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大肠杆菌病诊断及防治
2018-04-03周香锦王英利
□周香锦 王英利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1 疾病类型
1.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在初生的仔猪中最常见,也称为初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出生12 h后的仔猪最易发病,一般发生在5 d龄以内仔猪,以1~3 d龄仔猪居多。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达100%。
1.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也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仔猪哺乳期间常见病。哺乳猪仔尤其是10~30 d龄的最易患病。发病率50%左右,而死亡率较低。
剖检尸体外表发白呈苍白色、消瘦,被毛粗乱不整齐。胃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变化,胃至小肠前端最为明显。胃黏膜充血,严重者出血,肠黏膜容易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
1.3 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又称大肠埃希菌中毒或消化道水肿病。断乳后比较常发,尤其是7~14 d的仔猪最易发病。发病快,病程短,一般持续1~2 d,短的只有数小时。本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尤其是营养良好、生长肥胖和强壮的仔猪。
这种大肠杆菌病的症状比较严重,病猪体温一般变化不明显,病猪面部水肿,四肢无力,盲目行走或转圈,四肢划动作游泳状。死亡前口吐白沫,最终昏迷而亡。
病变主要是水肿,剖检时可见胃壁、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胆囊与喉头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水肿最严重。淋巴结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2 实验室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测,常用的有DNA探针技术和PCR技术。
3 疾病防治
3.1 疾病预防措施
在母猪分娩前7 d将产房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也要将母猪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将病菌传给新生仔猪。新生仔猪需要在一个干净、干燥和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仔猪哺乳前,挤出母猪乳头中的少许乳汁,以减少细菌和污物,同时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和消毒母猪泌乳区。及时清理产房以免仔猪接触粪便,圈舍要定期消毒。饲养人员根据仔猪生长的环境要求及时调整产房的温度,同时注意适时通风换气。
3.2 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母猪产前产后2 d要适当限食,配比要适当,母猪要喂养全价的饲料,但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切忌突然改变饲料,要保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适当在饲料中添加矿物和维生素以及一些青绿饲料。保证有充足的饮用水。
3.3 猪仔的饲养管理
仔猪出生后,最好在出生1 h内吃上初乳。初乳中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脂肪,还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它具有增强仔猪免疫力、促进消化的功能,是仔猪出生后的天然食品。
仔猪在断奶后需要过渡一段时间再转入保育舍,饲料也要逐渐过渡。根据仔猪生长发育的特点,应及时在饲料中补充铁、硒等,在仔猪出生后的第2 d,可一次性肌注5%的右旋糖酐铁2 mL或生血素等,提高仔猪的抗病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的发病率。
4 疫苗预防
临产前1个月母猪接种大肠杆菌k88、k99进行免疫。
5 药物预防
从母猪产前7 d至产后7 d,在饲料中添加大肠杆菌敏感抗生素,可控制母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同时母猪的乳房炎和乳腺炎的发生率也会降低。在临产前的第2 d和第7 d,肌肉注射猪10 mL的水肿抗毒注射液,降低大肠杆菌疾病的发生。仔猪可口服庆大霉素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的大肠杆菌疾病发病急,一旦发现采取以下措施:①仔猪黄白痢可口服杨树花或双黄连等药物,效果显著;②仔猪白痢,可肌注链霉素+乙酰甲喹,药效显著;③仔猪水肿病采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对该病进行控制;④夏季发生大肠杆菌病的时候,要及时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防止脱水。
6 结束语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猪群中发病率很高,预防是关键,早期预防可以显著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猪大肠杆菌的疾病防治,要不断加强产房卫生环境的控制,改善饲养管理措施,来降低猪群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