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应用

2018-04-03高晓娟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治疗师美术儿童

高晓娟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美术治疗(art therapy)是一种集非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沟通以及视觉形象为一体的治疗方式,充当了呈现和交流的媒介作用,是治疗师借助美术的形式,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实施的心理治疗。[1]所有美术治疗都通过艺术形式传递心理治疗,美术治疗师需要在进行心理治疗训练之前完成对美术、音乐或戏剧舞蹈等的深入学习。美术疗法始终致力于精神疾病的社会文化模式,与所谓的“医学模式”相反,例如拒绝使用图像作为诊断工具或作为精神病理学的证据。1963年,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BAAT)形成了明确的治疗目标来促进美术疗法在精神健康问题管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开展国家卫生服务(NHS)内的活动,为治疗师制定明确的标准和培训。[2]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1969)建立,于是出现了专业的注册艺术治疗师(A.T.R,Registered Art Therapist),促进了美术治疗专业化的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美术治疗逐渐缓慢发展,但也出现新成果。鉴于此,研究者从美术治疗的渊源、生理机制和理论依据来展开研究论述。

一、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生理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生理机能并不是均等的,通常会呈现出其中一侧的优势,导致两侧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由于大多数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即大多数人的左侧颞叶“Wernicke氏区”面积大于右侧)因此,一般将具有语言优势的左半球称为优势半球。既然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那么两半球的功能的明显不同体现在哪儿?通常情况下,一些高级功能是基于人脑中的各个专门化的区域。斯佩里(R·W·Sperry)曾经用实验方法——大脑联合部(胼胝体)切割术得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高度专门化。证明了人类大脑两半球的专门化体现在:左半球对语言、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右半球在音乐、美术、几何空间等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即右半球一般起作用的是直观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的活动。由实验结果推测,不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神经基础,左半球的优势是逻辑思维,右半脑是形象思维。正常的时候,两半球的思维方式互相穿插、转化,从而达到统一完美的认识。两半球功能的高度专门化,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半球的特点,发挥整个大脑的功能作用,特别是应该注意发挥右半球的潜力,把具体的、形象的和概括的东西结合起来。由斯佩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揭示出,右半球其实在很多方面比左半球优越,特别是具体思维能力,对美术、音乐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方面,由半球与短暂的视觉记忆以及在认识不同人的面容方面有决定性作用。右半球作为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情感和直觉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应充分利用右半球的特点发挥其直观、具体形象功能的优势来进行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对特殊儿童(通常情况下,特殊儿童语言逻辑思维发展滞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稍好。)进行美术治疗时,有利于他们的缺陷补偿。[3]有学者提出:“美术治疗之所以会作为-种介质被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那是因为创作过程卷入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视觉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右半球。”[4]所以说右脑取向的认知模式是以视像为主来实现信息交流的,因此是人最重要的一种认知形式。

二、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理论依据

(一)精神分析原理。20世纪初,美术治疗实践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而出现,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主要疗法之——自由联想法,即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的的绘画诊断分析逐渐成为美术治疗中形象联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荣格(Jung,1954)提出:“画出那些我们面前能看到的东西与画出我们看到的内心中的东西,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意思是心理治疗师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外在病症,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病人内心的成长。[5]玛格丽特·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1950)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压抑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意象理论下提出了美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therapy),美术心理治疗以鼓励自发性的意识表现、作品为媒介的自由联想、绘画为介质的意象语言交流互动的分析为治疗原则,其优势体现在可以直接表现梦、幻想等这种以图像而非口语形式的内在体验,更易解决治疗中的移情关系,将患者对治疗师的依赖转向对美术绘画作品的关注。伯格(Naumburg,1962)创办的《The Bulletin of Art Therapy》的刊物,对美术治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为后来的美术治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她当时关注的重点不是纯粹的美术治疗,而是美术在心理治疗的作用,即注重美术中的移情、联想在心理干预中的效用。与此同时,伊迪斯·克莱曼(Edith Kramer,1958,1971,1979)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美术行为治疗(art as therapy),它强调将视艺术作为净化情绪的工具,协助当事人将内在的原始冲动与幻想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治疗原则。认为创作就是治疗,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特有的体现方式帮助当事人寻找内在的真实感受,通过升华效应,使现实与幻想、无意识与有意识达到融合的状态。她更关注借助美术来改善特殊儿童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Wilson在Naumburg和Kramer的基础上提出“象征性”在美术治疗中的意义。Milner提出“艺术的第一功能是利用在有意识思考模式和无意识思考模式之间的互动中所获得的感知力”,关注的是意识在作品内容中的体现。

(二)认知发展原理。20世纪初,随着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相继出现,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开始出现,Albert Ellis和Aaron(1960s)提出,认知过程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观点,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焦虑症和恐慌症患者实施相应的认知——行为治疗。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发展,出现了心理-教育取向的认知行为美术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该治疗方法强调意象在人格强化中的作用,提出可以利用心象增强当事人对自我的控制,帮助当事人在行为上做出改变。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1947)在个人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Piaget)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理论和艺术治疗教育(art education therapy)的概念,他认为美术创作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情感的发展,鼓励美术教师或创造性表现艺术治疗师能从儿童的角度评估各类儿童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依据其需求来设计相应的课程,来促进障碍儿童情绪机能的干预。罗恩菲德第一次将美术治疗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治疗干预中,使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从单项的心理治疗延伸到整体的康复、教育发展中。依利诺·优曼(1950s)提出了以团体方式为主的美术治疗方法来运用到不同的儿童团体,并创建了“优曼人格评估程序”,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运用美术心理治疗和美术行为治疗,使美术治疗的实践逐渐趋于完善。除过国外的学者和治疗师对美术治疗的探讨研究外,我国古代学者画家也对美术在心理上的作用提出独到的见解,如王昱(清代)在《东庄论画》中就曾说到:“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治疗和认知发展的紧密联系。[6]

(三)格式塔(gestalt)原理。格式塔原意为外形、形状或形态。其特征表现在整体性(任何一个格式塔都是由各种成分要素组成,这种组成方式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变为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过程。)和变调性(一个有自己的组织原则的特殊形态或形式特征的实体,在各构成成分发生变化后,其形态“gestalt”仍然存在。)FritzPearls认为完形是构成某事物个别部分的一种特定形态组织。考夫卡(Kurt Koffka,1940)在《对待艺术的完形心理学方法》中提出艺术的纯粹性——优格式塔,它不仅使自己的各部分组成了一种层序统一,而且使这统一有自己的独特性质。“艺术品的魅力来自它的结构,因此,对我们理解艺术心理学来说,最重要的就不是艺术品的结构所唤起的情感,而是这结构本身。”[7]当外在的特定事物在大脑电力场中造成的结构,与某种情感生活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时,就出现了“结构同形”的情感性质。利用物理学“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场”,这种场分为两大系统,一部分是环境,一部分是自我,二者不可分离,环境是自我的环境,自我是环境里的自我。他认为观察者知觉的现实是一种“心理场”,而被感知的现实是一种“物理场”。在借助美术形式和格式塔原理展开的干预技术中,觉察体现常常表现为一种创造的主发。Janie Rhyne以格式塔理论和心理疗法为基础,提出“格式塔绘画疗法”,她在治疗中常会要求当事人完成系列情绪体验(如恐惧、愤怒、快乐、悲伤等)抽象画,把该系列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塔,每幅画既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又是单个的格式塔单位,通过让当事人描述、联想、解释这些画,比较这些画的异同,找出影响阻碍的症结所在。在与当事人回顾作品的讨论中,促进当事人对图形的认知和认识模式的了解。在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中,格式塔原理的运用既有视觉呈现的审美格式塔结构,又有“场”所展示的格式塔治疗关系结构的形态特征。视觉性作为美术治疗的特点之一,就肯定了治疗师要将格式塔视觉效应放在首位来观察儿童的作品所呈现的感知能力。并借助格式塔心理原理促进患者觉察力的提高,使模糊的形象在过程中呈现出来,我国古代道家思想强调的“无我、无心、无为而为”也是把对外物的觉察和感受进行完形的一个过程。

三、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优势

(一)运动性和视觉表现性。美术行为的产生源于动作(运动),首先儿童因为发现动作的痕迹,才会重复带来痕迹的美术行为。其次儿童手臂的运动机制可以决定美术行为产生的形状、方向和范围,他们惯有的性情特点也会通过动作痕迹得以呈现。作为某些特殊儿童(例如脑瘫、肢体残障等)的康复训练法,美术行为的运动幅度、时间、次数等,还是康复方案需要涉及的内容,通过不同程度的美术训练,可以增进该类儿童的身心发展。可以说,运动性就是美术行为本身协调训练的目的之一。美术行为的视觉性推动特殊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觉知的心智活动,是运用动力原理强调特殊儿童内需的开始。重度障碍儿童多具有多重障碍,大多表达能力欠佳或缺失,有的还因心智发展滞后,身体残疾严重,其运动范围也很有限,不能进行复杂的表达交流,推进这类儿童的身心康复训练,其中美术治疗可以作为特殊儿童统觉训练的一种方法,协助他们发现自我、恢复天然的感受力。在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中,是治疗师引导儿童发展知觉的关键阶段儿童知觉到的美术结果可以成为引导联想的基础,是认知出现前的启蒙期。

(二)试验性和动态性。儿童美术活动具有试验性和动态性,所以绘画行为用于治疗就是治疗师诱导下的美术尝试活动,是治疗师协助特殊儿童恢复和建构自己的体验系统,提升特殊儿童感知觉平衡,发展觉察力的动力干预过程。有效的美术治疗可以推进特殊儿童整体觉知能力的提高,使特殊儿童获得整体感知的丰富性。运用美术治疗技术,治疗师可以全方位干预特殊儿童的视觉、触觉、知觉甚至是整体的感觉统整,美术治疗形式的发展只是干预实现的某一方面,由于人体整体知觉系统的不断恢复,由此产生的联觉,便会带动特殊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恢复特殊儿童的好奇心、表现欲和觉察的敏感力等一系列身体机能,调动他们思维的活跃因子积极地响应外界刺激,达到内外信息交流的畅通,使特殊儿童从被动停滞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建立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实现生命能量的转换。治疗师协助特殊儿童克服心理怯懦,恢复他们对自己的信息,帮助特殊儿童在更为主动的控制中,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对外界的判断力,改变特殊儿童保守定型的刻板,在特殊儿童主动处理视觉信息和内在理解的过程中,协助他们建立对事物性质、规则和特点的判断系统,发展其思维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发展,使他们在表达实现中获得快乐和审美感受,增进领悟力的提高。且在操作上,美术行为没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形式可以层出不群。其表现形式又具有隐性性质,不易引起当事人的防卫阻抗,会带给当事人感觉上的安全性,便于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进入治疗活动。美术行为的游戏性质可以使特殊儿童在快乐运动中释放积压的情感,减轻心理困扰带来的重负,获得心理平衡。

(三)直接性和现实性。从特殊儿童病情恢复与改善的价值来说,具体有以下意义:首先,通过艺术媒介与其沟通并进行积极诱导,利用艺术的陶冶促使其心理各因素得以合理的释放与控制自我情绪,增强自我情绪与情感的控制,促进情感健康发展。[8]其次,提高认知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绘画艺术进一步使其能够增长注意力、集中力的时间,使用图像提高其图像记忆的能力。并在课堂增加时间、天气等概念,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增加其沟通表达方式,激发创作力。由于特殊儿童中的大部分难以使用语言与人沟通,通过学习绘画艺术可以使其增加表达的方式,刺激其视觉感官,激发创造力。通过病情改善,也可以促进其更的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减少因此障碍出现的人力物力的压力。

四、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应用

(一)线条、乱画和颜色相结合。[9]涂鸦中的一种——线条和乱画,作为特殊儿童检测干预和潜能促进的一种行为治疗方式,对于特殊儿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干预时,治疗师首先要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应的条件,例如任何可以成为涂鸦工具的材料(铅笔、蜡笔、油画棒、纸张、墙面、画布)。其次便是导入的环节,在此阶段,让特殊儿童知道涂鸦痕迹的出现很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蜡笔和油画棒的痕迹出现,然后需要痕迹在面上运动,这两点对无任何配合行为的特殊儿童尤为重要,虽然任何涂抹行为都会导致涂鸦的产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注意到涂鸦的痕迹,儿童只有觉察到运动痕迹,才会出现自发涂鸦。美术治疗师通过变换提供给当事人的工具,可以控制画面可能产生的形状,不同形状或颜色的涂抹痕迹,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这便是利用涂鸦干预当事人注意力的开始。例如油画棒和蜡笔画出的线条就有不同画布和墙面展现出的画面又是不一样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被治疗者觉察涂鸦结果的方法。还有,对于能用语言交流的特殊儿童,可以多用指导语。如“你的手指在哪里?我们把它放到纸上好不好,动一动看会怎么样?你看到和感觉到什么了?好玩吗?……”诸如此类的语言提示,会帮助儿童通过身体感觉建立与作品有关的初步联系。最后,重要的一点是颜色在治疗过程中的运用,给治疗者以视觉刺激,让他们能更轻松地展示自己的潜意识感受。

(二)感知联想和绘画相结合。对特殊儿童的感知训练多会借助外界刺激增强儿童的感受,以此唤醒儿童潜在的感知力,推进儿童整体分辨和判断的觉察力,逐渐恢复和建构对信息的整体处理能力。因此,该类训练常围绕知觉或情感的感受性展开。例如,节奏、亮暗、冷暖或情绪情感等。可以通过训练,使儿童恢复原本存在,但不被其注意的感受经验,增强感知这些感受的敏感性,增进理解力。如在节奏感知的训练中,准备油画棒、蜡笔、纸盒水彩笔,以游戏的方式来展开。治疗师首先用音乐作为外界的干预介质,通过音乐,哼唱高低起伏的曲调,让儿童分辨各种声音的长短、曲折,并用画笔进行点、线绘画的对应表现。然后,增加快慢、急缓的音乐节奏对比,要求儿童根据此时此刻的感受进行绘画练习,增加对各类节奏的觉察力(也可用诗句节奏、自然节奏、音乐节奏、舞蹈节奏等)。最后,在整个过程结束后,让儿童观看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儿童一起讨论感受的内容。将绘画的作品展示,引导儿童说出绘画过程中的各种感知状态和联想到的事物,并进行阐释疑解。

(三)音乐游戏和媒介相结合。音乐游戏是以音乐为干预媒材,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协助特殊儿童获得特定的个体情感体验,透过音乐节奏、韵律,干预特殊儿童的神经中枢,使中枢各功能区间和外周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调动当事人感官的本能配合,促使当事人在美术活动中产生共鸣,从而导致相应的改变,达到治疗的目的。首先,音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音乐性质决定了干预改变的力量关系,是导致转变的关键因素,实施者须根据当事人的状态、反应和美术活动中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选择恰当的音乐形式。其次,根据即将展开的美术活动主题,让当事人聆听特定的音乐,调动当事人的感知状态,引导当事人通过音乐带动的联觉反应,感受其中的情感特质,达到感知共鸣的目的。如在“听音乐画画”的实施中,要准备各种情绪性质的音乐、纸、彩色粉笔、马克笔等,接着依次播放活泼、阴郁、轻柔的歌曲。在放音乐的同时要求当事人画出对这段音乐的体验。主要是为了唤起感受和记忆,以及对问题关注的表达。最后,还要与各种媒介结合起来应用,这样,能很大地调动特殊儿童的主动性,听觉和视觉的表现性互动能唤起特殊儿童的联觉反应,音乐和媒介结合运用到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知觉状态,增进他们感知觉器官的敏感度,音乐媒介在美术治疗中的应用经验证也能用于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和创伤等心理疾病的干预治疗。

五、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思考

(一)在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专业程度上,要促进美术治疗的专业化建立。如规范美术治疗的课程标准、专业治疗师的培训和职业道德伦理标准。首先,就美术治疗的课程标准,要依据各类特殊儿童美术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标准来界定范围。其次,就治疗师而言,美术治疗师的做法必须是有弹性的,治疗师的角色最开始是观察者,他应注意特殊儿童的情感和社会适应性的需求,美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让障碍儿童的经验正常化,要重视障碍儿童的能力而非残障部分的原则。治疗师应该了解当事人的障碍状况,在此基础上,方可根据特殊儿童的个别需要,设计具有结构化的艺术活动方案。作为整体活动的把握者,治疗师要以真诚的态度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儿童,通过营造环境,为儿童创造一个宽容、温馨、合作、安全的整体“场氛围”,让进入其中的特殊儿童获得一个良好的暗示,便于他们放松和舒展自己,以最佳的状态释放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治疗师应整体观察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基本状态,了解其身心活动的大致状况。治疗师还需要熟练运用接纳、倾听等情感反应技术,以正面和积极的言行,鼓励成员们的任何参与行为。促进场互动,随时为儿童创造团体内的交流,让他们体验到成员间的互帮互助,便于他们建立自己的归属感。通过团体传达的支持,是最有效的干预影响。

(二)在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研究方法上,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美术治疗的早期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到20世纪70-80年代大多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到目前为止,更多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术治疗中的美术创作和治疗过程本身的意义,用客观量化和验证的方法来解析心理,注重选择性条件的干预方法。[10]美术治疗进行诊断时要综合使用多种诊断和评估方法,善于将多种评估的方法进行整合。在运用测验法之前,要选择适合的评估工具,因为每一种评估工具都有自身的限制,如在受测者年龄上的限制以及施测方式上的限制。在施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指导语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施测。施测后,对结果的解释要严格按照所使用的工具的要求,如原始分化要转化为标准分数,实足年龄的计算,甚至涉及附加分的问题等。

(三)在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形式内容上,美术治疗要与其他艺术治疗形式的结合。一方面,美术治疗要尝试与其他的艺术治疗形式,如音乐治疗、舞蹈治疗、戏剧治疗等相结合,以便拓展美术治疗的领域。[11]借鉴和融合其它治疗形式并不意味着改变美术为关键的特性,而是需要利用其它的形式来补充和增强美术治疗的作用,并最大限度帮助需要借助美术治疗康复的特殊儿童,在应用中要根据儿童的差异特点,选择其需要的方法,以其中某一方面为突出点进行治疗。另一方面是要尽快找出适合美术治疗自己的发展道路。美术治疗作为跨学科领域在专业发展中出现尴尬,处在艺术世界与医学世界的夹缝中艰难成长。所以要尽快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带有独特价值的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方法。并且也要根据时代科技的发展,应用一些新科技的东西,如加入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等的一些创造性与表现性艺术治疗、虚拟情景艺术治疗的治疗技术和手段。让其在特殊儿童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2]Diane Waller,Michael Guthrie.The sociology of regulation:the case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rts therapies[J].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Counselling,2013(41):4-8.

[3]萧静宁.脑科学概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177-191.

[4]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5][美]CathyA.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李甦,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

[6]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331-332.

[7][美]Lipman,M.当代美学[M].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10-419.

[8]张乐平.美术治疗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9]曹杰.智力障碍儿童美术教育方式的研究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10]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现代美术治疗理论综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1]Frances E Anderson.“Special Needs”Federal Mandat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rt Therapy[J].The Wiley Handbook of Art Therapy,2016,29(4):295-304.

猜你喜欢

治疗师美术儿童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六·一”——我们过年啦!