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的缓和及其影响
2018-04-03梁志
梁 志
20世纪70年代初,朝鲜*① 除直接引文外,文中的“朝鲜”全部指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韩国首次展开具有实质意义的长时间对话。*>② 冷战期间,朝鲜半岛南北方共进行了三次对话,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参见Victor D. Cha, “Korean Unification: The Zero-sum Past and the Precarious Future,” Asian Perspective, vol.21, no.3(Winter 1997), pp. 65-71。此次对话清晰地昭示出东西方关系改善对朝鲜半岛内部和解推动作用的有限性。换言之,外部大国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进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朝韩双方走上协商之路,但朝鲜半岛的冷战结构并未因此自动消解,主要阻力恰恰来自美苏对抗引发的关乎当地政权存续的南北方体制之争。从这个角度讲,细致梳理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对话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加深对后冷战时代作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内外部关系的认识。
近十年来冷战史学界已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焦点集中于朝鲜和韩国应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急剧变动的策略以及中美和解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注]前者参见Mitchell Lerner, “Biting the Land that Feeds You: Nor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ld War and beyond,” Diplomacy and Statecraft, vol.18(2007), pp.831-869; Shin Jongdae, “The Perception of ROK on Sino-US Rapprochement and Its Ensuing Responses,” Conference Paper, 2009 ECNU-UNKS-NKIDP Spring Workshop, June 4, 2009; Woo Seongji, “The Park Chung-hee Administration amid Inter-Korean Reconciliation in the Détente Period: Changes in the Threat Perception, Regim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Korea Journal, vol.49, no.2(Summer 2009), pp.37-58; Bernd Schaefer, “Overconfidence Shattered: North Korean Unification Policy, 1971-1975,”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Project Working Paper #2, December 2010; Gregg Brazinsky, “Korea’s Great Divergence: North and South Korea between 1972 and 1987,” in Tsuyoshi Hasegawa, ed., The Cold War in East Asia 1945-1991,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241-264; Sergey Radchenko & Bernd Schaefer, “ ‘Red on White’: Kim Il Sung, Park Chung Hee, and the Failure of Korea’s Reunification, 1971-1973, ” Cold War History,vol.17,no.3(August 2017), pp.259-277.后者参见Seuk-ryule Hong, “U.S.-China Relations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1970s,” Conference Paper, 2009 ECNU-UNKS-NKIDP Spring Workshop, June 4, 2009; 李東俊:《未完の平和:米中和解と朝鮮問題の変容1969-1975年》,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10年版;夏亚峰:《革命与缓和:中美和解进程中的中国对朝政策(1971-1975)》,《冷战国际史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59页;沈志华:《面对历史机遇:中美关系和解与中朝关系(1971-197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14页。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研究主题的限定和资料不足的制约,既有成果尚未对以下问题给予充分解答: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朝鲜和韩国走向谈判桌,双方各自的考虑是什么;这次给南北方人民带来莫大希望的对话缘何没能成为半岛统一的起点;朝韩关系的缓和对二者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故本文拟利用2010年以来公开的美国、韩国以及前东欧各国的档案文献[注]主要包括: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10(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RUS, with appropriate year and volume numbers)(共收录美国档案172件);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wo Koreas from Nixon to Clinton (1969-2000),” in 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hereinafter cited as DNSA),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June 2010(共收录美国档案1697件,少量涉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Détent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1970-1974(hereinafter cited as RFDKP), July 2010(收录美国、韩国、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档案共566件);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Project, After Détente: The Korean Peninsula, 1973-1976(hereinafter cited as ADKP), 31 October-1 November 2011(收录美国、韩国、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档案共249件)。,围绕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缓和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进而揭示朝鲜半岛冷战体制中的某些特质。
一、缓和迹象初显
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改善的大背景是东西方关系的明显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与朝韩实力的逐渐接近。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大力倡导缓和东西方关系。[注]Richard Nixon,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20, 1969. Online by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 Woolley,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941苏联立即接过美国递来的“橄榄枝”。随之而来的是基辛格—多勃雷宁秘密磋商以及尼克松—勃列日涅夫莫斯科会谈。[注]FRUS, 1969-1976, vol.12, Soviet Union, January 1969-October 1970,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6, pp.37-42; Robert D. Schulzinger, “Détente in the Nixon-Ford Years, 1969-1976,” in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II, Crises and Déten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378-382.地区层面上,缓和的气氛也十分浓厚。1966年以后,苏法关系逐渐改善。而大约肇始于同一年的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花结果。[注]Svetlana Savranskaya and William Taubman, “Soviet Foreign Policy, 1962-1975,” in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II, Crises and Détente, pp.146-147; Karl Cordell, Stefan Wolff, “A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of the ‘German Question’: Ostpolitik Revisited,”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vol.3 (2007), pp.262-263; 葛君:《缓和的倒退?:1966-1968年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德国研究》,2011年第2期,第33-39页。同样,尼克松上台后不久便开始酝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注]FRUS, 1969-1976, vol.1, Founda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9-1972,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3, pp.78-79; 戴超武:《美国“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1969-1975)》,《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第94-99页。更令世界感到震惊的是尼克松访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中日邦交正常化。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朝鲜半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966年秋,风云突变,朝鲜非军事区武装冲突的次数明显增加。[注]FRUS, 1964-1968, vol.29, part1, Kore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0, pp.209-210.1967年,局势变得更加紧张。[注]Ibid, p.274, footnote3.更为严重的是,1968年1月21日深夜31名武装人员袭击了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刺杀朴正熙未遂。时隔不到48小时,朝鲜俘获美国“普韦布洛”号间谍船。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急剧升温,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普韦布洛”号事件刚刚平息,1969 年4 月15 日一架美国EC-121大型电子侦察机又在日本海上空被朝鲜人民军击落,31名机组人员全部阵亡,危机再次爆发。[注]详情可参见Ibid, pp.309-310; Mitchell Lerner, The Pueblo Incident: A Spy Ship and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2; Richard Mobley, Flash Point North Korea: The Pueblo and EC-121 Crises,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正因为如此,才有人将20世纪60年代末的朝鲜半岛形势概括为“第二次朝鲜战争”。[注]Mitchell Lerner, “Mostly Propaganda in Nature: Kim Il Sung, the Juche Ideology, and the Second Korean War,”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Project Working Paper #3, December 2010, pp.1-2.
面对国际环境的迅疾变化和半岛内部的激烈冲突,朝鲜和韩国均不得不大幅调整对南北关系的立场。60年代下半期,在对韩和对美政策方面,朝鲜奉行的是强硬的对抗政策。但苏联对这一做法并不认同,一再暗中对朝鲜的“擅自行动”和“过激行为”表示不满。[注]Sung-hack Kang, “Crisis Management under Armistice Structur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Korea Journal, vol.31, no.4(Winter 1991), pp.17-18; 梁志:《1968年“普韦布洛”号危机初期的美苏交涉》,《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4期,第130-144页;邓峰:《美国与EC-121危机——对1969年美国大型侦察机被朝鲜击落事件的研究》,《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第20页。苏联这样的反应不能不令对苏一边倒的朝鲜感到失望。不仅如此,从实际效果来看,朝鲜的强硬政策似乎适得其反:随着半岛局势的渐趋紧张,美国不断增加对韩国的军事援助,加强美韩安全协商机制。[注]参见FRUS, 1964-1968, vol.29, part1, Korea, pp.270-272, 302-306, 339-341;Lee Suk Bok, The Impact of US Forces in Korea,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58; Barry Rubin & Thomas A.keaney, eds., US Allies in Changing World,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1, p.205。于是,朝鲜决定以改善对华关系为起点调整外交政策走向,主要表现为1969下半年到1970年上半年朝中两国领导人互访。[注]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8页。
中朝关系与中美关系的同步转暖促使朝鲜对半岛南北关系格局的未来走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在“尼克松主义”的指导下,1970年3月20日美国正式决定在1971年财政年度结束前削减2万驻韩美军。[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148-150.1971年7月9日到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会谈期间,周恩来提出驻韩美军撤出的问题。基辛格答复说:“如果我们两国的关系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韩国军队回国以后,我认为完全可以想象在尼克松总统的下一届任期结束前,即使不是全部,至少大部分美军会撤离韩国。”紧接着,周恩来访问朝鲜,向金日成通报了基辛格访华的情况。朝鲜领导人很快意识到它有可能借助中国的支持迫使美军彻底离开朝鲜半岛。30日,朝鲜第一副首相金一访华,希望中国在同美国会谈时转达朝鲜的八点主张,主要内容便是美国完全放弃对朝鲜半岛事务的介入。中国答应了朝鲜的请求。[注]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第39-40页;Bernd Schaefer, “Overconfidence Shattered: North Korean Unification Policy, 1971-1975,” p.6; Seuk-ryule Hong, “U.S.-China Relations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1970s,” pp.2-5.
就这样,苏联对朝鲜强硬政策的冷淡反应、半岛紧张局势带来的美韩军事合作关系的加强、通过中国促使美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可能性的出现共同构成了朝鲜重新强调南北对话和推行和平统一战略的压力或动力。
如果说半岛局势的演化和国际格局的变动对朝鲜领导人而言是喜忧参半,那么朴正熙政府从中却几乎丝毫看不到未来的希望。1966年秋非军事区武装冲突加剧之时,美国劝说韩国保持克制。“青瓦台事件”发生后,朴正熙要求美国支持韩国采取报复行动。美方表示不愿与朝鲜发生冲突,朴大失所望。然而,“普韦布洛”号及其船员被扣押的消息传来,华盛顿先是紧急向朝鲜半岛大规模调兵遣将,接着又和朝鲜单独举行秘密会谈。美国对两起事件态度的巨大反差令韩国领导人十分不满,并对华盛顿的“保护伞”产生了怀疑。在接下来的EC-121事件期间,美国同样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注]Nicholas Evan Sarantakes, “The Quiet War: Combat Operations along the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1966-1969,”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vol.64, no.2(April 2000), pp.441-442; Jong Dae Shin & Kihl Jae Ryoo, “ROK-DPRK Relations in the late 1960s and ROK Diplomacy,” Conference Pape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Two Koreas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May 11, 2006, p.88; FRUS, 1964-1968, vol.29, part1, Korea, pp.331-332; 梁志:《“普韦布洛”号危机决策与美国的国际危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72-179页;邓峰:《美国与EC-121危机——对1969年美国大型侦察机被朝鲜击落事件的研究》,第22页。更让韩国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尼克松政府差不多是单方面决定撤走两万驻韩美军,并不顾韩国反对将留下来的第二步兵师撤离非军事区,代之以韩国第一师。这样一来,一旦发生战争美国自动卷入的保证便消失了。[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 117, 119, 224, 227-228; RFDKP, document32 and document45; Shin Jongdae, “The Perception of ROK on Sino-US Rapprochement and Its Ensuing Responses,” pp.4-9; Seung-young Kim, “Security, Nation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Nuclear Weapons and Missiles: The South Korean Case, 1970-82,” Diplomacy & Statecraft, vol.12, no.4(December 2001), p.55.
1971年7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公布了尼克松1972年5月之前访华的消息。韩国非常担心中国会要求美国将驻韩美军全部撤出,中美在秘密会谈中会拿韩国的利益做交易。尽管尼克松等美国政要不厌其烦地向韩国做出各种保证,[注]Shin Jongdae, “The Perception of ROK on Sino-US Rapprochement and Its Ensuing Responses,” p.9; RFDKP, document174; 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274-275, 281-283, 294-295.但朴正熙等主要韩国官员坚持认为:华盛顿经常忽视韩国人的感受,不愿就相关问题与之进行充分的协商;大国不能阻止“中华民国”失去联合国的席位,不能阻止其他地区发生战争;以尼克松访华为代表的大国外交有可能牺牲韩国的利益。[注]RFDKP, document216; 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279-283, 307, 316, 350.值得一提的是,事实恰好相反:有研究表明,在中美关系缓和过程中,中国对驻韩美军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这一新形势的出现使青瓦台有条件暂时放弃强硬的冷战外交,谋求南北关系缓和。参见崔慶原:《冷戦期日韓安全保障関係の形成》,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4年版,第156页。
可以说,自1966年秋朝鲜局势日益紧张之日起,朴正熙政府便开始渐渐地怀疑美国保护韩国的承诺。到尼克松访华消息传出时,韩国对美国的不信任程度达致顶点。无奈之下,汉城也只能正视以东西方缓和、朝鲜与中苏两国同时交好为主要特征的周边环境,放弃过去将安全危机作为从韩军赴越过程中榨取更多美国资源的重要手段,[注]关于韩国的该做法,参见Tae-Gyun Park, “Beyond the Myth: Reassessing the Security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the Mid-1960s,” Pacific Affairs, vol.82, no.1(Spring 2009), pp.93-110。在竭力巩固美韩同盟的同时,试图改善与朝鲜的关系,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国防建设争取时间。
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朝鲜南北方要真正走向平等对话,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实力的大体相当。在朝韩军事力量对比方面,美国情报界1967年9月21日的一份特别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指出:总的来说,朝鲜与韩国的总体军事实力基本平衡。1969年1月30日的另一份美国特别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同样认为:如果没有外部持续有力的后勤支持,南北方的陆军均无力发动一场持久的战争,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冲突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注]DNSA, United States and the Two Koreas, KO00001, KO00009.事实上,直至1970年南北方军事发展水平仍大体相当。[注]Do Young Chang, “Inter-Korea Relations and the Major Powers,” Asian Affairs, vol.10, no.2 (Summer 1983), p.32.经济方面,1968年以前朝鲜的经济一直领先于韩国。1968年朝鲜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94美元,韩国169美元。1969年,韩国210美元,朝鲜203美元。及至20世纪70年代初,南北方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仍基本持平。[注]Paul F. Chamberlin, “Cultural Dimensions of Korean Reunification: Building a Unified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World Peace, vol.21, no.3(September 2004), p.22; Gregg Brazinsky, “Korea’s Great Divergence: North and South Korea between 1972 and 1987,” p.241.
朝鲜对韩国态度的缓和首先体现在明显减少了越过非军事区的进攻和报复行动。[注]RFDKP, document75. 相关统计数字可另参见Donald S. Zagoria and Young Kun Kim, “North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s,” Asian Survey, vol.15, no.12 (December 1975), pp.1018-1019。不仅如此,自1970年6月起,朝鲜再次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很快,韩国便做出了反应。8月15日,朴正熙发表宣言,改变了过去一直倡导的“先建设、后统一”思想。他指出,如果朝鲜愿意放弃武力,承认联合国,韩国将努力分阶段地消除南北方之间的人为阻隔,不再反对北方参与联合国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讨论,停止与北方的和平竞赛。[注]RFDKP, document30, document31 and document56; 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216;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页。但此时朝鲜似乎并不想和韩国现政府沟通。11月18日,在接见保加利亚大使时,金日成斥责朴正熙呼吁南北联系只不过是“欺诈性的竞选伎俩”而已,朝鲜不想和他协商。如果金大中明年当选,朝鲜愿意与之讨论统一问题。[注]RFDKP, document92.
1971年4月27日,韩国举行了总统选举,朴正熙以微弱优势当选。朝鲜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注]Ibid, document165.8月6日,金日成在讲话中首次表示:“我们愿意在任何时候同南朝鲜所有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接触,其中包括民主共和党。”12日,韩国红十字会建议10月底前与朝鲜红十字会讨论搜寻离散家属问题。接到韩国的建议后,朝鲜红十字会立即响应,催促9月份就举行会谈,希望同时讨论离散家属通邮、自由来往和互访等相关事项。15日,朴正熙在讲话中表示支持韩国红十字会的提议。[注]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622页; RFDKP, document176 and document185.于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几乎从未坐到一起对等交流的南北方,[注]此间,除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外,双方的对话仅限于1963年依据国际奥委会的建议两国体育官员在瑞士举行的会谈。参见Ibid, document190; Choi Dae-seok, “Building Bridg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Korean Sports and Cultural Exchange,” East Asian Review, vol.14, no.4(Winter 2002), p.109.此时终于可以再次聚首,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从红十字会接触到高层秘密会谈
1971年8月20日,南北方红十字会代表在板门店进行初步接触,主要任务是就预备性会谈的相关事宜进行协商。在五次接触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朝鲜代表多次要求韩国代表称呼他们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而不是“北朝鲜红十字会”。韩国代表总是以“习惯问题”、应由上级官员或预备性会谈解决等理由予以搪塞,拒绝改变称呼;南北方代表均有意显示本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信息交流会渐渐变成了辩论会。[注]RFDKP, document199, document206, document208 and document215.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未来的会谈将变得日益艰难。
9月20日,南北方红十字会预备性会谈开始,重点是确定正式会议的程序。[注]Ibid, document219.会谈中,北方表现得较为积极,希望尽早召开正式会议,提出搜寻和会面的对象不应仅仅包括直系亲属,还应包括远亲和朋友。相形之下,南方显得比较消极,主张循序渐进,先确定搜寻失散家属(不包括远亲和朋友),然后再讨论会面等后续问题。[注]Ibid, document232, document243 and document244.11月20日,第九次预备性会议召开,北方询问南方是否愿意在红十字会会议之外由南北方领导人委任的代表举行秘密会谈,南方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注]Ibid, document250.1972年3月7日,代表韩国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厚洛的郑洪镇(Jung Hongjin)和代表朝鲜党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金英柱(Kim Yeongju)(金日成的兄弟)的金德贤(Kim Deokhyun)终于坐在一起,着手筹备高层秘密互访。[注]Ibid, document286, document289, document295, document297, document300, document302, document310 and document311.
5月2日到5日,李厚洛秘密访问平壤。在3日与李厚洛会谈中,金日成主要谈了国家统一三原则:不依靠外部力量,摆脱外国干涉;超越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异,实现民族团结;不诉诸武力,走和平统一的道路。第二天,两人继续会谈。金日成郑重地要求李厚洛转告朴正熙,朝鲜希望独立自主地追求和平统一,实现民族团结。李厚洛表示赞同,说朴正熙大体也持同样的看法。金日成接着说,金英柱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而病倒了,他将派第二副首相朴成哲访问南方。[注]James Person, ed., New Evidence on Inter-Korean Relations, 1971-1972,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Project Document Reader #3, September 2009, document20; RFDKP, document313.
5月29日到6月1日,朴成哲秘密访问汉城。[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357.5月31日,朴正熙接见朴成哲。朴成哲重申了金日成提出的国家统一三原则。朴正熙对此表示同意。但与此同时,他强调指出:南北方都保持着战备状态,军事停战线上偶尔还会发生冲突,二十七年的分裂带来了严重的精神障碍,一下子消除这些阻碍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能马上讨论统一问题,不会有什么结果。南北方必须建立一个协调委员会,由易而难地逐项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首先便是由双方的红十字会组织离散家属自由互访,然后才是其他方面。朝鲜建议在南北方就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便予以公开宣布,这样做弊大于利。公开的讨论必然带来宣传性话语和争辩,不利于双方交流。希望与金日成举行会谈,但目前还不是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如果会谈不能达成任何重要协议,莫如暂时不坐在一起。[注]RFDKP, document317.
6月10日,朴正熙和总统府秘书长金正濂(Kim chong-yom)与哈比卜举行会谈。二者指出:北方似乎急于解决高层政治纷争,目的好像并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而是想给第三方留下真心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印象。北方更感兴趣的是“分化韩国国民的一致性”,通过“欺骗性的和平攻势”误导美国公众。韩国不想因为公开双方联系情况或举行高峰会谈而让国民对此感到不安,或者对总统有过高的期望。红十字会会谈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会看到北方究竟能够走多远。[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358-360.韩国政要台前幕后的立场表明,南方深深地怀疑北方的会谈意图,因此确定了循序渐进的对话方针,将红十字会接触作为问路石。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南北方对话的步伐。
7月4日上午10点,朝鲜与韩国同时公布《南北联合公报》。公报肯定了金日成提出的统一三原则,宣布将在平壤同汉城之间设置常设的直通电话线路,并成立推动南北和解的协调委员会。[注]《人民日报》,1972年7月5日第1版;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269页。单就联合公报本身而言,确实表明南北方近一年的对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仔细观察朝鲜特别是韩国对此事的评价,则不难发现双方在文本上的承诺与实际政策设想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未来的协商之路不容乐观。
7月3日,朝鲜副外相在向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通报即将发布的《南北联合公报》内容时指出,之所以能够达成一致意见,是因为南方采纳了北方的正确路线。这将成为朝鲜统一的转折点。不过,还有许多遗留问题有待解决,接下来的斗争依旧是复杂的。[注]RFDKP, document326.在发表联合公报当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厚洛表示:联合公报完全是韩国政府坚持的结果;从现在起,南北关系由拒绝交流的对抗阶段进入边对话、边对抗的阶段。有着决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想法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对话是非常困难的。对话不一定意味着和平,仅仅是寻求和平的明智手段,因此应继续保持“国家紧急状态”和国家安全体制。由于联合国并非“外来势力”,韩国的统一方案还是联合国监督下南北方依照人口比例举行普选。6日,朴正熙与美国东亚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格林会谈时进一步透露了韩国政府的想法。他说,韩国希望和北方建立高层联系就是为了防止金日成的“鲁莽之举”。韩国对朝鲜依旧抱有怀疑态度,不过仍愿意试探一下朝鲜的意图。与朝鲜的谈判必须从实力出发,美国的支持十分必要。北方想要讨论高端政治问题,南方却主张循序渐进地展开交流。希望韩国的盟友不要和朝鲜打交道,不要承认“两个朝鲜”。[注]Ibid, document328, document329, document333 and document359; 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371-376.或许是因为看到了韩国的公开反应,朝鲜的乐观情绪也有所减退。17日,朝鲜外相召集各社会主义国家驻平壤的大使和代理大使,呼吁他们在国际上继续孤立韩国,不要与韩国建立联系。他还指出,朝鲜的和平攻势意在切断韩国的外来援助。一旦美日两国不再给韩国援助,韩国必然转过头来求助于朝鲜。接下来,朝鲜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加强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展现北方相对南方的先进之处;第二,迫使南方继续加强和扩大与北方的对话,切断南方与美日之间的联系,加速统一进程。[注]RFDKP, document355 and document366.
由是观之,此时南北方优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着手履行协议,而是一边尽可能地将公报说成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一边又竭力规劝自己的盟友不要和对方建立联系,更不要承认对方。此时,朝鲜依旧在着力削弱美韩同盟和日韩准同盟关系,推动韩国构建更为温和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进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引南方走上由北方主导的统一道路。而韩国最关心的是似乎是通过南北对话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但反过来朴正熙又不愿因为受到联合公报的约束而削弱与美国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期待着以从实力出发与朝鲜谈判为由,将美国的支持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同样,由于对朝鲜的意图疑虑重重,自身的合法性又和反共密切相关,汉城坚决拒绝修改针对朝鲜的国家安全体制。《南北联合公报》最终沦为一纸空文的命运在所难免。
三、磋商停滞与冲突再起
南北高层秘密接触的同时,红十字会预备性会谈也在进行。1972年6月16日,经过20次预备性会谈,双方终于就正式会议的五项议题达成协议。[注]Bernd Schaefer, “Overconfidence Shattered: North Korean Unification Policy, 1971-1975,” p.10.随后,南北方开始讨论正式会议的代表团规模、交通、媒体报道等程序性问题。从8月30日开始,朝鲜和韩国红十字会在平壤和汉城轮流召开正式会议。但会谈很快陷入僵局,主要分歧在于:南方代表强调统一的循序渐进,突出会谈的人道主义性质,认为人道主义问题的解决会为和平统一铺平道路;北方代表强调忽视国家的问题就不能体现人道主义,突出会谈的政治性,认为最高层次的人道主义便是祖国统一。南方应该首先废除《反共法》和《国家安全法》,为搜寻离散家属扫清障碍。直到1973年7月11日第七次正式会议,双方依然无法就作为第一项议程的调查离散家属成员住址和生死问题达成协议。[注]RFDKP, document352, document372, document382 and document450;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625-626页。
《南北联合公报》公布后,李厚洛与金英柱在板门店举行秘密会谈,讨论南北协调委员会的组成问题。相对“形式大于内容、名义上是非政府交流”的红十字会会谈来说,朴正熙更重视协调委员会会议,认为重要问题还是要通过这一渠道来解决。然而,会谈并不顺利,直至1972年9月底双方仍旧没有就委员会成员构成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北方认为成员中必须包括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等内阁级成员,南方坚持只允许低级官员加入委员会。[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408-410; RFDKP, document387.
紧接着,韩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国内控制,南北对话的难度似乎更大了。10月17日,朴正熙发表“特别宣言”,以美军撤离和朝鲜可能采取“侵略”行动为由发动自我政变,宣布在全民公决通过继续强化总统特别权力的“维新宪法”前实行全国非常戒严,解散国会,“中止现行宪法部分条款的效力”,禁止政治活动,命令大学放假,实行对一切新闻媒体的事前检查。[注]Woo Seongji, “The Park Chung-hee Administration amid Inter-Korean Reconciliation in the Détente Period: Changes in the Threat Perception, Regim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pp.46-47;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269-270页。
为加快建立南北协调委员会的步伐,10月12日南北协调委员会两主席第一次会议在板门店召开,双方重申了联合公报的精神,承诺致力于推动统一大业。11月2日到4日,第二次会议在平壤举行。3日,金日成接见了李厚洛,指出这次一定要在南北协调委员会成员构成问题上达成协议,以便下次讨论具体事宜。南北方不能在誓死一较高下中和平共处,必须进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继而进行政治合作。南北方制度的不同并非进行政治合作的障碍。只有进行政治合作,经济文化合作才会见效,搜寻离散家属的工作方能顺利展开。南北方不能再相互中伤诽谤。最终,李厚洛接受了朝鲜提出的协调委员会成员必须包括部长或副部长的建议,双方就协调委员会人员组成、程序以及停止敌对宣传达成协议,并予以公布。[注]Koon Woo Nam, “North-South Korean Relations: From Dialogue to Confrontation,” Pacific Affairs, vol.48, no.4 (Winter 1975-1976), pp.478-479; RFDKP, document415 and document419.
然而,南北协调委员会的未来前景并不光明,因为朴正熙觉得李厚洛走的太快了。1972年10日,韩国外交部长金溶植(Kim Yong Shik)向哈比卜介绍了南北协调委员会两主席第二次会议的情况。他说,朴正熙对4日朝韩联合声明中包含“联邦”一词以及建立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分委员会不满。韩国不会考虑将联邦作为统一的形式,不会认真参与三个分委会的活动。南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于30日在汉城举行。届时韩国会明确指出,只有当前阶段的会谈取得进步,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汉城将继续遵行三阶段的原则,即首先进行红十字会人道主义会谈,然后再进行贸易等其他形式的交流,最后解决包括统一在内的政治问题。同时,韩国坚持认为联合国和美军在韩国的存在问题是南方的内务,不容北方干涉。[注]Ibid, document422.
11月30日到12月2日,南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两主席第三次会议在汉城召开。李厚洛提出七点主张:互不攻击对方的社会制度、相互理解、互不干涉或诽谤对方、不强加于人、立足于自己的制度发展福利事业、加强民族团结、推进对话。朴成哲提出两点主张:召开双方军事代表会议,消除南北军事对峙;成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五个分委员会。而李厚洛认为,现在谈裁军还为时过早,建立分委员会也并不重要,执行委员会才是主体机构,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启用分委员会。朴正熙在接见朴成哲时指出,南北对话要一步步来。只有解决了离散家属会面等相对容易的问题,才能讨论裁军等较为困难的事项。[注]Ibid, document428;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627页。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厚洛要提出以上七点大而化之的主张了。
1973年3月14-16日,南北协调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平壤召开。南方希望尽快制定南北协调委员会及其他有关会议的工作细则,在板门店非军事区设立南北联合办事处。北方提出的却是五项有关军事问题的建议:停止扩军和军备竞赛;双方均将军事力量削减到10万以下;不再从国外运进武器和军事物资;撤出外国军队;缔结和平协定。结果,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不欢而散。[注]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627-628页;Koon Woo Nam, “North-South Korean Relations: From Dialogue to Confrontation,” pp.479-480.
6月12-13日,南北协调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汉城召开,双方依旧坚持过去的立场。北方主张削减军队,召开南北方政治和社会代表会议,同时建立五个分委员会。南方主张早日采纳委员会及其下辖小组的运作程序规则,联合建造板门店秘书处大楼,严格遵守联合公报,优先组建经济和社会文化分委员会。朝鲜拒绝将南北方共存作为对话的目标,反对经济和社会交流,认为这样做将进一步加剧分裂的趋势。南北方代表只能再次空手而归。[注]RFDKP, document466.
如果说以往南北对话的态势是北攻南守,那么1973年6月以后双方正式进入一场你来我往的心理宣传战。23日,朴正熙发表声明宣布了新的外交政策纲领,变化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在有利于缓和紧张局势、促进国际合作的前提下,不反对朝鲜加入国际组织;在不损害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不反对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不反对朝鲜参加联合国有关半岛问题的讨论;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向包括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敞开交流的大门。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韩国承认北方是一个国家。[注]Ibid, document472.此前,李厚洛在与哈比卜会谈时做出如下判断:北方将拒绝接受“两个朝鲜”的概念,会继续强调在获得对南方政治优势前提下的国家统一和政治军事问题。相反,北京和莫斯科将愿意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支持南北方共存。[注]Ibid, document460.言外之意,新立场不仅有利于展现韩国的和平姿态,还将在朝鲜和中苏之间打入楔子。换言之,与其说韩国的新立场是重大让步,不如说是有力的宣传攻势。事实上,朝鲜也确实无法接受韩国的倡议,原因是这样做将意味着承认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军司令部和驻韩美军的存在将随之合法化。当天晚些时候,金日成做出回应,提出和平统一五点主张,反对“两个朝鲜”的提法:消除南北之间的军事对峙状态,缓和紧张局势;实现南北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召开由南北各阶层人民、各政党和社会团体代表组成的大民族会议;实行采用“高丽联邦共和国”国号的南北联邦制;在单一的高丽联邦共和国的国号下,作为一个国家参加联合国。[注]《人民日报》,1973年6月25日第4版。为了配合新倡议,进一步揭露朝鲜的“侵略本性”,韩国在整个6月份公布了近几个月以来的一系列北方间谍案。朝鲜也在22日和27日两次公布南方的间谍活动,有的案件甚至可以追溯到1969年。6月底7月初,朝鲜又通过各种方式揭露美韩两国违反停战协定的行为。[注]RFDKP, document480.
8月8日,韩国新民党领导人金大中在日本被绑架,险些丧命,很多人猜测韩国中央情报部牵涉其中。[注]Ibid, document487 and document497.28日,金英柱就此事发表声明,谴责“南朝鲜法西斯统治者”压制民主力量的“恐怖行径”阻碍统一,要求将李厚洛开除出南北协调委员会,并允许“南北朝鲜的各政党、社会团体和各阶层人民的代表”加入其中,否则将终止南北对话。次日,李厚洛表示韩国中央情报部并未卷入绑架金大中的事件,希望朝鲜收回声明。[注]ADKP, document41; RFDKP, document373;《人民日报》,1973年8月29日第5版。此后,虽然南北方红十字会会谈和协调委员会会议仍断断续续地召开,但均已明显降级,且几乎未达成任何一致意见,甚至时常沦为相互攻击的渠道。[注]Koon Woo Nam, “North-South Korean Relations: From Dialogue to Confrontation,” pp.482-487.这一切昭示出,南北对话走向停滞。
与此同时,军事冲突再次成为南北方的特殊共存状态。1973年10月,朝鲜针对联合国军司令部控制的黄海上的五座岛屿发起了长期的军事和政治攻势,宣称这些岛屿附近的水域属于朝鲜领海,联合国军进出必须事先征得朝鲜同意。韩国拒绝承认朝鲜的说法,因此1974-1975年南北方多次发生海上冲突。1976年8月18日,在美韩士兵的保护下,五个韩国后勤服务队的工人前往非军事区修剪阻碍联合国军司令部第3号和第5号岗哨视线的一棵白杨树的树枝。朝鲜人民军军官劝阻未果,双方发生打斗,两名美国军官被打死。美韩军队提高了预警水平,朝鲜人民军也进入了战斗状态,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不过,最终美朝双方都保持了必要的克制,战争的阴云很快消散。[注]Narushige Michishita, North Korea’s Military-diplomatic Campaigns, 1966-200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p.52-60, 73-81; Richard A. Mobley, “Revisiting the Korean Tree-Trimming Incident,” Joint Forces Quarterly, issue35(Autumn 2004); pp.108-115; ADKP, document67 and document113.
问题在于,既然朝鲜和韩国都有意缓和紧张局势,为何20世纪70年代初的南北对话没有成为朝鲜半岛走向统一的关键一步呢?
首先,设置了完全相悖的目标。60年代末,朝鲜发现强硬政策并没有引发南方的革命,反而促使美国不断提高对韩国的军事援助水平。随着中美关系和中朝关系的缓和,驻韩美军的削减,以及基辛格私下提及驻韩美军全部撤离的可能性,朝鲜的政策落脚点转向通过缓和南北关系迫使美军完全撤出韩国。正因为如此,北方在与南方对话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政治和军事缓和的重要性,主张没有外力干预下的自主统一。而韩国的政策预期则恰好与之相反。美国在60年代末历次危机中反应的“软弱无力”、“尼克松主义”的出台、驻韩美军的部分撤离和重新部署以及中美和解,让韩国深深地感受到“被抛弃”的危险。韩国的反应是:一边“从实力出发”与朝鲜对话,为美军继续驻留韩国寻找理由,尽可能避免战争的爆发;一边加速军队现代化的进程,秘密研发导弹和核武器。[注]Chung-in Moon and Jin-Young Lee,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Defence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Security Challenges, vol.4, no.4 (Summer 2008), pp. 119-120; Seung-young Kim, “Security, Nation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Nuclear Weapons and Missiles: The South Korean Case, 1970-82,” pp.61, 63-69.所以,韩国缓和南北关系的目的并非维持长久和平,更不是追求统一,而是暂时推迟与朝鲜的正面冲突,延缓华盛顿削减驻韩美军的进程,为韩国走向自主国防争取时间。[注]Woo Seongji, “The Park Chung-hee Administration amid Inter-Korean Reconciliation in the Détente Period: Changes in the Threat Perception, Regim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pp.55-56.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朴正熙才固守统一的三阶段论,在南北对话中主张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只有看到双方目标的相互背离,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朝鲜和韩国对缓和步伐的设定大相径庭,对《南北联合公报》的解释截然不同,对各项合作事宜细节的看法迥然各异。
其次,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内因素的掣肘。虽然金日成在国内的威望极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政策主张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拥护。1973年,由于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朝鲜人民军中的一些将领开始抵制和平统一的路线,反对向南方做出任何让步。10月8日到13日,全军指挥官和指导员在平壤数次举行集会。党和政府不得不出面组织一次两万多人的大会。会上,军方认为由于武力统一的条件日臻成熟,应继续加强政治革命活动,提高战备水平。最终,金日成出面积极干预,才压制住了不同的声音。[注]ADKP, document46 and document48.虽然如此,军方并未完全放弃强硬主张,随后发生的黄海冲突便是一例。与此同时,在南北对话的过程中,北方代表时刻不忘宣传金日成的“主体”思想,一些南方的媒体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一理论。[注]RFDKP, document418.这对朴正熙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韩国的应对策略是一面干脆将“主体”一词直接移植过来,根据1972年11月的《维新宪法》设立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主体国民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for Unification and Chuch’e);[注]普通韩国民众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详细情况参见Ibid, document423。一面不断加强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宣传“共产党威胁”,放缓南北对话的步伐。
再次,追求对外关系利益最大化的负面效应。在缓和与对方关系的同时,朝鲜也在追求改善同日本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同样韩国也希望同中苏两国建立联系。但另一方面,朝鲜和韩国却又在极力阻止盟国与对方和解。1973年2月,朝鲜外相许锬访华,要求中国试探朝美直接接触的可能性。随后,朝鲜又委托罗马尼亚转交了致美国国会的信,并提出了与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建议。[注]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第41页;ADKP, document32.可即便是罗杰斯在公开声明中使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字眼都会令韩国十分紧张和不满,最终美国也只得在不公开承认朝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对朝遏制政策适应朝鲜半岛的现实。[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370.同样,汉城坚决反对日朝扩大贸易往来,不断抗议日本政界人士访问朝鲜。[注]Victor D. Cha, “Abandonment, Entrapment, and Neoclassical Realism in Asia: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Kore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4, issue2(June 2000), p.278; 崔慶原:《冷戦期日韓安全保障関係の形成》,第159-160页。而早在1970年初,韩国就已决定放弃自己的“哈尔斯坦主义”,愿意与承认朝鲜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注]RFDKP, document5.主要努力方向便是寻求与莫斯科和北京接触。然而,由于朝鲜的反对等原因,中国拒绝与韩国建立联系,莫斯科对此也十分谨慎,直到1973年才允许韩国运动员、艺术家和学者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注]“驻乌干达使馆关于与苏联和中共代理大使对话的报告”,1971年8月25日,韩国外交史料馆,HG710825,E-0009-2,第4-10页;“驻瑞典使馆关于苏联武官及中共武官动向的报告”,1971年9月22日,韩国外交史料馆,HG710825,E-0009-2,第11-12页;“驻罗马使馆关于与共产圈大使对话的报告”,1972年9月15日,韩国外交史料馆,HG710915,E-0009-2,第16-17页;ADKP, document52; Ahn Byung-joon, “South Korea and the Communist Countries,” Asian Survey, vol.20, no.11 (November 1980), pp.1101-1102; Kim Hakjoon, “The Proces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South Korea and the Soviet Union,” Asian Survey, vol.37, no.7 (July 1997), pp.637-638; Kim Hakjo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th Korean-Chi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A South Kore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3, issue2(Summer 1994), pp.31-48.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方一时间自然难以实现对朝韩两国的交叉承认,朝鲜半岛的冷战体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南北方关系的进一步缓和缺乏外部动力。
归结起来,朝韩关系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根本障碍源于关涉双方政权存续的意识形态竞争。冷战在朝鲜半岛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向战后敌对转变的产物。此后,随着朝韩各自意识形态工程的不断加固以及朝鲜战争和一系列危机的接连爆发,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很快演变成对立双方政权合法性的象征符号,全球范围内的东西方冷战最终内化为朝鲜半岛南北方之间难以化解的体制之争。由于朝鲜和韩国在外部盟国眼中战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朝鲜半岛冷战的本土化意味着很多时候决定南北对抗基本形态和未来走势的已不再是超级大国,而是当事双方。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中日淡化意识形态竞争引发的国际格局重大变动并未成为维系朝鲜半岛南北方长期和平共处的力量,其影响仅止于促使朝韩暂时缓和双边关系。
四、朝韩对话的双重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的朝韩对话虽未能成为统一道路上的里程碑,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态势。
其一,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韩国的国内政治形态。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公众普遍希望政府能够在统一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促进朝鲜半岛的长久和平与稳定。[注]RFDKP, document189;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第622页。但怀疑朝鲜别有用心、专注于维护自身反共政权合法性的朴正熙不愿快速推进南北和解。1970年8月15日,韩国政府正式放弃了“先建设,后统一”的方针。不过,汉城并没有因此一下子放开舆论限制,而是制定了一项1972以前逐步允许“专家”、学者、记者、学生、公众讨论南北关系问题的计划。[注]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210-211.在1971年4月的总统大选中,虽然朴正熙再次当选,但得票率较1967年大幅下降。更糟糕的是,执政党在随后的国会选举中失去了多数党的地位,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随意禁止公众谈论南北关系。[注]Shin Jongdae, “The Perception of ROK on Sino-US Rapprochement and Its Ensuing Responses,” pp.13-14.在这种情势下,面对渐次展开的南北对话和民众对祖国统一的热情,朴正熙越来越担心反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消失,致使现政权丧失合法性。于是,汉城故技重施,不断夸大“北朝鲜威胁”,并在1971年12月6日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限制出版界和公众讨论国家安全问题。[注]RFDKP, document216, document261 and document266; FRUS, 1969-1976, vol.19, part1, Korea, 1969-1972, pp.295-296, 299-300.1972年8月8日,韩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建议朴正熙采取统一国民思想、强化反共教育等措施,以适应“南北联合公报”发布后的新形势。年底,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应对变动的国际局势,完成快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朴正熙颁布了“维新宪法”,废除“不必要的民主程序”,赋予总统几乎毫无限制的特权。[注]RFDKP, document360; Myung-Ji Yang, “What Sustains Authoritarianism? From State-based Hegemony to Class-based Hegemony during the Park Chung Hee Regime in South Korea,” WorkingUSA, vol.9, issue4 (December 2006), pp.436-437; Hyug Baeg Im, “The US Role in Korean Democracy and Security since Cold War Er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6 (2006), p.166; Chae-Jin Lee, “South Korea: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Foreign Linkage,” Asian Survey, vol.13, no.1 (January 1973), p.99.1981年全斗焕正式上台后,为防止人们议论对朝鲜政策,韩国政府长期禁止金泳三和金钟泌两位反对党领导人参加政治活动。[注]Chien-peng Chung, “Democratization in South Korea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Pacific Affairs, vol.76, no.1(Spring 2003), p.19.概括地说,以追求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南北对话给政权安全带来的威胁曾一度成为促使韩国政府加强独裁统治的主要动因之一。
其二,大大改善了朝鲜的国际处境。20世纪70年代初的南北对话极大地缓和了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此间,朝鲜领导人多次表示无意进攻韩国,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统一建议,包括西方世界成员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朝鲜外交政策的转变持肯定态度。[注]Mitchell Lerner, “Biting the Land that Feeds You: Nor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ld War and beyond,” p.856.在这样一种相对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朝鲜积极推行务实的多边外交,即便是承认韩国的国家也同样被纳入朝鲜争取的范围。没过多久,平壤的努力便得到回报。1971-1978年,朝鲜与超过六十个国家建交,获准加入不结盟运动,并成为数个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1975年8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不结盟国家外交部长会议还通过了一项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韩国、以和平条约替代军事停战协定的决议。毋庸置疑,这是朝鲜外交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注]RFDKP, document447; ADKP, document79; Brandon Gauthier, “North Korea’s American Allies: DPRK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American-Korean Friendship and Information Center, 1971-1976,” NKIDP e-Dossier no. 18, January 2015; Young C. Kim,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in 1975,” Asian Survey, vol.16, no.1 (January 1976), p.86; Mitchell Lerner, “Biting the Land that Feeds You: Nor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ld War and beyond,” p.859.
另一方面,以“南北联合公报”为标志的朝韩对话深刻地改变着美国决策者对朝鲜的认知。1973年2月22日,罗杰斯在同韩国外交部长会谈时指出:“由于北朝鲜人制造麻烦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过去一年里坚持‘拒绝与北朝鲜联系’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事实上,与朝鲜交流越多、贸易额越大,对美韩越有利。所以,美国一直在强调“不要孤立北朝鲜”。[注]RFDKP, document436.或许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早在1972年美国便已允许本国记者访问朝鲜。渐渐地,前往朝鲜的美国人范围从报界扩展到学术界和宗教界。1975年1月,华盛顿提出美苏中日四大国交叉承认朝韩的建议。两年后,美国决定不再限制本国公民去朝鲜旅游,建议在不损害朝鲜统一大业的前提下同时接纳朝鲜半岛南北方加入联合国,表示如果中苏愿意改善同韩国的关系,华盛顿也愿意加强与平壤的联系。[注]Do Young Chang, “Inter-Korea Relations and the Major Powers,” p.33.
同样,朴正熙1970年8月15日宣布考虑同北方对话后两个月,日本佐藤首相声称要从非政府的层面加强与朝鲜的联系。1971年7月,日本决定允许媒体和国会议员访问朝鲜。第二年,日朝双方签订了五年贸易协定,双方承诺到1976年将两国贸易额提高至4.5-5亿美元。该协定极大地促进了日朝贸易的发展,1971年两国贸易额仅为5800万美元,1974年骤增到3.6亿美元,日本因此成为首个与朝鲜签订贸易协定的非共产党国家和朝鲜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973年6月23日韩国公开表示希望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后,日本政要迅速做出反应:不再宣传“朝鲜威胁”,积极评价金日成提出的联邦统一方案,认定平壤为朝鲜半岛上的合法政权之一。[注]Seung-young Kim, “Japanese Diplomacy towards Korea in Multipolarity: History and Trend,”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20, no.1(March 2007), pp.167-168, 171; Seung K. Ko, “North Korea’s Relations with Japan Since Détente,” Pacific Affairs, vol.50, no.1 (Spring 1977), pp. 38-40; Denny Roy, “North Korea’s Relations with Japan: The Legacy of War,” Asian Survey, vol.28, no.12 (December 1988), p.1285; Victor D. Cha, “Abandonment, Entrapment, and Neoclassical Realism in Asia: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Korea,” p.278.
后冷战时代,朝韩政治体制的不相容性与美日、美韩同盟对朝鲜的敌视态度并未根本改观,朝鲜核危机间歇性爆发,半岛上空的冷战阴云和热战风险久久挥之不去,南北方的完全和解遥遥无期。反观历史,不难发现,朝鲜半岛真正走向缓和乃至统一的前提是域内外大国特别是朝鲜和韩国本身放弃“零和”意识,求同存异,努力创造共赢局面。也许这便是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缓和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