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与路径研究

2018-04-03张芬芬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城镇化农业

张芬芬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南济源 459000)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步骤。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这些劳动力如果不能投入生产就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职业农民,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2)留在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即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3)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我们所说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自己落后的农村地区到经济发达的外地城镇参加就业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吸引了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助推了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在全国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雏形出现。“十二五”时期,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纲领开始指导全国新型城镇和新型乡村建设。各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4年3月16日,我国首部有关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中提到我国2020年将完成1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安居,新型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1]。

“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保障,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基本目标”[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首先,要城乡统筹发展,原有的城镇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城镇工业和服务业,这样在城镇不断繁荣的同时农村地区不断衰落。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广大农村地区。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要为城镇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要把城镇的资金和技术带回农村地区,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加快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次,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传统的工业化是重物质轻人力、粗放的发展,给城镇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就是注重资源的集约高效,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再次,要崇尚生态文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然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来自落后的农村地区,环境意识淡薄,马路上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和公共场所吸烟等不良现象比比皆是。新型城镇化要求每位居民保持良好的习惯,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合理运用,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最后,要转变发展观念,新型城镇化带给人们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农村劳动力由于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存在欠缺,观念还比较落后,农村固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农村劳动力不断被转变消费观念,倡导新型消费。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一方面,一些农民转化成了城市居民,农民的市民化使得城镇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到城市,城市的空间有限,开始向周边发展,城镇数量不断的增加。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进城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是城市扩大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解决农村固有的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的大部分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现在城市建筑、纺织、冶炼、矿产开采和机械工业,大部分都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的服务业,包括环卫工人、家政服务等,基本都是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贡献者自己的力量,为城市的建设和服务做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难以为序。

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够健全,城乡互补较弱,严重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机构对这个市场进行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政府没有专门劳务输出组织和管理机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机构发展缓慢,交通、能源和供水等基础设施较差,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导致企业有招工的意愿,农村劳动力却得不到这些信息,即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原因是城乡交流较少,没能够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外出存在风险,很多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农村现有的职业介绍中介机构,服务意识不强,以营利为目的,缺乏公益性,提供的信息质量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都是自发的,专门的职业介绍机构推介外出务工的比例很小,转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的企业信息,主要来自亲戚朋友这种比较狭隘的渠道,呈现出一种“候鸟型”的转移模式。尽管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由“务农”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但是转移农民的有效市民化水平较低,即农民向市民转化速度较慢,身份转移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职业转移的速度。“候鸟型”的转移模式呈现出两大形态,第一种为“钟摆型”的转移流动模式,该模式主要表现在农民工以年或季度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进行着流动,这种流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工作地点的不稳定的状态。第二种为“兼业型”的转移流动,农民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外出务工,主要进城从事一些散工劳动,农忙时节返回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这种人口流动的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式”流动。这种盲目的无组织的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有效向外转移,进一步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扩大。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低和职业技能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学历层次来看,主要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初中及以下文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到农民工转移总量的73.6%,高中学历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为17%,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仅为9.4%,虽然相对于2015年农民工的学历层次有所提升,但整体提升不大。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其就业的稳定性,而且对农民工的就业方向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农村人口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也将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负面效应。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2016年,32.9%的农民工曾经接受过职业技能相关的教育,其中30.7%的农民工接受过非农职业教育培训,8.7%的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从年龄层次来看,21-40岁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主力人群,并且各个年龄组接受非农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比例。

很大改观,但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低位水平。由于转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转移到城市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无法融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程度较低。同时,生活上,垃圾随处乱丢,破坏了城市的环境,过马路横冲直撞,阻碍了城市交通。新型城镇化需要有技术、有思想的新生代工人,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很难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三)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转移给城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当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犯罪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威胁到人民的根本权益。

首先,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给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就业总量是一定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必然会占据一部分工作岗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城市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转移劳动力数量将持续增长,给政府解决新增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其次,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汽车拥有量成倍增长,又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公共交通发展比较缓慢,交通供给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求。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入,城市交通变得越加拥挤,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流动性比较大,出行量大,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只能选择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这就加重了城市的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交通意识较差,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很大一部分不懂国家现行的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这种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横栏,乱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给本来就很拥堵的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麻烦。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经济发展较慢的小城市却无人问津。大城市已人满为患,出现严重的交通拥挤现象;小城市很难招到人才,城市发展缓慢,城镇化畸形发展,这也与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再次,社会治安问题。新型城镇化要求建立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外来人口的盲目转入使城市流动人口快速增长,打破了城市的和谐,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压力,转出农村劳动力流入的城市犯罪率都有明显上升,给城镇治安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多数农村劳动力法律意识淡薄,在劳动力聚居的地方,赌博、嫖娼、卖淫甚至吸毒贩毒等活动屡见不鲜。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处处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这种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满情绪,产生了对社会、城市居民的仇恨,从而诱发犯罪。另外,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没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怕别人看不起而不愿意回到农村,整日在城市闲逛,迫于经济压力,逐渐走上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后,“城中村”问题。新型城镇化要求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环境友好的道路,然而城市化进程中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城中村”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城中村”问题也愈加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房屋租金也水涨船高,在农村劳动力聚居的地方,村民不顾城市市容市貌私自搭建板房用于出租。基础设施薄弱。首先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城中村”道路狭窄,缺少必要的隔离设施和人行道;其次是供水设施比较薄弱,没有规划到城市管理范围内,城中村各种管道杂乱无章,遇见雨季会出现城市内涝;最后“城中村”中卫生设施缺乏,垃圾桶较少,垃圾乱堆,卫生死角较多,缺乏绿化用地何必要的体育设施。环境卫生恶劣,大部分的城中村没有垃圾池,环境卫生问题很难治理。“城中村”也极易成为城市管理死角,很容易滋生公共突发事件。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留守儿童”与新型农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现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也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3年5月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其中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3]。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心理健康、安全、生活、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像其他家的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相对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将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大量问题留守儿童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必将影响到未来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国每年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劳动力大量锐减,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少了很多,以至于中老年农村劳动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本来是不缺乏劳动力的,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了,农村剩下多数是老年劳动力和一些儿童,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新型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这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而我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农村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这些青年的“外流”,对本来人才缺乏的农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直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业的发展,缺乏现代农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效率可想而知。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探索

(一)政府要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转移组织化程度低,具有较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好多想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了解各地的就业信息,对去哪里就业,从事什么工作比较盲目,也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应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和搭建平台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强建立和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市场等职业介绍平台,为用人单位招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洽谈的平台,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其次,政府应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网络及时将就业信息发布给农村劳动力,条件较差的地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可以通过广播、传单、黑板报等形式尽力把信息送到农村劳动力手中。最后,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农村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职业中介组织也可以给农村劳动力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政府的组织让广大的群众更加信服,能够更好的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组织,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带动农村劳动力致富,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部分地方政府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认识不足,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正式议事日程”[4]。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做到一手抓基础教育,一手抓职业教育,两者共同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目前,学前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食品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政府应着力开办高质量的幼儿园,并抓紧对私立幼儿园进行整改,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真正做到农村和城市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重点加强对农村学校校舍的改造。要解决农村教育设施设备落后问题,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就要调动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努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问题,我国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应、历届师范毕业生急需就业,政府应发挥其引导作用,主动寻求与院校合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发展,这样既解决了农村师资缺乏问题又缓解了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法律意识,维护自身的权益,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目而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这说明我国在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不断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政府应组织开办短期培训班,培训费用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自己出资,一些农村劳动力刚从城市回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愿意出一部分资金来学习技术;另一方面由政府财政支持,从财政收入中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和输入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拓宽培训渠道,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加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上来。只有企业才能真正了解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让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培养劳动力,将大大节省了培训资金和培训时间。同时,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各方面素质,使其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用工需求,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地区的自我消化能力。首先,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21世纪以来,国家在农业上不断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从减免农业税到增加良种补贴、化肥农药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应在贯彻执行国家在农业方面政策的同时给予广大的农村地区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派遣专家深入农田实地指导,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农民。

其次,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政府应鼓励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在农业内部实现就业,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提高现代农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5]。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不够稳定,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普遍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什么利润可图,而这并不能表明农业的内部没有扩大就业的空间,要向农业要岗位。实际上,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农业基础,比较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因此,要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提升农业领域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让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就地城镇化。

再次,发展乡村工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道路交通、水利和供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工业在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原材料供给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所以,在我国发展乡村工业具有较大可行性。在发展乡村工业上,一方面,我国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点,在农产品较为丰富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兴修道路,逐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迎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努力发展农村工业,让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发展农村服务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劳动者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农村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将大大促进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应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农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先富起来,带动农村居民共同富裕。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农民的个人权益。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现如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本都是原始的家庭式养老,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地区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有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家庭养老为主,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逐步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缴费的补贴力度,减轻农村劳动力的负担。真正做到老有所养,逐步解除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其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设施还比较落后、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意识较弱,服务水平和质量偏低。所以,我国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组织农村医务人员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服务意识。应尽快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的就医难题,让转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他乡安心工作,更好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

再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我国应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制定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体系,让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务安全;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形成由民众、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组成的社会监督力量,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最后,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第一,必须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较长时间以来,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投到了经济发达的城市,而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仅占很小的一部分。政府应调整政策,适当增加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第二,我国可以效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增开社会保障税,保障社会保障的资金安全稳定。第三,可以通过社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如社会、个人捐赠等,还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发行具有只付息、不还本特点的社会保障长期债券。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层面上的关注度日渐高涨,并且我国一些发达省份在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切不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经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就业。树立起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贡献力量。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努力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平台,做信息的沟通者和传递者,积极为人民服务,着力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转出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带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规模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镇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家乡的城镇化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