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的宗教报刊探析

2018-04-03蔡杰

视听 2018年1期
关键词:万国传教士帝国主义

□蔡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的宗教报刊探析

□蔡杰

宗教报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中国近代新闻传播的起源,对我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宗教报刊的发展背景,并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万国公报》两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教报刊进行研究,最后从加速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步伐、促进近代中国觉醒以及促进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发展三个方面论述宗教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近代;新闻出版;宗教报刊;传播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宗教报刊具有特殊的地位,也是影响我国现代报刊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现代报刊起始于宗教报刊,对宗教报刊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

一、我国宗教报刊的发展背景分析

在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到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开始了全球侵略的进程。当时的清政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军事力量薄弱,但是却拥有较为庞大的资源,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武力侵略之前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入侵主要是以思想入侵为主,其中以英国为主要代表,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加强了对中国的思想入侵。

在19世纪之初,随着英国海军的不断发展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频繁,但是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之中。为了扭转贸易顺差,英国政府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与此同时思想入侵也逐渐开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思想入侵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大帝国主义的利益。由于武力入侵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以宗教为手段展开思想入侵就成为英国的首选,在当时的鸦片走私当中,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基督教的宣传。由于这种宗教宣传带有较为明显的思想入侵性质,因此,许多传教士都致力于扩大宗教的影响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通过报刊进行基督教的宣传无疑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报刊逐渐开始在我国社会中发展起来。

二、中国近代的主要宗教报刊

根据现阶段已有的资料表明,中国近代的第一份宗教报刊为1815年进入中国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大量的宗教报刊开始出现。截止到五四运动时期,进入中国的外国报刊已经将近200多种,其中大约有40%的报刊属于宗教报刊,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报刊主要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及《万国公报》。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在马六甲创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为创刊人,米怜为主编。该刊是地道的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宗教宣传是主要内容。从传播西学的角度看,尽管科学知识的内容不多,却有重要意义。如介绍各国情况的《全地各国纪略》《英国土产所缺》及介绍天文地理的《论行星》《论月食》,这些文章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外国人所办的第一个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报刊。它的出版结束了封建官报和准官报垄断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是一种和封建官报截然不同的新型报纸。

《万国公报》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影响中国近代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9年由美国传教士林乐志在上海创立,之后更名为《万国公报》(以下简称《万》)。《万》最初的目的在于宣传基督教,但是随着其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它的宣传内容逐渐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内容上逐渐影响西学与新学的传播,不仅注重世界格局的介绍,同时也倡导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万》具有四个不可替代性:一是对时局的报道和分析在中国境内的华文报刊中不可替代;二是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不可替代;三是对西方政治理论的介绍不可替代;四是直接干预维新运动为其设计方案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它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

三、宗教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报刊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仅有负面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正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步伐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宗教报刊最初的目的在于通过宗教实现思想入侵,最终转化为武力入侵。在十九世纪之前,虽然西方国家在经济与军事力量方面已经达到了空前发展的地步,但是对于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并不是非常了解。面对这一完全不了解的庞然大物,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敢贸然入侵。而宗教报刊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则加速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了解,最终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军事力量的薄弱,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宗教报刊在近代中国的出现无疑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步伐。其次,还有部分受列强控制的宗教报刊,会通过报刊影响社会群众,歪曲基督教教义,让中国人形成逆来顺受的思想,这些行为无疑也是对中国的入侵。

(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近代中国的觉醒

在宗教报刊出现之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清政府对于西方国家的了解基本是一片空白,大部分社会市民思想意识形态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状态中。当时的许多宗教报刊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传播了大量的现代文化,如科学技术、西方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觉醒,近代中国人也开始通过宗教报刊开眼看世界。例如,在《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讲述了大量与西方政治体制有关的内容。在康有为晚年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对早年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出现。此外,《万》中也存在着大量与民主有关的内容,促进了自由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三)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出现

宗教报刊在中国出现之前,其办刊技术就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大量的现代印刷工艺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思想控制政策,报刊在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同时印刷技术也相对较为落后。宗教报刊不仅为近代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印刷工艺,也为近代中国带来了书籍与报刊编辑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将宗教报刊作为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起源。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著名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等都是在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新闻人。

四、结语

宗教报刊的出现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开端,对中国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宗教报刊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使现代科学与思想在中国实现了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

1.张大海.互动与博弈—李提摩太“丁戊奇荒”青州赈灾分析——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0(01):110-114.

2.杨齐福.传教士在华的宣传活动与科举制度的解体——以广学会和《万国公报》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4):88-91.

3.孙邦华.晚清寓华新教传教士的儒学观——以林乐知在上海所办《万国公报》为中心[J].孔子研究,2005(02):33-42.

4.谢放,谢尚芸.基督教传媒与西方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万国公报》为中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207-215.

5.马光霞.“文明”的尺度:义和团运动前后林乐知时政言论之检视——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1897-1902)[J].东岳论丛,2012(05):61-66.

6.张茜.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04):75-77.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万国传教士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春节700万国人出境游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马万国作品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万国茶帮”拜妈祖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