦和恭敬

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继承了注重修身处世之道这一传统优秀资源,对子女的教育特别强调“以德化人”,主张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曾国藩要求子弟为人切戒狂傲,处事不要张扬,他在《谕纪鸿》训诫次子:“尔在省以‘谦’‘谨’二字为主。”洋务派家训文化也特别重视如何修身处世做人这一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教训子弟力戒倨傲,勿恃贵凌人。李鸿章教导儿子“不可因恃父兄显贵而仗势欺人”[2]132,张之洞教育儿子在海外学习更要注意修身做人,这是根本,“本之不存,学也何用!”[5]246他要儿子“克检其身心”,注重品德修养。在处世方法上,郑观应也要求子弟谦和待人、大度忍让等,他在《训子》诗中写道:“画虎不成反类犬,文渊示子诫粗豪。先贤家训宜多读,谨守谦和法最高。”[3]136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这种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都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四、教法之道:因材施教

关于教育方法,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做到了因材施教,依据子女的资质、性格等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扬长避短。林则徐对长子林汝舟与次子林聪彝的教育方法就不同,长子林汝舟少年得志,过于骄傲、圆滑,他批评林汝舟“阅历深而才学薄,虽折桂探杏,而实学实浅”[6]28。次子林聪彝一直在家读书,缺少社会经验,林则徐就要聪彝来广州增长见识,他在信中说:“读书贵在用世,徒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亦岂所宜?……吾儿来后更可问业请益,以广智识,慎勿贪恋家园,不图远大。”[6]28-29同样,曾国藩根据儿子纪泽、纪鸿的天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泽儿天资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工夫。”[7]153张之洞洞察到儿子自幼调皮好动,喜欢舞刀弄枪,如他所说:“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5]228依据孩子性情,加之国家也需要军事人才,因此送儿子赴日本学习军事。正如他给儿子的信中所说:“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5]228-229这种依孩子的资质、爱好等加以培养,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材施教无疑是促进孩子成长成才的科学教育之道。

五、为学之道:经世致用

近代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以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使得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与以往不同,经世致用成为关键词,它要求革除陈规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相信科学知识。曾国藩虽然博览群书,但有天文算学等科学知识贫乏之遗憾,将此作为“三耻”之一。并教育长子曾纪泽立志雪洗耻辱,学习天文观测知识和数学知识,“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7]8。李鸿章也在《谕文儿》家书中谈派人出洋学艺道理,他认为中国“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鄙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2]191。为了救亡图存,这种重视工商业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教育子女求学的指导理念,所以涌现了挑选聪颖子弟留洋学艺,各专所学,读有用之书、习经世之学成为近代为学之道的鲜明特色。

六、择业之道:敬业修德

职业教育成为近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敬业修德的择业之道也成为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郑观应长期从事工商业,非常重视对子弟进行职业伦理的教化。他认为任何职业都要讲究道德,没有职业道德的支撑很难将职业从事下去,他说:“无论何种事业,何种族,若无道德而欲存在于世界,戛戛其难。盖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3]1206在充满竞争的工商业,如何在其中立于不败之地,郑观应认为道德很重要,正如他说:“无道德以贯注于其间,虽极一世之雄,然不过如石火电光,转瞬即归乌有。盖无道德而欲久享世界之幸福,断断乎未之有也。”[3]1206。严复也很重视子女的敬职教育,他在写给子女的遗嘱中告诫他们勤业敬业、实业救国,鼓励国人与子女“乐居工商之列”,指出“惟此有救国”之实功。敬业修德是对子女的择业要求,反映了在职业领域的道德要求。

七、治家之道:勤俭睦邻

我国自古重视治家之道,经过传统积淀逐步形成了勤俭持家、友好睦邻的优良传统,清末民初家训教子思想十分注重对子弟这方面的教导。曾国藩强调勤俭、孝友的重要性,他认为“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7]182。他教育子女治家贵在“勤俭”,训导侄儿:“‘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7]106早起所寓之精神在勤劳,只有勤劳才能知衣食来之不易、父母养育儿女之辛苦,从而知俭杜奢,知恩孝敬,确立以勤俭为中心的治家之道。除勤俭之外,曾国藩还劝诫子弟注重孝友、善待邻里亲族。他在《谕纪泽》中谈到“治家八事”,其中第三、四之事就是关于祭祀和睦邻,他说“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7]35。勤俭睦邻的治家之道是我国的传统家庭美德,清末民初教子思想彰显了这一美德,无疑是对中华优秀家文化的弘扬和继承。

八、经商之道:谨慎从事

清末民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如何经商成为家训教子思想的内容之一,逐步形成了谨慎从事的经商之道。郑观应教导子女在生意场上善于识破骗术,谨慎从事,叮嘱他们:“知骗术稀奇,人情险诈,银钱交易宜谨慎也。”[3]1484对于金钱交易活动,他告诫子弟应慎之又慎,并给予具体方法指导:“日中行事无论贤否亲疏,所收银钱必须当面点明,收藏妥当,不可草率乱放,恐顾此失彼,非惟忙中有错,且恐事后忘却也。所交银钱要件必须真正亲笔收条。不可大意,一则恐日后不认,二则备将来稽查。”[3]1202这种谨慎从事的经商之道反映了清末民初经济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反映了商贾应有的职业操守即谨慎从事。

九、养生之道: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的养生之道在近代家训文化中逐渐增多,从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林则徐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历陈鸦片危害,告诫儿子千万不要染上吸毒恶习。曾国藩家信中多有劝导养生之语,其养生之道以“少恼怒”为根本,以眠食为中心,以动静结合、养心与养身结合为特点,强调心理调节而不重视服药,这些科学的养生之道无疑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左宗棠在儿子左孝威生病后,写了长信具体指导儿子调理病体,不要乱投医、 乱用药,并且阐述了“治”和“养”的关系,他说:“杂投药剂不能治病,转以添病。专讲调摄不服药,亦恐元气日久虚竭,更不能支也。调养以节思虑为第一要义。”[8]187李鸿章也非常注重养生,其多封家书写及养生保健之道,如《致四弟》养生禁忌十六条、《予玉侄》运寻按摩十二法、《致鹤章弟》养生之法等等。卫生保健教育也是郑观应家训中的一项内容,他还将其列入遗嘱,要子孙恪守。他还用韵语编成《卫生歌》,教育子弟“欲节精神壮,体操筋骨强。晚食宜少进,晨酒勿多尝……”[3]1389。严复也告诫子女们,要“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9]360,还指导儿子练习书法以养生,他要儿子“日作数纸,可代体操”[10]808。与古代传统家训相比,养生之道在清末民初的家训教化中较为凸显,丰富了该时期的家训文化。

需指出的是,部分家训作者是晚晴统治者的忠实奴仆,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立下汗马功劳,甚至充当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抑或唯洋人马首是瞻,出卖国家利益,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进行批判。但他们的家训教子思想也确实开创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新局面,顺应了时代潮流,实现了家训文化的近代转型,且从效果来看这时期的教子思想也是成功的。对当今新一轮社会转型的家庭子女教育、优秀家风培育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譬如当代优秀家风培育既要汲取传统优秀家训文化,又需贴近时代主题;注重家文化对子女教育的濡染,发挥父母榜样示范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子女成为“大写”的人;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村庄)、媒体等多个平台,丰富教子载体与形式,努力增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教子这一抓手,逐步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用家庭的智慧和热情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国梦。

[1] 李金旺.左宗棠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 李鸿章.李鸿章家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 秋 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李金旺.张之洞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6] 林则徐.林则徐家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

[7]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哈尔滨:北方文学出版社,2013.

[8]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13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7.

[9] 严 复.严复集(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严 复.严复集(3册)[M].上海: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教子子弟家训
江东子弟多才俊
铁匠教子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教子无方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