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教育路径选择

2018-04-03郭胜召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识技能融合

王 帅,路 晶,郭胜召

(1.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管理学院 机电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本质是要让大学生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大学生要具备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才能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1]。就业力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等一系列个人发展成果的组合,这些成果能够使大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较快实现就业并在所选择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2]。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优质人才的责任,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融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的融合。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必然前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对立。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个体的内在需求,着重培养人的综合文化素养;专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人的专门职业能力。然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表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需要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要具备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单方面地强调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会让培养出的个体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内在适切性,反之亦然。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首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可以培养出具有内在理智和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目前,专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学习某个行业内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就业力上表现为大学生达到了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要求。单方面的专业教育具有局限性,它限制了大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可能。在长时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会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内,当遇到需要多领域知识或技能协同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思维定势,会出现无法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情况。专业技能仅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技能中的一部分,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突破专业壁垒的个人素养。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大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内容的内在的个人素养,在就业力上表现为具有广泛的基本知识储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以及敬业、诚信、合作、开放的品格。单方面的通识教育同样具有局限性,它使大学生在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中无法满足市场的专业需求。虽然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框架,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知识和能力都是常识性的,并不能精确且精细地发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掌握解决专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无从达到适合岗位的专业要求。因此,要使大学生的就业力具有竞争力就要协调其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之间的关系。“单纯注重专业教育或单纯注重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足”[3],培养具有内在理智和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其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并能推动社会高价值人力资本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条件是相联系的,为了适应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保证自身的劳动能力和道德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从外部环境上来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可以让大学生打下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既有内在的能动性又兼具外在的主动性;从内部环境上来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可以让大学生自主地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意识,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与发展能力以及就业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格等个人综合素质会得到提升,其自身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价值也会相应提升。从市场需求来看,具有内在理智和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不但在内在上具有巨大的专业创造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消化专业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整合多方面资源,形成强大的就业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要成为具有内在理智和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就要同时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这也更切合高等教育的本质,为大学生将来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做好铺垫,使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和个性特质。

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在要求

创新教育的理念最初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1998年提出的,其“目标是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拼搏奋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4]。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限于专业的划分和专业培养计划的壁垒性,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技能和职业愿景都带有一定的刻板定式。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习得、专业实践向知识转化和创造新知的转变,提高就业力,为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要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首先,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内在和外在环境所认可,主体意识被唤醒,才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创新精神层面,需要大学生自主、自发地让思维保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多感官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探索事物的本源和现状并发散性地探索其将来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要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撇开经验主义的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态度;要培养逻辑探究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不受刻板印象和传统习惯的束缚,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能够综合运用解读、分析、评价、推断等多种方式对现有事物进行分析、评估和重建,以期达到内化的明辨。在创新意识层面,要让大学生自觉、能动地保持新颖性、历史性和差异性。在学习或工作中有探究新事物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想象力,对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新需求的意志与情怀。在创新能力层面,要让大学生自发、自愿地运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综合地调用和处理自身的学习技能、辨析技能、想象技能、实践技能和组织协调技能。创新教育是一个全面的、动态化的过程。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专业化知识及认知得到内化和深化,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延伸和有效补充。能够将专业教育中得到的知识、能力进行创新性的应用,使之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其次,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专业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创新教育则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两者互有区别但绝不矛盾。两者融合可以打通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和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的高等教育间的联系渠道,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协同创新、交叉培养的新机制。大学生的开创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式也会由僵化、被动地习得转变成批判、主动地吸收。在就业力的提高上,通过主动性的学习和实践,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在进入某一行业从事某一岗位前就已充分地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5]。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要回归到其自身。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能让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落到实处,实现个体化需求下的个性化训练的目的。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的具体实践[6],从而继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因此,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在要求。

三、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本质内涵

(一)实践课堂的作用

高校教学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投身实践课堂,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课堂通常又被称为“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实践课堂的育人功能,对于提高学生就业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实践课堂是教学课堂延伸的有效载体。实践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不脱离第一课堂训练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实践和探究实践,在社会化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和个人素养。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拓宽和更新,从思维、认识、实践三个环节提升个人能力[7]。

第二,实践课堂可以使学生发现在教学课堂中难以发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实践课堂的核心思想即在“学中做,做中学”,其中“做”为重点,“学”为核心。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各种现象的产生能让学生完整地观察体会事件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出自身不足和问题,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就业力。

(二)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的融合途径

实现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的融合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多地是要付诸于行动,学校要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全方位、多途径地营造浓郁的实践课堂和教学课堂相融合的良好氛围。

第一,要更新理念,构建教育新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注重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先导,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注入实践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逐步形成融合并扩大融合。

第二,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教育新方法。采取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把学生作为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需要,洞察社会发展动态,了解社会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课堂教学,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第三,深入探索研究,开拓教育新途径。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共同促进的模式,分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实践活动,从细节入手,从局部做起,深入研究,逐步明朗,寓实践于教学,融教学于实践,同步建设,双重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形成二者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方面,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需要重视的最突出问题,高等学校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意味着高校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而大学生自身就业力是学生就业问题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应该将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作为重点工作。

本文从教育路径方面,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经过综合分析和实际研究,得出在教育路径选择方面,可以从三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第一,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避免传统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影响大学生自主意识发挥的局限性,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本领、练就技能,从而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创新可以使大学生具备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地成为工作能手和事业上的强者。第三,将实践课堂和教学课堂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也会促进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高校在做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实践课堂和教学课堂三方面的融合工作后,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力,进一步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帅,路晶,刘岩松,李洪亮.大学生碎片时间使用行为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6(5).

[2]江岩,张体勤,耿新.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维度与测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4]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

[5]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6]袁贵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N].光明日报,2015-06-04(02).

[7]王晓如,贠大强.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通识技能融合
高级技能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