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2018-04-03□刘婧
□刘 婧
(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世代聚居、长期发展的智慧结晶。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民族村寨正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及成效,思考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针,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期建成小康社会,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1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主要措施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现有少数民族人口641.0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0.1%。湖南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遍及全省14个市州及所辖各县市区,辖内有1个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步、麻阳、江华等7个民族自治县,100个民族自治乡。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丰富。目前共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 019个,其中具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2 000多个[1,2]。至2017年,湖南省经国家民委挂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有58个(2014第一批27个,2017年第二批31个)。
1.1 重视对民族特色的挖掘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少数民族村寨多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南岭山脉及罗宵山等边远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空间。重视对民族特色的挖掘,对于彰显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积极意义。
湖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民族风情浓郁、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村寨。绥宁县上堡古村位于绥宁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深处,是一个海拔800 m(属于高寒山区)的苗寨。明朝正统元年至天顺年间,湘桂黔交界的苗民以上堡为中心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457年,李天保建立苗王国,将苗族的疆域划分为省、府、州、县等行政单位,上堡村为苗国的首都,是苗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遗址,也是他们的政治活动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村子里至今还保留着金銮殿、忠烈祠、哨台等遗迹及解放后在原址重建修复的钟鼓楼。此外,这里的民居为苗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但布局与其他苗寨不同,村寨山环水绕的景观格局十分独特,村落右前方及后方均是良田,房屋建在森林与农田的交界处,有利于扩大粮田面积。极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水系分布,村落四周群山环绕,前山较低,整个村落外围如有一座天然屏障。其选址与布局体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使整个村庄有机地依附于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相生相息,体现了苗民的智慧。
1.2 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空间,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歌曲、舞蹈、习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是加强村寨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劳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展示民俗特色。同时,通过演艺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是整合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在当下,体验式旅游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了解“异文化”重要途径,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城步县桃林村位于城步县两江峡谷中心地带,是一个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苗族村寨,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峻,桃林在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乡亲返乡创业、择业,扩大经济来源等方面,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了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和利用“四八姑娘节”“六月六山歌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参与到民间艺术团建设和经营中,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成效
近年来,湖南省通过“保护少数民居,促进民生工程”“抓特色产业开发,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抓特色文化传承,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加大了对民族村寨的保护力度,湖南省民宗委2017年发布了《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对全省2 000多个具有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基础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和改造200个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3]。具体成效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带动村寨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发生率
自实施保护和发展措施以来,民族村寨的旅游接待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抓住“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挂牌的契机,扩大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了游客,带动了村民增收。城步县桃林村每年“五一”“十一”“四八姑娘节”等法定假日和传统节假日桃林村生意最为火爆。观光旅游的客络绎不绝,据村委统计旅游旺季每天可接待游客约300余人,平均每户“苗家乐”每年纯利润达5万元左右,解决村里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近3 a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据看,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逐年减少,2016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99人,到2018年6月已脱贫人数46户191人,未脱贫5户8人,贫困发生率不到1%。
2.2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实施,基础社会建设获得新成就。一是传统民居得到修缮和保护。绥宁上堡村的传统民居保护完好,主要是苗族、侗族的传统建筑——干阑式建筑,即吊脚楼,其特点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下屋用来养鸡、鸭、猪。在上堡村,传统民居得到了统一维护,维修材料、维修工人统一安排,村民只需要配合出工,根据房屋的损坏程度进行维修,上堡村以统一维修的方式,对屋檐、翘角、刷新外墙油漆,打新式无烟灶台。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桃林村全长8 km的主村道已全部实现硬化,基本实现组组通,大力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实施改水改厕工程,沼气池110口。通讯设施配套,全村固定电话,无线通讯设施完善,全球通、联通网络信号覆盖全村每个角落。村内有集村办公室、会议室、远程教育室、党员活动室、小学1所,医疗卫生站1个。村寨中垃圾全部进行集中处理,村民将生活垃圾倒入垃圾筐或者指定的垃圾站,村里有2位专门负责清理公共空间的卫生员。打造了村容整洁、古朴大方、和谐文明、自然风光优美的民族村寨。三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98%以上,促进了民生事业的发展。
2.3 促进村寨文化的保护
自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站保护和发展工作以来,文化是其关键。各民族村寨在积极开展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城步县以“苗族山歌”“傩戏”“苗绣”为重点内容,并组织专业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摸底,利用节庆活动和现代化多媒体传播技术,输出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
3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村寨的发展与保护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源分配不均。一些没有列入重点保护的村寨没有得到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应有的重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列入重点保护的村寨也存在发展的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政府应有效引导,合理分配利用资源,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动民间力量的加入。
二是规划不够科学。部分村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完善,但与外界联系的交通依旧不便利,制约其发展。绥宁上堡古国离县城约50 km,离乡镇寨市30 km,进城道路几乎都是砂石路,路窄、坑多行车不易,且雨季引发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极易阻断交通。
三是外出务工依旧是主要经济来源。旅游产业创收季节性明显,能解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限。村寨旅游淡季时间长,游客较少,旅游创收主要靠提供食宿、特产。绥宁上堡古村交通不便,沿途景色虽美,但游客不多。在淡季,村中能提供食宿的有七八家,但真正能维持生意的仅两三家。
四是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问题。和诸多非遗项目一样,苗族婚嫁歌、傩戏也面临着不少困境。不少苗族婚嫁歌传承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富力强者不多,且生活比较困难的不少,项目面临“人死艺亡”的困境。此外,非遗等古老文化遭遇“现代化陷阱”,受市场经济冲击,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人文精神,非遗的“原生态性”正在受到破坏。74岁苗族婚嫁歌传承人阳庆业老人谈到:“现在大家观念变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年轻人不再喜欢传统的婚庆仪式,哭嫁、贺郎的庆祝方式已经慢慢地退出人们视野。传统礼仪不再受人们重视,保护和弘扬困难”。85岁的傩戏传承人谈到“舞草龙、演傩戏报酬微薄,年轻后生都不愿意学了”。民族文化来源于民间基层,传承延续需依靠群众力量,获得群众基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创建“民族文化传习所”,保护传承人、鼓励传承人“传帮带”探寻培养青年传承人的有效方式。
4 结束语
需要政府根据村寨实际情况,继续加强指导和加大投入,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合理有效规划,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