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政策的变化
——从邓小平《祝词》到习近平《讲话》

2018-04-03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讲话

(四川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成都 610066)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40年了,其间党的文艺政策基本上保持了一贯性和稳定性,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文艺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国家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掌握它,不但能够更好地领略国家意图,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文艺发展的新动向,使文艺批评不至走偏。

一 邓小平《祝词》确定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基调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艺政策文件是邓小平1979年10月30日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祝词》是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又一篇正面建构、解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性文件,白长青认为这两篇文献“有着类似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价值”[1]3。《祝词》继承了毛泽东《讲话》的基本指导思想,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重提“双百方针”,否定、清算了林彪、“四人帮”的文艺“黑线专政”,建立了“人民文学”的新观点。认真解读《祝辞》,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党在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文艺发展的指导方向。

第一,对“人民”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解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按《祝词》中的表述,参加第四次文代会的人员有着丰富的背景。有从“五四”时期到之后各个革命时期以及“文革”时期涌现出来的文艺家,还有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中的文艺家[2]207。被邀请的文艺家代表,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包括“在同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文艺家”,这显示了邓小平对“人民”概念在政治上的基本定位。“四人帮”等人所定义的“人民”和“敌人”的概念,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所谓的“敌人”,可能正是“人民”,港、澳、台胞也是人民。新时期的“人民”,是一个外延更广、更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党对接纳入“人民”的群体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开放”的理念,我们首先向港澳台敞开了怀抱,接着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要为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服务。文艺既要从人民中来,也要到人民中去。人民是一个被扩大了的概念,只要支持我们国家的基本任务,支持国家建设的,都是人民。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互相教育的关系。文艺工作者,要成长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那么,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邓小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2]211。邓小平的这个认识,是对毛泽东《讲话》精神基本原则的继承。对“人民”外延的扩大,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依靠力量的明显变化,也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包容性和自信心的增强。

第二,确定了“开放”的基本理念。邓小平指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之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文艺工作者也要以此为中心。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就是对四个现代化有利还是有害[2]209。抑或说,只要不违背这个基本原则,文艺工作者就可以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的经验。文艺工作应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2]210-211。这些论断,是思想的大解放,使艺术创作在围绕中心任务不变的情况下,拥有了最大的自由。对于艺术经验,要求广开路子,不要再拘囿于狭隘的题材和规定的方法,而是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2]212。西方文艺,不再被视为“毒草”,文艺向世界敞开。《祝词》真正把“双百方针”落到了实处,成为之后党管文艺的基本原则。

第三,确定了文艺不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要尊重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党的作用是帮助、引导,而不是要求、规定,“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2]213。《祝词》反复强调,要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破除他们那种荒谬工作方式,因为这不但破坏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而且扼杀了文艺的生机。这一点,是邓小平对毛泽东《讲话》的改变和创造性发展。在毛泽东《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了“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3]29观点。而这一点正是“四人帮”等人提出极端政策,发起“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依据。要解放思想,打破禁锢,适度合理地改变这一说法,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这之后,“文革”时期那种政治标准第一、唯政治论的文艺政策,没有再出现过。胡霁荣认为,《祝词》标志着“阶级话语的终结”[4]148。这就给文艺工作者争取了最大限度的工作自由。

第四,清算了“文革”时期错误的文艺路线和政策。对于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中央正在落实政策;对于其间被禁锢的文艺作品,正在重新与广大人民见面;对于其间与“四人帮”做斗争的文艺工作者,党充分肯定其贡献和功绩。《祝辞》彻底否定了“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彻底否定了其荒谬言论。“文革”之所以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倡导的文艺,不是属于“人民”的文艺,既不是来自于人民,也不是服务于人民,而是服务于政治需要、“三突出”原则、“黑线专政”。所以,邓小平热情地歌颂人民,要文艺真正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赞美和歌颂人民、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把握住“人民”这个主体,文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而言,《祝词》具有标志性。它不但是阶级话语的终结和“双百”方针的真正开始,也是上述方面的历史转折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此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便成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5]1151。之后多年,党的文艺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祝词》定下的基本原则制订的。《祝词》“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时期文艺的战斗纲领”[6]258。

二 江泽民《讲话》与党的文艺政策微调

改革开放深入之后,党的文艺政策没有重大变化,但是有一些微观上的调整。邓小平《祝词》之后,重要的政策性文件有江泽民《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等文献。柴永柏将这些文件的共同性概括为六个方面:“‘二为’是根本方向、‘双百’是基本方针、‘两尊重’是基本原则、繁荣创作是中心环节、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改革体制是必由之路。”[7]156《祝词》的基本精神也在这些后来的文献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指导着之后30余年的文艺发展方向。江泽民《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发表于1996年12月16日。这次讲话高度肯定了《祝词》的方向,但也有一些指导思想方面的微小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强调了用分析的态度对待外国的东西,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东西。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对《祝词》确定的开放观念的补充。开放不是全盘开放,是要有选择的开放。“如果丧失自己的创造能力,盲目崇拜,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结果只能是亦步亦趋,变成人家的附庸。”[8]江泽民讲话提倡文艺作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败现象,强调文艺作品的本民族性,反对全盘西化。

第二,强调文艺完全脱离政治是不可能的,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江泽民《讲话》并没有否定《祝词》确定的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但是又援引了邓小平在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的说法,指出文艺完全脱离政治是不可能的。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使得“不问政治、远离政治,是不可能的”[8],因此,江泽民《讲话》要求加强对共产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这就使党的文艺政策在对待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时出现了一种略微收紧的趋势。

江泽民的《讲话》是对《祝词》之后十余年文艺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80年代自由化思潮的一种纠正。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就说,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能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9]256。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经常、自觉地以大局为重,为提高人民和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奋斗不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提法,显示出党的高层对过度自由化思想的警惕,思想解放,既要反“左”又要反“右”。这一思想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一系列讲话中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重申,并在党的十四大中成为重要内容。江泽民的《讲话》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是党的基本文艺政策的显现。

在此之前,江泽民的系列讲话都反映了这些思想。1991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10]1581994年1月,江泽民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张[11]。胡霁荣认为,1992年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混合着经济与政治因素双重影响下的文艺治理时期开始了,这是市场权力与国家权力统治相结合的文化政策新时代”[4]166。简单地说,文艺既不是以满足政治任务为前提和最终目标的,也不是完全自由自主发展的,其核心是:“既要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方式推进文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要牢牢把握文艺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是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国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意志与价值取向相符合。”[4]168之后20余年来文艺政策的主要方向,就是“市场导向”文艺政策模式。政府用经济政策取代行政命令,完成对文艺作品生产的间接引导和鼓励。

三 习近平的《讲话》与中国文艺新时代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开启了中国文艺的新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对之前邓小平《祝词》和江泽民的《讲话》,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变化的部分是核心,也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第一,习近平讲话明确指出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理论问题。习近平《讲话》的第一个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在邓小平所处的时代,文艺界的重要任务是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遗毒,在文化方面实现“开放”政策,目的是尽快解决“文化大革命”之后文艺思想界的荒芜化问题。对于世界各国文化,希望广泛吸纳,只要不违背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因此,80年代初期最活跃的文化,是港台文化、西方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存在,打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沉闷文化局面,为中国新时期文化注入了活力。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逐渐强大,中国的大国自信逐渐树立。当下中国文化的问题,不是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而是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向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习近平《讲话》流露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因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2]。一方面,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也是文化强盛的重要保证。因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文化自信。

习近平列举了每个伟大的文明和伟大的文艺之间的关系。伟大的文明,一定有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一定能够引出一个伟大的文明。伟大的物质文明总是和伟大的精神文明相伴的,只有二者同时强盛,才能使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文艺领域的创新对社会变革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呼唤伟大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文艺作品,也暗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即将到来,我们即将步入一个“新时代”。

第二,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文艺作品评价标准的重大理论问题。简单地说,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1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明确指出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评价原则。邓小平的《祝词》对此原则有所纠正,淡化了政治标准,突出了艺术创新。江泽民的《讲话》又对政治标准有所强调,重视市场规律。习近平《讲话》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不再谈政治标准问题,强调的是“文化”和“思想”。在新的时代,政治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思想也不再是指“政治思想”,而是文化思想、文化深度、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一重要转变,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代高度的政治自信。

在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邓小平的《祝词》和江泽民的《讲话》对此问题几乎没有涉及。习近平则指出:“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12]这显示出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能力的信任和对文化多元化、层级化的宽容和理解。赵炎秋认为:“毛泽东重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强调普及;习近平则强调文艺精品的创造,认为这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13]从普及到精品,是不同历史阶段对文艺作品的要求的变化。精品意识,是政治自信、经济自信、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

习近平《讲话》不再强调文艺作品为政治服务的功能,而是强调其为人民服务、为人性服务的功能。习近平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12]让文艺作品回归到“人”的基点,回到人生、社会、心灵。文艺作品的评价的标准,是正能量性、深刻性、现实性、高雅性、纯正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文艺工作者要有正义感、社会责任感,要讲品位、重艺德。对于新生的文艺形式,比如网络文艺,习近平也显示出包容的态度,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总之,在新时代,文艺评价标准,已经和政治需要无太大关系,无论是政治还是文艺,都是服务于“人”和“人民”这个更大的群体。

第三,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方面有全新的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在讲话中强调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回顾历史,仍然坚持此观念,但是习近平的《讲话》对“如何为人民”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何为人民服务是有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12]由于这个原因,文艺作品就必须随着人民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强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亟需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文艺的新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在此之前,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对待外国传播进中国的文化;现在,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向外国传播中国的文化,因此就有一个传播方向的逆转性变化。

习近平的《讲话》对“人民”这个概念,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2]习近平因此就将抽象的“人民”和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相比毛泽东《讲话》的叙述,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毛泽东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3]35-36习近平没有提“阶级性”的概念,而是强调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真正“以人为本”的。毕光明认为:“这一新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文艺创作生产进入了‘人民’语境,即以‘人民’为中心话语的政治文化环境。”[14]好作品的标准要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好的文艺作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习近平讲话用“社会效益”取代了“政治标准”,用“艺术成功”和“经济效益”取代了“艺术标准”。经济效益反映了作品受人民的欢迎程度,将其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具体的“人”的重视和尊重。

第四,赋予了“社会主义文艺”全新的、具体的内涵。在习近平《讲话》之前,社会主义文艺大体上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习近平的讲话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中国精神”。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中国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说,首先就是爱国主义,就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2]。文艺作品的追求是真、善、美,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根基。习近平科学、系统地论证了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辩证关系,要求传承中华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不论是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借鉴西方文化,都要使人民喜欢,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在文化立场方面,“要坚守中华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云德认为:“定位‘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内涵时,既不简单理解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更不是西方文明的中国式复制,而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中华文化立场,是一个全新的提法,而且用中华文化立场取代阶级、国家、民族等立场,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第五,把紧紧依靠文艺工作者和尊重文艺规律放在加强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首位。一方面,习近平要求选好配强文艺单位的领导班子;另一方面,要求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环境。习近平强调了文艺领导部门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和融入,让文艺工作者获得归属感。对于新的文艺形态,要求有新的有效管理方式方法。在文艺评论态度方面,要求真批评,反对庸俗吹捧,反对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反对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习近平论述的批评,指向性主要在艺术性方面,“文艺批评就是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批评的手段主要有三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主要标准和方向主要有四个: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的要求是对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说真话、讲道理[12]。总体而言,文艺批评的首要标准,不再是政治的标准,而是艺术的标准和“大是大非”的历史的、人民的标准。文艺批评要抹去人情、面子、经济的影响,以追求真理、发现问题、打造精品为目标。

四 改革开放对40年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影响

文艺自身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邓小平的《祝词》、习近平《讲话》都要求党的文艺管理部门必须尊重文艺自身的规律。然而,文艺从来都不是单纯地按照文艺“自身”的规律发展的,文艺的发展变化并无太多规律可循。这是因为,文艺从来就不是一个有着本质规定性的文化类别。古今中外,无数的文艺理论家为找寻文艺的本质性定义而殚精竭虑,耗费无数心血,然而最终都是徒劳无功。抽象、建构一个定义很难,而找出反例却太容易!白居易曾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6]962文艺作品总是能够最好地反映时代的风貌和精神。时代的变化,总是规定、制约着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和艺术水平。文艺的发展,跟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历史的规律难于寻找,文艺发展的规律就更难寻找。但是有一点认识基本上可以统一:文艺的发展,跟历史、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跟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7]。

近40年来,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改革开放政策,而且党的文艺政策也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杨义在2010年就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三个特征:一是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复兴和崛起增强了学人的文化自信心;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精神空间;三是学者们的阅历时变磨练为睿智的观察者和思想者[18]。概而言之,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及中国学术、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的发展变化,是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人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谢应光认为:“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进步,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文学形态和文坛格局的迅速变化。”[19]改革开放对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毋须多论,是显而易见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则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一个文化思维方向上的变化。

张炯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认为,虽然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相对世界学术发展而言,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期在新世纪从速采取必要措施,加倍努力,使文学各学科的研究都能为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新的贡献”[20]。之后不久,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党的一项基本文艺发展方向和方针。40年来,中国文艺政策的总体倾向大致经历了如下变革:引进西方文化、反对全盘西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自信逐步加强、国家逐步强大、我们离中国梦越来越近的现实。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讲话
文艺作品
“注水”讲话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旗下的讲话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男朋友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