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角度思考工会工作的有效供给
2018-04-03薛晓霞
薛晓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政府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情选择的创新调控方式。这场改革由“怎么看”到“怎么做”,经历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个认识阶段[1],充分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从传统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向供给与需求“两手抓”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所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劳动关系也带来重大挑战。
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工会工作突出群众性的基础。供给侧改革对于工会来说,需要以新的视角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不仅要搞清楚现状是什么,解决“怎么看”的认识问题,还要搞清楚方向是什么,解决“怎么干”的行动问题。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职工利益带来的调整,工会组织要主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关系,及时回应职工诉求,化解劳动关系矛盾隐患,扭转工会工作供给和职工需求“供需错位”的失衡局面。
一、工会组织“供给”与职工“需求”存在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2]。需求与供给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依照中国工会的构架,工会组织可以比作成为“供给侧”,职工一方则可以比作成为“需求侧”[3]。职工对工会组织“供给”的满意程度是评价工会组织凝聚力、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长期以来,工会都一再强调从源头参与,有的放矢工作。但实际上,到了基层工会却往往走样变形,职工看工会和工会看工会不一样,就是由于工会组织的“供给”出了问题。
(一)工会提供服务没有以职工需求为导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既有生理的需求,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现在职工的需求在升级,如果供给不跟着需求“走”,肯定就要出问题。职工的需求处于工会的支配地位,工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应该以职工的需求为导向。但现实中,很多工会开展工作不能从职工的需求出发,导致职工对工会组织“供给”的满足感不强。
(二)工会开展活动不均衡
供给与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且要对称平衡才能平稳健康发展。少数企业工会由于文体活动设施较缺乏,平时开展活动少;有的企业为应付上级举办的比赛多,真正符合职工需求的少;有的企业参加人员“老面孔”多,“新面孔”少。从理论上讲,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从低端平衡向更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和更高水平的需求。因此对工会来讲,要提高工会在创新文体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内容上的供给能力,当务之急是提高工会供给的针对性。
(三)工会组织提供“供给”服务缺少有效的制度供给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供给和需求既对立又统一,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地把供给理解为仅仅是提供产品或服务,还应包括有效的制度供给。工会制定制度、工作措施以及相关政策,是对职工需求的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优化供需平衡机制,以供给创新释放需求潜力来提供具有关键意义的制度供给。但是在一些基层单位,工会组织还不能为职工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即使有也形式单一,只针对正式职工不涵盖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这说明工会在制度供给上存在盲区。
(四)职工权益保障效果不明显且质量不高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把职工的利益诉求纳入到制度轨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去和资方博弈去实现自己的法定权益和合理利益[4];通过制度化建设,从源头寻找国家、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对劳动关系监管、协调和管理的平衡点[5]。职工非常看重的权益就是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而工会组织对职工权益的保障的质量却明显不高。在经济权益问题上,职工们希望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加以解决,但是工资集体协商的效果总体上看还不那么明显;在政治权益问题上,职工们希望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予以改善,但是职代会制度在企业里的实际境遇并不一致;在文化权益问题上,职工们希望通过弘扬“劳动创造世界”及“劳模精神”来实现,但效果并不理想[6]。
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和服务职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原因错综复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分析,工会应杜绝“自我设计、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供给”方式,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推动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无缝对接[7]。
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加工会工作的有效供给
从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来看,几乎每项任务都涉及职工权益的保障问题。工会工作如何从注重需求转变为注重供给,这是工会必须直面的问题。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利益的调整,也必然使职工利益受到影响。工会组织要找准切入点,从“供给侧”角度对整体的工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增加工会工作的有效供给,满足不同行业职工各种价值层面的需求。
(一)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工会引领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一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结构性改革给部分职工带来的利益调整甚至阵痛,要借助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发挥工会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切实加强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专题讲座、宣传画廊、学习辅导、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帮助职工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积极支持和参与转变发展方式,使广大职工充分理解和把握好长远与眼前、希望与困难、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借助社会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各级工会报刊、网站和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学校等工会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职工网、官方微信、劳模宣传等方式,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鼓励引导下岗、失业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质[6]。
(二)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对经济组织生产管理、整合资源优化的改革,也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塑和发展[7]。
在创新文体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内容上要突出群众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好职工工作是题中应有之义。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凝聚作用、弘扬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阵地。工会组织要积极满足广大职工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开展职工需要的、喜欢的和愿意参加的活动[5]。工会工作要转变注重需求为注重供给,积极满足广大职工多样化的需求,禁止以某种手段强迫或变相强迫职工参加的活动,避免出现工会工作同质化倾向。
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受理职工诉求。工会的基本职责是以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来构建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按照《工会法》等法律的规定,维权的内容包括政治权益、民主权益、经济权益、劳动权益、精神文化权益、人身健康权益、心理健康权益等等。工会要积极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受理职工诉求,切实发挥维权作用。只有这样,工会才能够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和参与改革,为改革出言献计,才能在推进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及社会和谐方面起到自身独特的作用。
强化协商民主,落实职工权益。在企业行政制定和出台有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政策时,工会要全过程参与其中。要加强职代会制度规范化建设,将职工安置方案纳入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实现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和同步推进。要把合理利益通过约定变成法定权益,在法定基础上进行不断约定,提出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标准,发挥集体合同的作用。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方位提升劳动竞赛含金量。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就是效率的提高,而效率提高的着眼点在于要素市场的效率提高。要素市场的效率提高就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提高[8]。从理论上讲,在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从低端平衡向更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劳动力新的更高水平的需求。工会组织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从供给出发,在每一次活动前对一些传统的劳动竞赛活动形式进行创新改造,把劳动竞赛的触角伸向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结合工会职责,深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及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实现对劳动力效率的提质提速[6]。
(三)加大帮扶力度,保障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工会组织要支持、参与和推动“供给侧改革”,树立为广大职工服务的意识,依据广大职工的真实需求,为职工群众提供有效供给,使工会组织牢牢扎根于职工群众之中,始终成为广大职工可以依赖的“职工之家”。
多措并举,提高工会就业服务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经济伦理观念变革之一,是就业伦理观念的转变[9]。工会要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鼓励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创一流,岗位创新、岗位成才,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劳动者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有效途径[2]。要把职工创业促就业摆在工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多项工作措施,有效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对在淘汰落后产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职工,工会给予重点帮扶,以就业保岗、培训提技、创业带动为手段,多措并举,提高工会就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缓解职工分流压力,集中帮助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同时,对职工个人和困难群体提供小额借款扶持,变输血为造血。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引导下岗、失业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实现再就业。
大力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工作,让职工分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工会供给是为了满足职工需求,而职工的需求多种多样并不断发展变化。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工作,是工会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和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坚持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高度出发,维护职工权益,积极实施普惠服务,在会员专享、关爱慰问、劳动保护、文体活动等方面做文章,把工会“供给”向基层延伸,健全工作载体,整合工会系统网站、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构建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型的普惠性服务职工工作格局[6]。
在精准帮扶中让困难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批“僵尸企业”退出,导致大量职工下岗。这就要求工会加大帮扶力度,在准确掌握这些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下,帮助做好下岗或收入降低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确保职工转岗、离岗时社会保险关系不断、费用不欠。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帮助下岗转岗职工参加培训(职业培训、创业培训)以及再就业。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因欠缴社会保险费不能办理退休和拿不到失业保险金的困难职工,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或领取的社会保险金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困难职工,以及因病致困返困的困难职工和确实缺乏再就业竞争力的职工,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精准帮扶[10]。让工会为职工群众提供的“供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联,工作力度与职工群众“需求”度正向匹配[6]。
三、结论
“供给”适应“需求”这样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始终绕不开“劳动力”这一核心要素。工会组织适应经济新常态,理应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来激发市场活力,把服务职工工作紧贴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涉及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中去。积极应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职工权益实现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重视思想引领促进职工支持改革,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职工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要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企业改制改革、减员分流、职工安置等问题,把工会工作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中去思考和定位。要注重源头参与,积极反映职工诉求,把工作重点竭尽全力地放在保岗位、保收入、保安全上;畅通职工诉求,推动集体协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11]。要加强源头参与,及时掌握职工生活、工作及思想状态,特别要深入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受到冲击的职工群众中,做好释疑解惑、情绪疏导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加工会工作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胡月晓.中国供给侧改革并非供给主义[N].企业家日报,2016-03-11.
[2]朱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工会作用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 2017(3).
[3]曹光.增加工会工作有效供给势在必行[N].工人日报,2016-04-05(2).
[4]薛晓霞.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变化趋向与工会维权的实现途径[J].兵团工运,2015(3).
[5]姜舰.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劳动关系有何影响[J].人民论坛,2017(3).
[6]薛晓霞.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彰显工会的独特作为[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7(3).
[7]郑耀频.扩大有效“供给”做职工满意工会[N].湖南日报,2016-04-29.
[8]李康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9]乔洪武,邓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伦理观念的变革[N].光明日报,2016-05-08(6).
[10]郑莉,彭文卓,张悦.“娘家人”的这一年[N].工人日报,2016-01-15.
[11]刘军胜,邓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维护农民工权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