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2018-04-03吕镇城周香露徐良雄陈兆贵
吕镇城,周香露,徐良雄,陈兆贵
(1.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1;2.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是全球四大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马铃薯产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自2006年国家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我国马铃薯产业逐年稳步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各类病害也随之而来.马铃薯病害有一百余种,一般因病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1].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早疫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2].文章综述了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早疫病的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马铃薯晚疫病
1.1 发生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马铃薯“三大病害”之一,具有很高的流行性,每年给全球马铃薯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3].马铃薯晚疫病被认为是导致1850年代欧洲食品短缺的元凶,过百万爱尔兰人因此而遭受饥饿甚至死亡[4].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染叶片、茎秆和块茎,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被危害时,叶尖或叶缘先产生水渍状的病斑,边缘不整齐,斑点周围常有一圈浅绿色的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可迅速扩大至全叶.灰褐色或黑褐色的病斑会随着茎秆的伸长而扩展.块茎被侵染后,表面出现褐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形成有凹陷的淡褐色至灰紫色不规则病斑,病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常伴随其他病菌侵染而腐烂[1].在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连年重发,主要发生在北方的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宁夏、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以及南方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常年发生约205万hm2,表现出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发生地区间、品种间、年度间不平衡,以及受气候因素影响大等特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仅北方地区2018年马铃薯晚疫病累计发生47万hm2,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和2015~2017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24%和27.5%[5].
1.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抗性品种选育是防治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措施,尤其对马铃薯晚疫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国内目前已经选育出一些高抗性品种,例如农天1号、天薯12号、天薯10号、陇薯10号、陇薯13号、青薯9号、陇薯11号和陇薯12号,中抗性品种有庄薯3号、云薯505、农天2号、陇薯7号、天薯9号、云薯205、天薯11号、云薯303、陇薯6号、云薯807、云薯501、青06-26-7和云薯202等[6].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性基因导入马铃薯是一种快速培育抗性品种的手段.因此,发现新的抗性基因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晚疫病抗性研究中,最先受到育种者关注的是来自于S.demissum的主效基因R1-R11,在2001-2009年间,R1、R3、R2、R4和R10相继被导入到马铃薯栽培品种中[7-9],但由于田间致病菌的变化,这些品种在田间相继失去抗性.随着小种专一性抗性基因不断被晚疫病菌克服,人们开始寻找并分离广谱抗性的主效抗性基因.Yang等近期报道了一个从野生马铃薯(S.pinnatisectum)中发现的新型抗性基因Rpi2,并将其定位在7号染色体上[10].
(2)植物源杀菌剂防治
植物源杀菌剂具有低毒性、残留少和污染少等优点,许多植物提取物中的萜烯、生物碱、类黄酮等成分都具有较强的杀虫或抑菌活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有较多研究工作.Ramseyer等从巴拿马特有植物Iryanthera megistocarpa中分离到两个对晚疫病具有抑制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2',4'-dihydroxy-6'-methoxy-3,4-methylenedioxydihydrochalcone和 2',4'-dihydroxy-4,6'-dimethoxydihydrochalcone,MIC分别为69.1和2.3μg/mL[11].Affiah等分别用浓度为0.4 g/L大蒜提取物处理感染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结果显示大蒜提取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效果与杀菌剂甲霜灵相当[12].Thuerig等用浓度为1mg/mL的厚朴提取物处理马铃薯疫霉菌,结果显示有效率超过97%,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13].近期,Kim等从刺通草中分离到一个新型的三萜葡萄糖甙化合物(hedera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 2)-α-L-rhamnopyranosyl-(1→ 2)-α-L-arabinopyranoside),在浓度为500μg/mL的条件下对马铃薯疫霉菌抑制率可达88%,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4].Bálint等人研究表明,使用浓度为1%的白杨苷处理马铃薯疫霉菌,可以显著抑制其菌丝的生长;当浓度为3%时,可以完全抑制其菌丝生长,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友好型植物源杀菌剂[15].曹静等人报道,菊花、五倍子提取物在稀释200倍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生长的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与甲霜灵3000倍液相当,抑菌效果达100%[16].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制约有害微生物,是防治植物病害中最有潜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抗马铃薯晚疫病生物农药研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防治应用大多数集中在抑制活性的初筛上,对代谢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研究报道较少.质量浓度为2g/L的YX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farinosus)对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达63%,且菌丝形态异常,分叉、断裂变短;质量浓度为4g/L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35%和35.63%,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差[17].近期,武志华等人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罕高毕苏木乡牧区草地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叶柄粘球菌(Myxococcus stipitatus X6-Ⅱ-1),具有良好的致病疫霉菌拮抗活性.该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除了疫霉菌外,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也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是一个具备开发潜力的生防菌[18].Han等人发现一株毛皮伞属真菌(Crinipellis rhizomaticola)对疫霉菌表现出良好的拮抗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活性成分为化合物Crinipellin A,MIC为31μg/mL[19].
(4)化学药剂防治
甲霜灵属于苯基酰胺类杀菌剂,是广泛运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药剂,已经有数十年的使用历史[20].此外,还有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药物,如代森锰锌、丙森锌等,这类药剂主要通过作用于致病菌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一些含巯基的酶,使其失去活性,从而起到杀菌活性.发病前每亩使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5~100g喷雾,或75%代森锰锌水分分散剂进行防治[21].杨玉珠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晚疫病始见期施用25%嘧菌酯悬浮剂2次,用药量450mL/hm2,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80.4%,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区主要防治药剂使用[22].何德萍等人的研究表明,同时在现蕾初花期、开花期、盛花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8.75%银法利交替进行防治,特别在大发生流行年份表现更为明显,不仅产量增幅大,而且商品薯率也明显提高[23].此外,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药剂还有氟吗啉、烯肟菌酯、霜脲氰、苯酰菌胺、噻唑菌胺等[24-26].
1.3 存在的问题
对疫霉菌有较高抑制活性的甲霜灵,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报道了马铃薯晚疫病抗药性菌株以来,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菌株群体在欧美等地不断扩大,致使甲霜灵已无法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与危害[27-28].在国内,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监测情况显示,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29].此外,烯酰吗啉、嘧菌酯、唑菌胺酯、啶酰菌胺等也有抗药性菌株报道[30-31].马铃薯晚疫病的抗菌剂对病原菌产生了大小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延缓抗药性产生及避免致病力变异导致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的情况,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杀菌剂研发工作亟待加强.
2 马铃薯环腐病
2.1 发生特点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密执安棒形杆菌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茎、叶、块茎均可染病,储藏期间可以继续危害,严重时引起块茎腐烂.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地上部分染病分为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叶先发病,叶尖、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者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最终导致植株倒伏枯死[1].环腐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害,在秋冬贮藏期间,被感染的马铃薯易变黑而腐烂.由于病薯外部症状不明显,易造成切种感染,致使病源经贮藏期后蔓延而大量腐烂.发病重的区域可减产30%~60%,贮运期间可加重该病发生,大大降低商品的价值[32].
2.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致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收获期是该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种薯中越冬的病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因此,种薯需要切块时,应备2把刀具,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75%酒精浸泡消毒,严格做到一刀一薯,严防切口传病.在地块选择方面,要选择地势高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易于排灌、通风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土壤.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苗期、发棵期、结薯期喷洒600倍“天达-2116”地下根茎专用型,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后,在发病处撒生石灰消毒,防治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1].在抗性品种选育方面,尽管科研工作者做了许多尝试,但目前没有选育出对环腐病具有高抗性的品种[33-35].
(2)植物源杀菌剂防治
Cai等采用浓度为1mg/mL的中华蹄盖蕨(Athyrium sinense)乙醇提取物处理马铃薯环腐病致病菌,结果显示其抑菌圈最大可达16.96mm,提示中华蹄盖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6].有报道指出,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石油醚提取物对马铃薯环腐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加入200μL的石油醚萃取液后,抑菌圈可达20.89mm[37].此外,Cai等还报道了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L.)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马铃薯环腐病菌活性,在浓度为50mg/mL的条件下,抑菌圈为19.54mm,使用该浓度的提取物处理马铃薯后,可以抑制致病菌对马铃薯的侵染[38].
(3)生物防治
袁军等从马铃薯健康块茎中分离到133株内生细菌中初步筛选出5个具有促生或潜在防治马铃薯环腐病的内生菌,其中118菌株定殖、促生和拮抗三种作用兼备,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39].王瑞霞等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10’生防菌液处理经环腐病菌感染的马铃薯脱毒苗,结果显示A-10’生防菌能降低病菌对组织的破坏作用,说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马铃薯植株的抗病性具有诱导效应[40].有报道指出,生防菌P1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具有强抑制作用,且对马铃薯主要病害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对温室内马铃薯脱毒苗进行生防菌株P1浸根盘栽试验和生防菌液和升汞浸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1对马铃薯环腐病盘栽和大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和64.0%,且生防菌P1的效果优于升汞[41].芽孢杆菌溶菌素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抑制马铃薯环腐病,Wu等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对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FZB42)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溶菌素的产量从而增强其抗菌活性[41].Zhang等从一株来自银杏的内生真菌(Aspergillussp.IFBYXS)中分离到一个占托西林的类似物Xanthoascin,该化合物对马铃薯环腐病致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活性,MIC为0.31µg/mL,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2].Chen等从采自我国南海猴子岛的水生绿藻类植物条浒苔的内生真菌(Pleosporalessp.)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萜类化合物Pleosporallin D,该化合物对马铃薯环腐病致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MIC为9.48μg/mL[43].
(4)化学药剂防治
将种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可杀得)500~700倍液浸泡3~5min,捞出晾干后播种.此外,还可以每667m2施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130g、或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50g叶面喷雾防治1~3次[1].
2.3 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还没有开发出高效、低毒和无环境污染的化学药剂用于防治马铃薯环腐病,因此在种植前严格选薯尤为重要,剔除可疑病薯,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带病入田造成扩散.
3 马铃薯早疫病
3.1 发生特点
马铃薯早疫病,又称轮纹斑病,是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全球性马铃薯病害,在我国和世界各马铃薯产区分布较为普遍,是一种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的病害.该菌主要侵染叶片,也侵染块茎.在染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进而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块茎染病呈褐黑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1].我国南部地区马铃薯早疫病发生轻于北部,重庆、云南、四川等地发生面积比例一般为5%~10%[45].
3.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择肥沃干燥的田种植,播种时增施钾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重病地最好与玉米、大白菜等作物轮作3~4年.合理密植,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初侵染源.合理运输,通风换气[46].在抗性品种选育方面,国内外一些学者在抗病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赵强等在河北围场马铃薯主产区早疫病常发区进行了不同马铃薯品种或品系对早疫病的抗性鉴定实验,结果鉴定出3个高抗品种,分别为“鄂薯5号”、“会薯8号”和“丽薯11号”;1个中抗品种,“中薯18号”;2个高抗品系,分别为“09178058”和“09330143”;6个中抗品系,分别为“08085008”、“HB0462-16”、“康S0402-9”、“09329221”、“09175037”和“09328200”等[47].目前,我国在生产实际中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应用马铃薯早疫病抗性品种.在国外,有报道指出,在进行抗性品种筛选时,以离体叶片作为抗性评价材料的结果与大田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在温室与大田实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提示离体叶片或者温室实验均无法完全替代大田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抗性实验[48].
(2)植物源杀菌剂防治
Tomazoni等报道,柠檬铁皮桉(Eucalyptus staigeriana)精油能具有良好的马铃薯早疫病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0.34μL/mL,在浓度为1.0μL/mL时对致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49].Derbalah等研究了云实属植物(Caesalpinia gilliesii)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叶的甲醇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在浓度为200ppm时,抑制率可达73.3%和79.4%,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50].Maksimov等报道,单独使用浓度为10-6M的水杨酸、10-7M茉莉酸或这两个化合物的混合物处理感染早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后,可以促进植株酚类化合物和过氧化物酶在感染部位的累积,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提示通过使用水杨酸或者茉莉酸可能是控制早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51].
(3)生物防治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绿脓假单胞杆菌(Pesudomonas pyocyaneum)、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培养滤液可有效抑制茄链格孢的孢子萌发.但是,生防菌株环境适应性较低,其生产、运输和贮存等条件要求较严格,防治效果往往不够稳定,是商品开发和大田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52-53].
(4)化学药剂防治
目前,防治早疫病的化学药剂较多,由于传统的杀菌剂,如百菌清、代森锰、甲霜灵等对哺乳动物和蜜蜂的毒性过大,科学家建议逐步减少使用这类杀菌剂,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醌外抑制剂等杀菌剂(QoI)由于具有更大的抗菌谱,成为全球各大农药公司开发的热点.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有不同的作用靶点,啶酰菌胺(最大使用量0.73L/ha),吡噻菌胺(最大使用量1.75L/ha),氟吡菌酰胺与嘧霉胺混合剂(最大使用量0.82L/ha),这类药剂的作用靶点是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体Ⅱ,主要通过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而起到抑菌作用.肟菌酯(最大使用量0.73L/ha),咪唑菌酮(最大使用量0.60L/ha),唑菌胺酯(最大使用量0.88L/ha),啶氧菌酯(最大使用量0.44L/ha),恶唑菌酮与霜脲氰混合剂(最大使用量0.44L/ha),嘧菌酯(最大使用量1.13L/ha),这类药剂的作用靶点是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体Ⅲ,主要通过抑制致病菌线粒体中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之间的电子传递而阻止线粒体中ATP合成而抑菌作用.使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属于QoI类杀菌剂.嘧霉胺(最大使用量0.51L/ha)的作用靶点是蛋氨酸的生物合成.百菌清(最大使用量1.75L/ha)属于多靶点杀菌剂,通过与真菌细胞中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发生作用,与该酶体中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结合,破坏酶的活力,使真菌细胞的代谢受到破坏而失活[54].代森锰锌属于多靶点杀菌剂,是早期用于防治早疫病的药剂之一,在马铃薯早疫病发生初期,喷施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可以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55].
除了有机物杀菌剂外,还有铜、锌和硼等早疫病防治无机物杀菌剂.铜制剂包括氢氧化铜、氧氯化铜、硫酸铜等,铜离子是主要的活性成分,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报道指出,使用5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可以使病情指数下降42.87%,防治效果与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相当[55].锌和硼有助于在植株对抗致病菌中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渗透率,近期的研究表明,单独喷施浓度为5mg/kg的锌或者联合施用5mg/kg硼,可以把早疫病对马铃薯叶片的伤害降低到84%,提示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其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56].
3.3 存在的问题
代森锰锌用于早疫病防治已有50年的历史,国内外已经有关于马铃薯早疫病菌对代森锰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的报道[57].对咪唑菌酮、啶氧菌酯、嘧菌酯等杀菌剂不敏感的致病菌株在美国爱达荷州也呈现较高的检出率[54].此外,一些使用时间相对较短的杀菌剂,例如啶酰菌胺,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在美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有致病菌耐药性的报道[58-59].
4.展望与建议
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国家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针对目前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以下工作:
4.1 加强马铃薯病害监测预警工作.
有研究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病害情况与产区降雨、干旱和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60-61].因此,将气候变化与病害情况结合分析,是做好病害预警与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唯一指定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截止2017年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已经安装400多个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站.该系统涵盖了马铃薯主产区的气象情况监测、晚疫病侵染曲线分析等功能,且各检测地的数据可以实时共享,各产区可以借助该系统做好预警工作,做到早预警、早判断、早防治.此外,由于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多集中在西南、西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部分产区薯农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控意识不强.因此,要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推广与预警技术的普及,提高薯农的防控意识.
4.2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加强新型化学药剂的研发工作.
有报道指出,我国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恶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29].随着耐药菌株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产区要注意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去防治同一种致病菌,尽量做到不同类型的化学药剂交替使用,避免耐药性菌株继续扩大,最后导致无药可用.此外,由于一些现行的药剂对致病菌的敏感度逐年降低,而化学药剂仍然是当前一段时期内防治马铃薯病害的主要方式,从各类内生真菌、生防菌或植物等不同来源的材料中筛选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剂研发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4.3 加强抗性品种的选育工作.
将抗性基因导入马铃薯是培育抗性新品种的快捷途径之一,但由于马铃薯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食用人口众多,现阶段国内对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社会普遍存在观望的态度,监管部门对转基因作物的审批态度也非常谨慎.因此,加强非转基因马铃薯的新型抗性品种选育工作,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药剂的使用,既可以减轻农户药剂使用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减少社会争议,有利于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