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游记》中的处世之道

2018-04-03朱子玄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齐天大圣沙僧猪八戒

李 成 朱子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一、孙悟空的处世之道

(一)作为美猴王的处世之道。文中第一次出现“美猴王”,是在他带领众猴越过水幕寻找到印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字样石碣的居住地之后。“石猴”就将“石”字儿隐了,成为了花果山的“千岁大王”,遂称“美猴王”。

此时开始,石猴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拥有了全新的身份“美猴王”,但同时不再能过随心所欲的生活。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孙悟空成为猴群之中的王者时,为了适应群体性的生活,他就必然学会承受许多与之相关的事务,包括有意或是无意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孙悟空在向龙王借兵甲之前,还是一个没有被教化过的人。孙悟空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不是母胎出生的,是自然万物的精华所生的。这里就和从前版本的修炼猿之类的有差别。自古以来的,人类都对“长生不老”孜孜不倦地钻研,悟空也不外乎如此,不辞辛苦求学于别的神仙,地点就在三星洞。在老神仙的教导下,他渐渐脱离了本身的自然属性,看书习字,熟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礼仪。这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前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或许是痛苦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和社会真正融为一体。同时,社会其实也是会被人所改变的,这就是人被社会改造,而长此以往,社会又会被大部分人改变的双向过程。

(二)作为齐天大圣的处世之道。孙悟空“齐天大圣”的身份,第一次出现也在第一章中:“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1](P3)这“齐天大圣”的身份还有两个不同的时期。

其一是在孙悟空被太白金星用“弼马温”的挂名官职欺骗,到天庭当了一段时间的闲职。在发现他以为的所谓“大官”其实只是帮玉帝看管马匹的无名小卒之后,一怒之下回到花果山,被手下的众猴立旗推上了“齐天大圣”的宝座。其二是在太白金星再次带着所谓“齐天大圣”官衔来招安时,不知内情的孙悟空再次回到天庭为官。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齐天大圣”,一个是因为他的通天本领实至名归,一个恰好也是因为他有着通天本领而显得浪得虚名。前期的“齐天大圣”是手下们赋予他的,这时的名号便也因此实至名归。而后来的“齐天大圣”是为了诏安存在的,这就显得名不副实,但这并非他的愿望,所以最终产生了冲突。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中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到的”。《西游记》是在16世纪完成的,那么我们分析这个时代可以发现,此时的社会不管在经济还是精神领域都有一些新变,这种变化在以往都是没有的,或者说是不明显的。比如商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施复本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靠自己的优良品质,勤勤恳恳,做小生意挣钱。终于在很快的时间里扩大了资本,还在此基础上聘请了工人。此时这种挣钱的方式已经不是“个体户”了,而是一个小作坊。商人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扩大了家业,好人得到了好报,他是有能力者,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人,和封建社会常见的欺骗、不公等污浊思想形成了冲突。李贽提倡尊贤,肯定人的能力和价值,并以此来确定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他说:“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2](P109)

在明代,这样的一个群体被称为新兴市民阶层。我们可以把孙悟空和这个群体联系起来,孙悟空具有聪慧、勇敢、大胆、有尊严、热爱自由反对束缚的性格,而从上述例子也可知,这种阶层也是有这样的优点的。这些优良品质的出现,是和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观念背道而驰的,勤劳智慧也的确是我们应该从孙悟空和这类人群身上该汲取的处世之道。

(三)作为大师兄的处世之道。孙悟空被唐僧救出并赐予“孙行者”的名字之后,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大师兄”。前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崎岖坎坷、危险重重,“大师兄”作为取经团队中的“第一保镖”,也不负众望地一路斩妖除魔,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大师兄”的责任感和担当。乐观主义是他的人生基调,即使在取经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他也没有害怕,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听说有妖怪时,众人都很胆怯,只有孙悟空高兴非常。第七十七回写他们师徒四人都被三怪捉住,四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哭鼻子,认为孙悟空被抓了,大伙定然没救了。八戒和沙僧也无可奈何,只好随声痛哭。惟有孙悟空却笑道:“师父放心,兄弟莫哭,凭他怎的,决然无伤。等那老魔安静了,我们走路。”[1(P596)

这种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积极因素中提取出来的乐观精神,含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从原始氏族社会产生的神话开始,乐观精神就是撼动人心的。往古之时,天崩地裂,洪水汪洋,九州面临灭顶之灾,当此时,女娲英勇炼石补天。还有耳熟能详的鲧禹治水等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宏大气魄和积极心态,也是当世人不该忘记的生存之道。

二、猪八戒的处世之道

猪八戒可以说是全书中给我们带来欢笑最多的一个形象,他给我们的感觉是愚蠢和有趣的。然而当我们仔细探寻原著中的猪八戒其人,作为取经队伍中“中层干部”[3](P39)存在的他,那些所谓的笑点背后隐藏着道理。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快乐的,也给读者也带来了快乐。从弗莱的批评观点出发,猪八戒形象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属于“低模仿”[4](P45)人物,所谓“低模仿”在猪八戒身上的体现是指比凡人还要低一点的德行和意志力,尽管从“行动的力量”[4](P48)角度看,猪八戒是个超过凡人而属于“高模仿”人物(神话或传奇人物)。当师傅被抓,他也尽心尽力战斗,是个英雄,但是回到生活中,又变成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小人物,普通甚至游手好闲,而且经常故意贬低自己。看似是个笑料,但在现实中更有烟火气,容易被他人接纳。

猪八戒的处世之道体现出了道家之学。黄老之学的核心,从大方向说,是大道的学问,从小方向来说,就是“为我”之学,道学就个人所讲的道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从一个方面讲,就是万事为己的思想,顺其自然,让自己得到快乐。在是否与别人相争方面,黄老之学也是持否定态度的,道家也是认为待人待己都不用过于苛刻。以这样的思想为前提去看猪八戒的行为和思想,便不难将二者联系起来了,他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尊重七情六欲,倾向于自我享乐,但是并不纵欲,所以他的性格中有娇憨可爱的优点。

三、沙僧的处世之道

“大师兄,师父让妖怪抓走了,一句;大师兄,二师兄让妖怪抓走了,两句;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都让妖怪抓走了,三句;最后还有一句,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5](P78)这是现如今经常被人们用来调侃沙僧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在人们眼中,看似“木讷忠厚”[6](P137)的沙僧毫无战斗力,是个只会指望别人的重度依赖症患者。众所周知,沙僧是卷帘大将下凡,这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他被贬的理由也很可笑,竟是因为打碎了一个杯子。饥寒难忍的他在流沙河当起了妖怪。作为妖怪,他和猪八戒、木吒和观音童子都有过激烈的交战,他的本领是不俗的,但后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沙僧似乎是畏缩的。

一些人认为沙僧一路牵马便毫不费力得到了个金身罗汉,这并不全面。与八戒相比,沙悟净的性格以及处事方式明显是儒家的,道家是逍遥的,是自由的,而儒家则尊师重道,对个人更加有约束感。诚然,沙僧的光芒最弱,但是四圣试禅心时,他是最果断的,对于富贵、女色断然拒绝。由于沙僧的性格一直如此,或者是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太耀眼,致使很多人并不喜爱沙僧,可是我们有时又有“沙僧的话似乎倒有几分道理”“沙僧的推断符合常理”[7](P99)之类的感受。我们忽略了沙僧形象的本质,这种处事方式正是儒家树立的一个典范,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正是缺少一些这样的精神。

四、唐僧的处世之道

作为《西游记》取经团队中的“领导者”,唐僧有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当《西游记》在欧美的译介和传播常常将其翻译成《猴王》或是《猴与猪:神魔历险记》[8](P283)这样名称的时候,忽略了唐僧的存在性。

(一)作为师父的处世之道。唐僧本是孤身一人前往西天取经的佛教徒,得道高僧之名并没有赋予他面对漫漫长路中艰难险阻的能力。于是他的徒弟们出现了。纵观整条取经之路,师父总是在“提问”:四十七回渡通天河之前,“唐僧勒马问道:‘徒弟,今宵何处安生也?’”[1](P367)四人行至嵯峨之处,唐僧却说:“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1](P210)取经大业困难重重,师父好像只会提问。以至于这个取经队伍中的“领导人”的存在感还比不过“被唐僧念着紧箍咒、赶回花果山时,还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第三十回)”[9](P131)的大师兄孙悟空。

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人,看来没有实质用处,但有一点只有他才能做到,即他为所有人指出的这条“取经之路”。若不是师父为徒弟们指出这条路,孙悟空本领再高强也只能在花果山当山大王;猪八戒再勤恳也只能在高老庄徘徊彷徨,辛勤劳动也会被别人嘲笑为丑陋的妖;沙僧也只能一直在流沙河承受无止境的酷刑。

(二)作为信徒的处世之道。六耳猕猴认为,没有师傅,即使到了西天也无法取得真经。大部分人印象中,“唐代高僧玄奘远赴天竺(印度)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增饰。”[10](P171)即取经人本是只有唐僧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之所以成为唐僧的徒弟,不是出于本心,观音菩萨告知他们需要辅助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取经人取得真经,才可免去责罚。因而唐僧是带着一颗佛教“信徒”的心去西天取经的,而他的徒弟们则是因为希望能够恢复往日的生活才“不得已”跟随的。

长期以来,在解析、评点《西游记》中存在着一种抑师扬徒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本书的一个弊病。在取经的“团队”里,唐僧毫无疑问是个精神领袖。前世身为金蝉子,今生也由老和尚抚养长大,唐僧确实是一名忠实的信徒。取经历程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取经路上唐僧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八戒建议“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唐僧问:“哪方无火?”八戒答:“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唐僧又问:“哪方有经?”八戒答“西方有经”,唐僧坚定地说:“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1](P465)这两问两答充分表达了唐僧取经的坚定无悔。面对妖魔横行,高山挡路,唐僧抱怨过、掉泪过,忧的是取经大业如何完成。以此作前提阅读文本,有助于理解唐僧信仰之坚定,道德之纯美,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处世方法,取经有了完美的结局,我们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就进入更深的层面了。

结语

《西游记》作为一部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其魅力不仅在于它讲述了许多奇妙而又精彩的魔幻故事,更在于书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们在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不同的角色又有各自的处世信条。孙悟空的乐观精神、尊贤思想,猪八戒的道家“为我”思想,沙僧的儒家尊师重道思想,唐僧的信徒之心,这些思想内核传达给了我们对生活的哲理判断,让我们对《西游记》中的处世之道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将让我们对现实社会有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人处世。

猜你喜欢

齐天大圣沙僧猪八戒
猪八戒下凡
齐天大圣的法力
我是齐天大圣
浅谈《西游记》中沙僧的大局观
沙僧套路最深?
猪八戒开超市
没错,就是猴子送来的齐天大圣冠
猪八戒失眠
文身我也有
猪八戒减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